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隸屬于國醫戰隊旗下專屬于中醫人的微信,是中醫純學術人才交流平臺!這里分享最專業的中醫知識!歡迎點擊關注! 錄音整理者按:本文是胡老在1978年6月28日學術報告的講稿。這雖然只是一次學術講座,但它實際是胡老一生研究、教授《傷寒論》的高度概括總結,代表了胡老研究《傷寒論》的主要成果,反映了胡老的主要學術觀點。(編者語:因微信篇幅有限,故文章略有刪減,還有部分在下一微信條文,原文十分精彩,但小編實屬不得已做了刪減,需要原文的讀者也可聯系小編) 胡希恕 胡希恕(1898-1984)又名胡禧緒,是我國近代著名中醫經方臨床家、教育家。被日本中醫界贊譽為“中國有獨特理論體系的、著名的《傷寒論》研究者、經方家”。 一、辨證施治概要: 辨證施治,又稱辨證論治,為中醫以方藥治病的傳統方法,它是我們歷代祖輩于長期的疾病斗爭實踐中,總結出來的一大奇績。所謂《伊尹湯液經》即集此總結的最早典籍。不過這也和《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一樣,本是廣大人民的勞動果實,卻均一一記在帝王宰相們的功德賬上。 《伊尹湯液經》見于《漢書·藝文志》,晉·皇甫謐于所著《針灸甲乙經》的序言中,謂“仲景論廣湯液為數十卷,用之多驗”。可見仲景著作基本是取材于《伊尹湯液經》。《伊尹湯液經》又已失傳,遂多以為張氏獨出心裁的創作。因有方劑之祖、醫中之圣等無稽過譽之推崇。 辨證施治既是來自于實踐,肯定它是客觀存在的自然規律。因為過去用之有驗,現在用之也驗,將來用之必然還驗,這是無爭的事實。不過時至今日,這種辨證施治的方式方法,仍然沉睡在仲景的著作中,還沒有人如實的把它揭示出來。惟其如此,也就不可能更進一步探究其精神實質了,本篇是對此作個探討的嘗試。 一、論六經與八綱 《傷寒論》以六經分篇,后世注家因此有六經之辨只限于傷寒的說法。其實六經即來自于八綱,乃萬病的總綱,為便于說明,以下先從八綱談起。 八綱 :是指表、里、陰、陽、寒、熱、虛、實而言。其實表、里之中還應有半表半里,按數來論,本來是九綱,由于言表、里,即括有半表半里在內的意思。故習慣常簡稱之為八綱,今依次說明于下: 表、里和半表半里: 表:指體表,即由皮膚、肌肉、筋骨等所組成的機體外在驅殼,則謂為表。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時,即稱之為表證; 里:指人體的極里即由食道、小腸、大腸等所組成的消化管道,則謂為里。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即稱之為里證; 半表半里:指表之內、里之外,即胸腹兩大腔間,為諸臟器所在之地,則謂為半表半里。若病邪集中反應于此體部時,即稱之為半表半里證。 總之,表、里、半表半里三者,為固定的病位反應。即是說,不論什么病,就其病位的反應來說,或為表,或為里,或為半表半里,雖亦有時其中二者或三者同時出現,但絕不出三者之外。 這里必須指出:這里所說的病位,是指病邪反應的病位,不要誤認為是病變所在的病位。就是說,即使病變在里,但病邪集中反應于表位,即稱之為表證,亦或稱之為邪在表或病在表。反之,雖病變、病灶在表,但病邪集中反應于里位,即稱之為里證,亦或稱之為邪在里或病在里。余則同此,不再贅述。 陰和陽:陰即陰性,陽即陽性的意思。 人若患了病,未有不影響機體機能的改變,尤其首先是代謝機能的改變。而其改變,不是較正常為太過,便是較正常為不及。如其太過,則患病的機體亦并相應要有亢進的、發揚的、興奮的等等這類太過的病征反應出來,即稱之為陽證;如其不及,則患病的機體亦必相應要有衰退的、消沉的、抑制的等等這類不及的病征反應出來,即稱之為陰證。故疾病雖極復雜多變,但概言其為證,不為陰,便為陽。 寒和熱:從癥狀的性狀分類則有寒熱之分,寒即寒性,熱即熱性的意思。 若患病的機體反應為寒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寒證;反之,若患病的機體反應為熱性的證候者,即稱之為熱證。基于以上陰陽的說明,則寒為不及,當陰之屬,故寒者必陰;熱為太過,當陽之屬,故熱者必陽。不過這里要特別指出,寒熱是一具有特性的陰陽。故若泛言陰,則不一定必寒;若泛言陽,則不一定必熱。故病有不寒不熱者,但絕無不陰不陽者。 虛和實:虛指人虛、正氣虛,實指病實,邪氣實。 病還未解而人的精力、正氣已有所不支,機體的反應顯示出一派虛衰的形象者,即稱之為虛證。病勢在進而人的精力、正氣并不虛,機體的反應顯示出一派充實的病癥者,即稱之為實證。基于以上的說明,則虛實當亦和寒熱一樣,同是一種具有特性的陰陽。不過寒熱有常,而虛實無常。寒熱有常者,即如上述,寒者必陰,熱者必陽,在任何情況下永無變異之謂。 但虛實則不然,當其與寒熱變錯互見時,則即反其陰陽,故謂為無常。即如虛而寒者,當然為陰,但虛而熱者,反而為陽;實而熱者,當然為陽,但實而寒者,反而為陰。以是則所謂陽證,可有或熱、或實、或亦熱亦實、或不熱不實、或熱而虛者;則所謂陰證,可有或寒、或虛、或亦寒亦虛、或不寒不虛、或寒而實者。 六經 是指太陽、陽明、少陽的三陽,和少陰、太陰、厥陰的三陰而言。《傷寒論》雖稱之為病,其實即是證,而且是來自于八綱。