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海豐縣北部的蓮花山,主峰分枝一脈往東部延伸,形成海豐與歸善(今惠東)兩縣分界之山脊。嶺頂即為分水界線:北為歸善縣界;南為海豐縣境。隨主峰眾支山脈中有一寬敞紆回、幽深的山澗。舊時歸善縣的多祝墟、布心墟是海豐商戶的重市之一,兩地人員來往頻密,至今仍有許多海陸豐人的后裔在那里定居生活。先民們為生息經商,沿河道開拓了蓮花山脈通往歸海兩地的通道。 巍巍蓮花藏古道大山深處留存完好古道。車停放在觀音臺上,我們一溜煙鉆進幽深密林中的古道。 密密麻麻的金竹子、還有頭頂上蔥蔥郁郁的古藤老樹,編織成幽深曠遠的林中小徑,幾乎遮蓋了天空,帶給人一種獨特的視覺感受。小徑落滿枯葉,散發出腐敗的味道。一連幾天的暴雨,讓道路泥濘不堪,通過時只能伺機尋地下足,綠苔暗結的石路,濕滑無比,稍不注意便會打個趔趄,讓人繃緊神經。 早已過了山花爛漫的季節,古道了無生機,途中不時有楊梅樹、油柑樹出現,雖然不掛果,但可以想象,它們曾給趕路人解渴,讓疲憊的路人激起希望。 幽深谷底,亂石排空,飛瀉的水流,發出轟鳴巨響,頗有“水鳴山更幽”的味道。 從婆山至公山的路段全是小石路,寬約2米的路面,中間路心鋪上扁平的大卵石,兩邊輔以路肩,顯得甚為規整。隱藏于密林的古道,歷經百年的風霜歲月,竟還如此的完整清晰,這多少讓我感到意外。危道險途曾經商賈如潮進入公婆山之間的路段,沿路密林里竟不時出現斷壁殘墻,小石壘砌的殘基,古樸而蒼涼。一處只剩下半截的炭窯,內里的石壁還黑乎乎的,似乎讓人看到往日時光。 這些簡陋的房子,當年曾是樵夫走卒商販的驛站,他們在此歇腳,將自己隨身帶來的糧食交給店主,然后,等著享用香噴噴的飯菜。高高的峻嶺,陰森的雜樹,蜿蜒的石徑,濕滑的塊石,這條百年古道靜靜盤亙在大山深處。昔日人聲曾經溢滿這條小徑,如今只剩探險獵奇的人偶爾前來了。 明代,隨著碣石衛的設立,海陸大地軍屯點密布,歸善、紫金等周圍山區的人民紛紛涌入,他們在此辛勤耕作,繁衍生息。到了清代,海陸沿海所產的食鹽已是暢銷天下,一隊隊的鹽隊,或是肩挑,或是馬馱,通過這條古道源源不斷地運往內陸省市山區。不妨說,這是一條古鹽道。 這里是一處水力發電廠的蓄水段。幽深的水面一片深綠。積水已迫近橋道底部,滄浪之水可以濯吾足,幾位美眉特意坐在橋板上,將腳伸進水里。湘子橋是長途跋涉者歇腳的理想之地。橋頭水泥柱上“湘子橋”三個字,令我想起來它的建造者。 惠東段古道因藏在深谷,保存較為完好。而海豐段由于經濟活動和宗教活動的過度開發,古道只有五獅埡有一小段殘存,以兩扁平卵石橫向并排鋪砌。 由于近年來開發原因海豐境內古道巳不存在,只剩觀音臺至湘子橋一小段了,聽說準備在古道修公路直上蓮花寺(飛瓦庵)百年古道將毀于一旦,可悲也!建議沒有去過的抓緊時間去走走,蘇州過后無船搭,以后就只能在照片中追憶了(照片現場手機拍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