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的成長是父母的修行,孩子就是主考官。經常有媽媽說,孩子發脾氣不好處理,共情也用了,安慰也不好使。自己壓不住火,就爆發了。后果變成了一家子的戰爭,持續時間長,非要孩子累了才會平息。如何破? 兒子的脾氣雖然有所改觀,但執拗的性格依然。周末帶孩子去學琴,出發前也許是有點困了,磨蹭不動。媽媽說了他兩句,開始犯脾氣。 “我不去學琴,我不要爸爸了”兒子把怒氣發泄到更加安全的老爸身上。 “你發脾氣了,覺得現在討厭去學琴,討厭爸爸了嗎?”我幫他梳理自己說的話的真實含義,增加了“覺得”“現在”。 “我就不要你這個爸爸”兒子繼續叫喊。 “你挺喜歡彈琴的,爸爸知道你希望能準時去學習,遲到了比較可惜。爸爸不催你了,你平靜一下,準備好了,告訴爸爸'請帶你去學琴’,好了爸爸不說了,你平靜一下吧”。我告訴孩子他真實的內心想法,并提出了如何結束這一切的方案。 兒子還是在繼續說著一些氣話,不過聲音越來越小。 而我選擇了平靜的等著,和善而堅定的期待他選擇正確的方法。 “走吧,都幾點了,都怪你,要遲到了”兒子經過5分鐘的鬧騰,把問題轉移到了遲到的問題上。 “爸爸說過了,你應該說'請’,爸爸就會幫助你去學琴,學琴是你的事情,不是給爸爸學的。”我繼續堅持。
“爸爸!請您帶我去學琴吧!”兒子妥協了,不過語氣還是帶著怨氣。 我沒有堅持,沒有去指出他的語氣不好,“好吧,走吧?!?br style="margin: 0px; padding: 0px; max-width: 100%; box-sizing: border-box !important; word-wrap: break-word !important; font-size: 16px;"> 上了車,我平靜的跟他說話“你還是很生氣,跟爸爸說話語氣都是氣呼呼的。深呼吸,爸爸生氣的時候,深呼氣會快點平靜。爸爸希望你好起來,快樂的去跟小朋友一起彈琴”。 “您又這樣說話,您不說話,我還好的快一些?!眱鹤佑痔岣吡寺曇?,不過用了敬語。 “好吧,你希望自己安靜一會,那你覺得好了,就告訴爸爸”我隨手摸了一下他的頭。 “別摸我,這樣我好不了!”他好像有些不好意思,再次拒絕了我的好意。 “你希望我過會再摸摸你?還需要安靜,好了,爸爸不說話了。”
過了不到一分鐘,孩子跟我說,“都5點了,我們要遲到了。”他說的很平靜,明顯已經好了。 “如果我們沒有鬧情緒,就能按時到學校了。兒子今天發了脾氣,我發現你比一年前可進步多了,爸爸對你的進步感到高興?!?/p>
“什么進步?您是覺得我沒有脾氣越來越大,自己就好了么?” “是的,而且沒有動手打人。下次你會做得更好,其實今天我們可以開開心心的去學校,對么?” “兒子點了點頭”不好意思的笑了。而我在心中樂開了花。 孩子的情緒化語言,別當回事。憤怒是短暫的瘋狂,那些我不要你了,甚至打死你的話,別往心里去。 關注到他的情緒,替他表達出感受,給予積極的而且是具體的行動建議。冷靜的堅持,再堅持。再孩子冷靜下來的時候,幫孩子撿拾起點滴的進步,培養孩子自我認同感,成就感。一個和善而堅定的孩子就越來越接近了。(同名微信公眾號:老爸的修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