茲先就其相互關系述之于下: 基于以上八綱的說明,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三者,均屬病位的反應。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六者,均屬病情的反應。臨床實踐說明,病情必反映于病位,而病位亦必因有病情的反映而反映,故無病情則亦無病位,無病位則亦無病情。以是則所謂表、里、半表半里等證,同時都必伴有或陰、或陽、或寒、或熱、或虛、或實的為證反應。 同理,則所謂陰、陽、寒、熱、虛、實等證,同時亦都必伴有或表、或里、或半表半里的為證反應。由于寒、熱、虛、實從屬于陰陽,故無論表、里、或半表半里的病位上,均當有陰陽兩類不同為證反應,這樣三而二之為六,即病見之于證的六種基本類型,亦即所謂六經者是也。六經的實質即是表、里、半表半里、三陽、三陰的六類證型。可能古人未明其來源真相,或以為與經絡有關,因冠之以經絡名稱,遂稱之為六經。然此確實是錯了,反復分析仲景全書,貫穿著八綱辨證精神,對此當有所認識,但仍沿用六經為名,又未免美中不足。六經辨證實即八綱辨證,六經名稱本來可廢,不過本文是通過仲景書的闡明,為便于讀者對照研究,因并存之。 如以上所述,病之見于證,必有病位,復有病情,故八綱只具抽象,而六經乃有定型,因此《傷寒論》于各篇均有概括的提綱,今照錄原文,并略加注語如下: 第1條(《傷寒論》趙開美本序號,以下同):“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注解:太陽病,即表陽證,它是以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等一系列的證候為特征的,即是說,無論什么病,若見有以上一系列的證候者,即可確斷為太陽病,便不會錯誤。 按:這里應當注意到,太陽病的提綱是以臨床證候為據,不是以經絡走向、分布為據,更與肺主之表無關系。 第180條:“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注解:陽明病,即里陽證。胃家實,指病邪充實于胃腸之里,按之硬滿而有抵抗和壓痛的意思。胃家實為陽明病的特征,故凡病胃家實者,即可確斷為陽明病。 按:陽明病也是以證候為提綱,不是以經絡為提綱。更突出的是,提綱強調胃家實,而臟腑經絡的陽明病要包括胃家虛、胃家寒等。 第263條:“少陽之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注解:少陽病,即半表半里的陽證,它是以口苦、咽干、目眩等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確斷為少陽病。 按:口苦、咽干、目眩,可是肝膽病的部分癥狀,但做為半表半里陽證,它有廣泛的概括意義,咽炎、肺炎、胃腸炎等急慢性病常出現此類證候。 第273條:“太陰之為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結硬。” 注解:太陰病,即里陰證。它是以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等一系列的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確斷為太陰病。此腹滿為虛滿,與陽明病的胃家實滿有別,若誤為實滿而下之,則必致胸下結硬之變。 第281條:“少陰之為病,脈微細,但欲寐也。” 注解:少陰病,即表陰證。這是對照太陽病說的。意思是說,若太陽病而脈微細,并其人但欲寐者,即可確斷為少陰病。 第326條:“厥陰之為病,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痛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 注解:厥陰病,即半表半里陰證。它是以消渴、氣上撞心、心中疼熱、饑而不欲食、食則吐蛔等一系列證候為特征的。凡病見此特征者,即可確斷為厥陰病。半表半里證不可下,尤其是陰證更不可下,若不慎而誤下之,則必致下利不止之禍。 以上注解,只就原文略明其大意,如參照分論各章仔細研讀,自可明了。 表里相傳和陰陽轉變在疾病發展過程中,病常自表傳入于里、或半表半里,或自半表半里傳入于里,或自表傳入于半表半里而再傳入于里。凡此種種,均謂為表里相傳。 病本是陽證,而后轉變為陰證;或病本是陰證,而后轉變為陽證,此即謂陰陽轉變。 并病和合病 病當表里相傳時,若前證未罷而后證即見,有似前證并于后證而發病,故謂為并病。如太陽、陽明并病,少陽、陽明并病等均屬之。若不因病傳,于初發病時,二者或三者同時出現,有似合在一起而發病,故謂為合病。如太陽、陽明合病,三陽合病等均屬之。 六經八綱辨證的順序 關于六經八綱,已略述如前,茲再順便談一談有關它們辨證的順序問題。病之見于證,必有病位,復有病情。故八綱雖為辨證的基礎,但辨證宜從六經始,《傷寒論》以六經分篇就是這個道理。六經既辨,則表里別而陰陽判,然后再進行寒熱虛實的分析,以明確陰陽的實情(參考表1)。至此六經八綱則俱無隱情了。(未完,下文見“胡希恕一生《傷寒論》總結下)” 【編輯:尤秀。資料參考:國醫戰隊學術中心。版權由原作所有,天醫堂編校發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