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龜鹿補骨方 組成:鹿角膠6g,龜甲6g,熟地黃15g,懷山藥15g,山萸肉10g,枸杞10g,菟絲子10g,煅狗骨10g。 方解:本方由《景岳全書》左歸丸加減化裁而得,適用于腎陰虛者。方中鹿角膠補腎壯陽、益精補血,龜甲滋陰潛陽、補益筋骨,二味為血肉有情之品,陰陽雙補,生氣血精髓,共為君藥;熟地黃補血滋陰,懷山藥補脾固本,煅狗骨強筋壯骨,為臣藥;佐以山萸肉、枸杞、菟絲子補肝腎,益精髓;共奏育陰涵陽、補骨強身之功。 主治:骨質疏松癥(腎陰虛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2.抗骨質疏松合劑 組成:巴戟天9g,淫羊藿9g,骨碎補9g,鹿角膠6g,生牡蠣15g,生龍骨15g,雞血藤9g,枸杞12g,黃瓜子12g。 方解:骨質疏松癥屬中醫學“骨痿”的范疇,治宜補腎壯骨、益精養血為原則。方中以四大南藥之一、福建地道藥材巴戟天為君藥,具有補腎陽、壯筋骨之功效。淫羊藿、骨碎補、鹿角膠補益肝腎、填精生髓,為臣藥。佐以生牡蠣、生龍骨益腎精,補骨髓,調和陰陽;雞血藤、枸杞益精養血。黃瓜子潤腸續骨,為使藥。諸藥共奏補益肝腎、益精養血、抗骨質疏松之功。 主治:骨質疏松癥(腎陽虛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或制成顆粒劑,1日1劑,分2次服。 3.余氏滋腎活血湯 組成:熟地黃30g,枸杞15g,山茱萸10g,女貞子10g,玄參10g,沙參15g,麥冬15g,桃仁10g,骨碎補15g,牡丹皮10g,當歸10g,川芎10g,紅花10g。 方解:絕經后骨質疏松者,常見腰背疼痛劇烈,或輕微用力造成脊椎骨折。痛點固定,叩擊痛明顯,翻身轉側困難,一側或兩胸脅竄痛。可伴有全身骨痛、肢體酸楚、乏力,駝背、身長短縮,下肢肌肉痙攣痛,五心煩熱,顴紅口干,不寐盜汗,小便黃少,大便干結,唇紅,舌質紅,無津,苔少或無苔光滑,脈細數或細弦。治宜滋腎填精,化瘀生骨。方中熟地黃、枸杞滋腎填精補髓,為君;骨碎補、牡丹皮、當歸、川芎、紅花、桃仁活血祛瘀生骨,為臣;山茱萸、女貞子、玄參、沙參、麥冬養陰補肝生津,為佐使。 主治:絕經后骨質疏松癥并發脊椎骨折(肝腎陰虛、瘀血阻滯證)。 用法:上方水煎服,水煎成400ml,1日1劑,分2次服。 4.壯骨活血湯 組成:杜仲15g,淫羊藿15g,鹿角膠(烊化)15g,熟地黃15g,懷山藥15g,山茱萸15g,枸杞15g,骨碎補15g,丹參30g,赤芍15g,桃仁10g,當歸10g,川芎10g。 方解:老年性骨質疏松者,輕微用力造成腰背疼痛劇烈,痛點固定,叩擊痛明顯,一側或兩胸脅竄痛,翻身轉側困難,下肢肌肉痙攣痛。X線片可見胸腰椎壓縮改變。可伴有全身骨痛,肢體酸楚、乏力,駝背,身長短縮。舌淡胖,或淡紅,或舌有瘀點、瘀斑,苔薄白,脈細無力、沉弱。治宜補益肝腎,活血壯骨。方中杜仲、淫羊藿、鹿角膠溫補腎精,為君藥;熟地黃、懷山藥、山茱萸、枸杞滋肝養陰,為臣藥;骨碎補、丹參、赤芍、桃仁、當歸、川芎活血通絡,接骨續斷,為佐藥。 主治: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并發脊椎骨折(肝腎虧虛、瘀血阻滯證)。 