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娃 ? 有致 致那些人,那些事 她叫朱安,一生欠安。 這是一組現實中具有強烈對比的照片,左邊一家三口幸福美滿,而右邊的女子卻至死孤身一人。 最讓人唏噓的是,這兩個女人有同一個丈夫,他名聲顯赫,從學生課本到政治新聞,他的名字從未遺漏,他就是魯迅。 而右邊那個被人稱作他虧欠一生的女人,是他的原配夫人朱安。 新婚第一夜,她獨守空房朱安是一個連照片都很少留下來的女人,因為無論對于那個時代或者對于魯迅而言,她都不重要。 她的出身不錯,父親是商人,在紹興也算一方富戶。她被傳統的女德教育長大,按照那個時代的規矩四五歲便纏足,長大后自然是三寸金蓮。 本來她可以安然的如同那時的許多婦女一樣翩躚跨過時代,但她的家庭為她選擇了一位小她三歲的前任官員之子作為夫婿。此時,朱安21歲,魯迅18歲。 當時的魯迅家道中落,他的母親看朱安溫柔嫻淑,便為他定下這門包辦婚姻。后來魯迅赴日讀書,他還通過母親向朱家反映希望朱安放棄纏足,并且進入學堂讀書。朱家并沒有這樣做,魯迅也沒有從日本回來。 直到1906年,魯迅的母親把他從日本騙回來,兩人才成親。奇怪的是魯迅沒有大哭大鬧,只是很平靜的接受了一切。朱安聽說丈夫不喜歡纏足于是上花轎換了雙大鞋,可下轎的時候就穿幫了。 婚禮熱熱鬧鬧的舉行了。然而迎接這對新人的生活與結婚當天的情況相同,妻子一味的迎合,但鞋子終究不合適。 新婚當天,朱安一個人在房間里等待丈夫的到來。然而她沒有想到,魯迅永遠都不會來。 這是魯迅沉默的對抗,他不能違背母親的意愿,也不相信自己會擁有愛情。 最重要的是,他的妻子朱安,一個被舊制度摧毀又被新思想拯救的人的伴侶,從頭到腳都是封建的痕跡。 就像魯迅對朋友說的:她是我母親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這是母親給我的一個禮物,我只能好好地供養它,愛情是我所不知道的。 婚后四天,魯迅重返日本。即使后來回國,他也沒有與那個留在紹興的妻子見過面。 從那天起到再相見,朱安一個人在老家侍奉婆婆13年,毫無怨言。 娘家還是婆家?她放棄改變命運1919年,魯迅在紹興的家出售給了大地主,朱安的婆婆帶著全家北上投奔他。全家團聚,朱安卻仍舊跟著婆婆住在一起,魯迅自己住一間房。 那時,魯迅曾考慮過離婚,但舊時代被夫家拋棄的女人的慘狀讓他放棄了這個念頭。不過這不代表兩人的關系可以更近一步。 魯迅只能維持原狀,朱安也只能忍受一切。 四年后,魯迅和弟弟周作人分家。他給了朱安一個改變命運的機會:是要回娘家還是跟著自己搬家? 朱安沒有猶豫的選擇留在北京,她再也沒有回過那個生她養她的江南水鄉。 搬家后,管家的任務落在朱安身上。她很認真也很能干,魯迅也尊重她,買點心回家后總是先讓她和母親先挑選,自己最后吃。 她以為自己一次一次的追隨最終會換來魯迅的一個回眸,所以她在面對魯迅給她的選擇時永遠直接且執著。 然而一個人的出現讓魯迅和朱安各自的成見都被打破了。那個人叫做許廣平。 丈夫遇到了真心愛人,她孤獨終老年輕有才華的許廣平和魯迅一見如故。許廣平和朱安不一樣,她沒有舊時代的封建溫柔,卻有著新時代的新銳思想。因為共同的文學理想,她和魯迅迅速成為知音。