[序言]: 春秋戰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并開始出現大變革,各諸侯國為爭取霸主地位廣納賢士,自由的學術氛圍造就了百家爭鳴的景象。在百家之中,道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流派。 作為道家的創始人,老子編纂的《道德經》構造出了樸素、自然、宏大的框架,被稱為“萬經之王”,更是我國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老子的自然無為、柔弱不爭、大成若缺等思想,為人們做人做事指出了方向,對恰當地處理人際關系、調節心理狀態、豁達地面對諸多人生問題都大有裨益。 莊子承襲了老子的思想,并提出了沉靜超然、逍遙自在、至樂無樂的觀點,提醒人們關照內心的本真,讓心靈可以自由遨游天地間。他說,人的精神處于一種自由自在,不受約束的狀態,才可以有快樂、幸福。 當馬車代替了步輦,汽車又取代了馬車,人們獲得了許多的便捷。為了跟上這個越來越快的社會,你不得不加快步伐,但是又漸漸迷失在對豪宅、香車、美食的追逐中,身子更倦了,心也更累了。 這時候,回望歷史,不妨從道家思想中求解心靈超脫的妙方,尋求趕走煩擾的良策。要知道,你我本是茫茫宇宙中的一顆塵埃,所以不要狂妄自大;你我也是歷史長河中轉瞬即逝的一顆流星,雖然短暫,卻能發出獨一無二的美麗光芒,因此也不必妄自菲薄。 “體性抱神,以游世俗之間”。既然在時空之中,你我是短暫的、渺小的,那么在那些比自己生命更加短暫、渺小的得失、恩怨寵辱面前,我們是否可以把它們看得平淡,視其為生命的點綴呢? “道行之而成,物謂之然”,在一生中總要做點自己喜歡的事情吧,也許你還有一小小的心愿,想把它們做得精彩點呢,這時你千萬要記住“適時無為,則無不為”。有取有舍,輕松自在。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悅人又悅己”,先哲的提醒不能忘記。“悅人”,是說在交往過程中,坦誠以待,但不可在言語、行為上對別人有傷害,讓別人跟你在一起時有愉悅之感。“悅己”,是說自己在不違背內心準則的情況下享受親情、友情、愛情。同時和他們保持恰當距離,以免傷害自己。 受到道家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的性格中才出現了那么多吸引人的地方,幸運的中國人才獲得了排憂解煩、逍遙自在的靜心術。可以說,道家的人生智慧,為幸福人生提供了肥沃厚實的精神土壤。 本書通透解讀道家的生存智慧,明辨萬物變化的玄妙之機,提出人處世的進退方略,實現“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從現實起步,從小處著手,在點滴中改變自己,你會發現人生可以更自在,幸福其實就在身邊。
[文摘]: 莊子眼中的“道” 《莊子·知北游》中有這樣一段: 東郭果子向莊子請教:“大家經常說的‘道’,到底在何處呀?”莊子曰:“大道無所不在。”東郭子說道:“必須說出一個具體的地點來。”莊子說:“在螻蟻之中。”東郭子說:“怎么存在于這種低下猥瑣的地方呢?”莊子又說:“在稻田的稗草里。”東郭子說:“怎么越來越低下了?”莊子又說:“在瓦塊磚頭中。”東郭子說:“怎么更加低下了呢?”莊子接著說道:“在屎尿里。” 東郭子聽了后便不再吭聲,他擔心莊子會說出更加卑瑣之物,實在是聽不下去了。莊子見東郭子沉默不語,便解釋道:“你的問題本身就有問題,對于道的本質,不可以只在某種事物中尋求,世間萬物沒有什么可以脫離‘道’而獨立存在的。” 正如莊子所說,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出來的,它無聲、無形、看不見、摸不著,卻涵蓋著宇宙和大自然。無法用語言描述,是因為人類的思維和語言是有限的、片面的。因此,不管我們對“道”的認識是怎樣的,都是片面的。