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用型人才培養有別于傳統大學教育的關鍵,不在于層次、水平、更不是對高等教育規律的背離, 而是對人才培養方向的調整、對培養過程的再造、 對培養方式的重構。所以,應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完全承襲和照搬傳統大學的人才培養模式,而應找到一條符合自身特點的應用型人才培養之路。本文認為,“本科標準 職業能力”人才培養模式,應成為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基本架構。 課程體系是為達到培養目標而為學生設計的所有學習內容及其構成要素的總和。“本科標準 職業能力”模式要求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本學科專業必需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同時要求合理設置實踐教學體系,實現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所以,這一模式應以“市場需求”為基本準則,以“能力本位”為主要價值取向,設計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本科教育仍屬于專業教育,因此,要實現專業教育基礎上的通識教育,就必須根據專業教育的 需要調整通識教育的課程設置,針對專業教育的特點和要求,優化通識教育的課程內容。 專業教育不僅要考慮本科教育的基礎性,也要考慮學生對工作崗位的適應性。因此,課程設置要增加大量的職業知識,要根據生產或服務的現實需要,更多地傾向于現成實用的技術和規范的經驗知識,要求學生學會用理論去指導實踐,掌握其使用方法,提高實踐能力。 應用型人才培養必須堅持科技與人文并重的原則,使科學教育與人文教育協調發展,共同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學素養。實踐性是“本科標準 職業能力”人才模式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核心優勢,所以必須突出實踐, 實現理論到技能的貫通。首先,加強實踐教學師資力量的培養,積極引進有豐富實踐經驗的工程師、技師,不斷改善實踐教學師資隊伍結構。其次,加強校內外實踐基地建設,開放學校實驗實訓室,大力推進校外實習基地建設,形成校內外相互結合、相互補充、分布合理的實踐教學基地,創造良好的育人環境和條件。 根據應用型人才培養要求,構建以“驗證性課程實驗——課程設計和綜合性實訓——企業見習和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為主要內容的,從基礎層次到提高層次再到綜合層次逐級遞進的實踐教學體系,多層次培養學生的實踐技能和應用能力。 理工科類專業要堅持基礎知識、基本能力與專業技能相結合,突出專業能力與綜合能力的培養;文科類專業要注重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突出對外交流、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基礎類專業要注重學生的專業基本功底,突出學生批判精神和創新思維的培養。應用型本科院校就是培養能從事具體職業的人才,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就應該架通專業到職業的橋梁。因此,“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是實現“本科標準 職業能力”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必經之路。讓學生提前進入企業,與職業崗位零距離接觸,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又利于學生職業意識和職業道德的培養。因此,每個專業必須選擇對口的行業或企業,建立穩定的見習實習基地,讓學生以“職業人”身份參加相關的生產實踐,磨煉過硬的崗位能力。 遵循認知規律,把學習書本知識和培養勞動技能密切結合,以實驗實訓基地為依托,建立有效的理實一體教學模式,讓學生在學習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通過實際操作,學會技術,形成技能。 把工學結合的理實一體教學模式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建立理實一體的課程體系,設計工學結合的教學內容,施行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的考核方式, 通過這樣課程體系的學習,使學生具備到企業上崗的基本能力。現代高等教育必須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學生個性發展的需要,走多元化發展之路,激發每一位學生獨特的潛能,通過系統訓練,綜合提升,培養適應社會各行各業需要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在設置課程體系結構時,既要強調文理互補及學科交叉融合,又要兼顧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 既要重視學科專業基礎課程,又要重視專業選修課程,既要重視理論課程,又要重視實踐課程,從而適應社會對學生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拓寬學生的專業范圍,擴大學生的就業出口。 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主體地位, 多給學生提供自主學習機會,廣泛開展啟發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強化學生的獨立性和主體意識,注重學生的體驗與感知,形成以生為本、注重實踐的教學模式,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 通過思想政治與道德素養、社會實踐與志愿者服務、學術科技與創新創業、文化藝術與身心發展、社團活動與社會工作、技能培訓及其他活動,實現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的良性互動,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促進學生個性化成長發展。 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用多元化的發展觀建立以能力評價為主的多元化教學評價指標體系,既重視評價學生學習知識的能力,也重視評價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既重視評價學生的創新能力,也重視評價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促進學生自我發展、自我提高,獲得基本的專業實踐能力。
本文摘編自《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5年36期《“本科標準 職業能力”——應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一文,轉載請注明出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