她讓魯迅知道自己也能夠有愛情,也讓朱安明白這輩子都不可能和丈夫實現真正的婚姻。 后來魯迅定居上海,在那里他和許廣平過起了溫馨滋潤的小日子;而朱安仍舊守在婆婆身邊,感受老北京的風沙與干燥。 即便如此,她仍常說,“大先生對我不錯。”大先生說的就是魯迅,的確,他從未忘記自己供養的責任和義務。可惜的是,他給不了朱安愛情。他的溫柔和體貼,只肯揮灑在那個叫許廣平的姑娘身上。 朱安曾經做過一個噩夢,夢里魯迅帶來了一個孩子。后來這個夢成真了,已知天命的魯迅做了父親,許廣平高齡產子。她的婆婆十分高興。 但這卻加重了朱安人生的悲涼,她又何嘗不想要孩子?但她自己也知道,“大先生一天連句話都不和她說,她又怎么會有自己的孩子呢?” 不過正如婆婆當初看中朱安是因為她的善良一樣,她終究接受了這個現實,把許廣平當做姐妹,把他們的孩子視如己出。 一輩子孤單,她真心對待自己的情敵1936年,魯迅去世。后來,婆婆也離開人間。此時的她在北京顯得孤立無援。許廣平仍會負責她的開銷,但她卻過得清苦,不想讓自己太累贅。 后來她接受別人的建議,準備變賣魯迅留在北京的藏書。當魯迅的老朋友從上海匆匆趕來勸說她的時候,長時間無人理睬的她情緒終于爆發了。 “你們總說魯迅遺物遺物,要保存,要保存!我也是魯迅遺物,你們也得保存保存我呀!” 雖然這么說,但她還是精心為逝去的丈夫保管她的心血。 一個人的院子是寂寞的,她想念許廣平和她的孩子。她不恨許廣平,反而十分感激許廣平對魯迅的照顧。在她心里,魯迅是她永遠的大先生,不管魯迅心里有沒有過她,她一輩子把自己安在魯迅身上。 等到許廣平的孩子十五六歲,她甚至直接寫信給他:“你同你母親有沒有最近的相片,給我寄一張來,我是很想你們的。” 她的人生已經快要走到盡頭了,此時的她膝下無兒無女,身旁更是空無一人。這樣的一輩子,真的太寂寞。想到大先生在這世上還是有血脈的,她感到一絲寬慰,她愿意全力去愛護。 1947年6月,她獨自一人離開人世。對她來說,辛苦的一生終于結束了。 去世前她曾滿面淚水的說,她想葬在大先生旁邊。然而她的墓并沒有完成她的遺愿,甚至連墓碑都沒有。 她一生最想要實現的身份至死都沒有成真,但沒有誰能夠否認她就是魯迅的妻子。 他們何錯之有,他們一生糾纏從嫁給魯迅的那天起,她就注定了孤獨。生命中曾出現幾個扭轉命運的機會,可幼時的教育和社會的風氣讓她安守現狀。這是她的悲哀,也是魯迅一生無法愛她的終極緣由。 你并不能說魯迅是錯的,畢竟他給過朱安離開的機會,而且從未占有她;但你也不能說魯迅是對的,把朱安娶回家后卻把她像個物品一樣放在一旁,這直接造就了朱安的悲劇。魯迅的一生仍是自由的,他仍在追求自己的愛情。然而朱安,卻用一生去賭一個回答。當然,她輸了。 而朱安又何錯之有?她身上屬于女子的美好品性直到今天都不能否認,她的善良隱忍溫柔與成全都讓人佩服又心疼。 他們都很好,可偏偏是他們釀成了這場悲風凄雨。 假如朱安再活一次,希望她能活在現代,擁有一個可以自己做主,完全屬于自己的人生。 她叫朱安,一生欠安。 作者:無名氏 本文由卡娃微卡原創出品 公眾號轉載務必注明來源
|
|
來自: 昵稱30261489 > 《生活 文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