所以,我們要在大“道”中不斷完善和提升自己,感悟人生世事。 “道”有兩種存在狀態:“有”和“無”。其中“無”并不表示什么也沒有,而是代表著那些看不見、摸不著、聞不到,但又實實在在存在的東西,如人的意識、大自然中的空氣等;“有”是道的另一種存在狀態,指天地間有形、有色、有聲的實物。 茫茫宇宙,事物的存在狀態都是由“有”或“無”兩種狀態組成的,二者相輔相成,都是“道”的載體,和“道”一樣深奧、奇妙,故老子曰:“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三國時期的諸葛亮,人稱“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此時,他對天下的思考就是建立在“常無,欲以觀其妙”的基礎之上的。后來,諸葛亮為劉備出謀劃策,制定各種戰術,又是以“常有,欲以觀其徼”為基礎的。 事事不過一個“道”字,“道”是世間萬物的根源。正是因為“道”的奇妙,“有”和“無”的有機結合,世界才變得豐富多彩。因此,我們只有把握“有”和“無”的妙處,參悟大“道”,以“道”為萬能的鑰匙,才能開啟人生處世智慧的大門。 亂世中平安了此一生的韋睿,出身名門望族,自幼才華橫溢,素有“干國家,成功業”之才,在亂世中,擇良木而居——輔佐梁武帝蕭衍。 公元505年,韋睿奉命北伐,雖然體弱多病,不能騎馬,但每逢戰事必乘坐車輿,親臨戰場,鼓舞將士。因此,全軍上下士氣高昂,戰無不勝。 盡管韋睿一心為國,仍不能完全取信于梁武帝。當戰事進入關鍵時刻,梁武帝派了親信曹景宗與之并肩作戰。每當戰勝,曹景宗和其他將領都相互爭功,唯有韋睿淡定自若,不愿爭功。 其實,梁武帝深知韋睿富有軍事才華,又有豐富的實戰經驗,是最合適的北伐統帥人選。但是,處于猜測,他始終不愿委任韋睿做統帥,而是委任自己的弟弟蕭宏來當元帥。蕭宏是一個只知聚斂財富的腐朽無能之輩,怎堪元帥之職。后來,梁武帝又派了曹景宗與韋睿一起作戰。可以說,梁武帝每時每刻都在提防、猜忌韋睿。 面對這種情況,如果韋睿稍不留心,必會死于非命。好在韋睿深知自處之道,身處亂世,爭強好勝必不得善終,只有安分守己,不爭功名,不計利害得失,才能茍活下來。事實上,韋睿也確實順道而行,雖然身處廟堂,卻心懷“功成身退”之心,處處退讓,不爭強好勝。因而,韋睿才能一生平安,壽終正寢。 韋睿正是深知身處亂世之中的處世之道,巧妙地把握住了“有”和“無”的妙處——雖然“有功”于社稷,但是卻以“無功”的姿態面對世人。因而,面對天性多疑的梁武帝,韋睿才能應對自如,得以平安終老,成就了“功遂身退,天之道”的千古名句。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為了適應當今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人們不得不加足馬力,拼命奔跑,畢竟“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努力奮斗,原本無可厚非,但是壓力太大就一定會適得其反的。于是,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順勢而生,很多人都生活在一片迷茫和緊張之中,甚至有一些人已經受不住壓力,崩潰了。如此一來,豈非得不償失? 推薦閱讀 回復【聽曲】在線收聽大雅昆曲經典名段 回復【戲臺】可看到新近發布的演出資訊 回復【義工】可馬上申請加入義工大家庭 回復【6】接收《指尖上的中國 | 梅蘭芳絕美指法》 回復【7】接收《葉嘉瑩 | 古典詩詞讓人心不死》 回復【8】接收《盤點 | “中華戲曲絕活”——絕啦!》 回復【9】接收《圖集 | 旦角的絕美頭飾》 回復【10】接收《看點 | 昆曲旦角化妝的全過程》 回復 義工 填寫《中國昆曲社義工申請表》,加入我們! 投稿郵箱:zgkunqushe@126.co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