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完小米5發布會,感覺亮點不多,有點失望。失望是緣于曾經的希望,發布前小米公關各種炒作“黑科技”,以為作為小米憋了快兩年的旗艦機,加上高通驍龍820助陣,又這么宣稱黑科技,理應會有些亮眼的創新,但細看下來,并沒有。 隨便揀幾個說,驍龍820處理器,就是人家高通供貨的,樂視在一個月前就首發了,今年也將有大量智能手機使用,小米5可以說自己是國內最早搭載820而量產的,但把它作為黑科技實在是……;4G+網絡、全網通3.0,NFC功能,快充3.0……這些都早已出現,且開始逐漸成為智能手機標配了好么?而且說到快充,人家OPPO昨天在MWC大會上公布的,15分鐘內充滿2500毫安的快充技術,比你小米1小時充80%-90%牛逼多了,還沒以黑科技自居呢;4軸光學防抖,DTI畫質增強,都是一些在細節上的改進,體驗更好是不假,但說是黑科技未免大言不慚;小米5還首推正面指紋按壓,而那是魅族2014年就上了的功能…… 唯一可以勉強讓人驚喜的,3D陶瓷機身,但雖然更加堅固耐磨,卻“相比玻璃材質成本貴 75%”,雷軍自己也承認3D陶瓷機身在產能上的困難。 反思小米5對“黑科技”這個詞的糟蹋,也可以感受到目前國產手機廠商所面對的集體壓力:創新乏力,營銷浮躁??v觀這兩天西班牙巴塞羅舉行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出風頭的是三星(Galaxy S7,LG(模塊化設計的LG G5)等國外廠商,而國內廠商,除了剛提到的OPPO的快充和拍照改良技術,手機上沒什么新技術發布,另外就是,華為發布了個筆記本,而不是手機。 這個現象的背后,是國產手機市場的紅海化。大家知道,中國的智能手機行業在核心技術上是鮮有自主創新的(只有華為有自家開發的芯片),高通的芯片,索尼的屏幕,三星的內存……中國手機廠商主要是把這些來自全球供應鏈的零部件拼湊再設計,以及在安卓的基礎上開發自己的操作系統。從硬件到軟件都并不自主。 既然技術上都無創新,在中國手機市場日趨飽和的情況下,手機廠商的競爭的方向就轉到了營銷上,互相撕逼,以價換量,制造概念——樂視“生態化反”,小米“黑科技”,都是例子。這種“大”而不“強”的發展模式,自然釀成全行業負利潤率的惡果。據美國《財富》雜志,2015年蘋果公司占了整個手機市場91%的利潤,三星占了14%,HTC、聯想、索尼都處于虧損狀態,而TCL利潤為0。華為、小米、魅族等國產手機的利潤未統計,但估計還不到哪里去。國產手機在價格上也一直難以走向高端,IDC數據顯示,蘋果手機平均售價718美元,小米只有141美元,超過200美元的只有OPPO 231美元、華為213美元、VIVO 208美元。 未來手機品牌的競爭力,不是硬件堆砌下的拼參數,也不是華而不實自欺欺人的營銷概念,而是實實在在的產品體驗改進和渠道、售后等配套服務的完善。其實國產手機廠商已經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比如這次小米5發布會上雷軍就表示將更重視線下渠道,比如華為的麒麟芯片已經小有所成,比如去年銷量飆升的魅族稱今年將降低銷量增長速度,而把更多精力投入在用戶體驗和服務上,去年還在全國建了300個售后服務中心……這些都是良性的轉變,但究竟誰能在行業洗牌期生存下來,今年很關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