用法:上方水煎服,水煎成400ml,日1劑,分2次服。臨床應用療效顯著,服藥3~5天腰背疼痛明顯減輕。湯劑可連續服30~60天,膏劑可連續服用3~6個月。無毒副作用,可預防骨質疏松性骨折的再發。 5.首烏益腎骨康丸 組成:何首烏10g,熟地黃10g,山藥10g,牛膝10g,牡丹皮10g,枸杞10g,杜仲10g,川續斷10g,山茱萸10g,菟絲子10g。 方解:關節脫位、傷筋及骨折等損傷后期,瘀去骨接,病情近愈,但氣血未充,肝腎虧損,筋骨萎縮。筆者運用本方治療骨量減少、骨質疏松,癥見腰背、肢體酸痛,頭暈眼花,脈細弱等。方中何首烏補肝腎、益精血、壯筋骨,精血充旺,則筋骨強壯,為君藥。熟地黃滋腎陰、益精髓,山茱萸收斂固澀、滋腎益肝,山藥滋腎補脾,三者共成三陰并補、補肝益腎治本之勢,為臣藥。佐以牡丹皮活血脈、行瘀滯,補血不留滯;枸杞滋陰補腎,養肝補脾,填精補髓;川續斷、牛膝、杜仲補腎壯骨。菟絲子補腎固精,為使藥。諸藥合用,共奏益腎補血、強壯筋骨之功。 主治:骨質疏松癥(血虛腎虧證)。 用法:制成藥丸,口服,1次6g,1日2次。3個月為1個療程。 6.二仙益腎骨康丸 組成:仙茅10g,菟絲子10g,淫羊藿10g,熟地黃10g,杜仲10g,補骨脂10g,山茱萸10g,枸杞10g,山藥10g,黃芪10g,附子(制)10g。 方解:本方治證為腎陽虧虛,命門之火不足。筆者運用本方治療癥見腰背或肢體酸痛,雙膝酸軟,畏寒肢冷,或有小便頻數,夜尿頻多,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脈沉弱等。方中用補陽藥淫羊藿、仙茅、補骨脂、菟絲子、杜仲以培補腎陽。用補陰藥熟地黃、山茱萸、枸杞、懷山藥滋陰補腎,養肝補脾,填精補髓,以“陰中求陽”。配附子之辛熱,以溫養腎陽,攝納浮陽,引火歸原;配黃芪以運脾培元,升陽固精。諸藥合用,溫陽補腎,補益脾腎充養骨骼,故疼痛趨愈。 主治:骨質疏松癥(腎陽虧虛證)。 用法:制成藥丸,口服,1日2次,1次6g。3個月為1個療程。 7.骨松方 組成:杜仲10g,川續斷10g,補骨脂10g,菟絲子15g,肉蓯蓉10g,巴戟天10g,枸杞12g,川芎10g,熟地黃12g,白芍15g,當歸8g,黃芪15g,甘草3g。 方解:本方為老年性骨質疏松癥之疼痛所設。方中杜仲、川續斷強腰膝筋骨;菟絲子、補骨脂、巴戟天、肉蓯蓉生精補髓,益肝腎陽氣;黃芪、當歸、白芍、熟地黃補氣補血、佐填精髓。全方共收益氣養血、補益肝腎、舒筋活血、通絡止痛之功。 主治:老年性骨質疏松癥(血虛腎虧型)。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8.珍骨膠囊 組成:淫羊藿、肉蓯蓉、紫河車、黨參、三七、兩面針。 方解:骨質疏松癥屬中醫學“骨痿”“骨枯”“骨痹”的范疇,因老年人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無以濡養筋骨,氣虛體弱,衛外不足,易致外邪侵入而發生全身酸痛、肢體無力等癥。治宜補腎養血,活血祛風。方中以淫羊藿補腎壯陽,祛風除濕,《日華子諸家本草》曰:“治一切冷風勞氣,補腰膝,強心力”;肉蓯蓉具有補腎陽,益精血,潤腸通便等功效,二者為君。紫河車補氣、養血、益精;黨參補中益氣、健脾益肺,兩藥合用,補體氣之虛,益氣養血,氣行則血行,治療瘀血阻滯之證,共為臣藥。三七具有止血,散瘀,消腫,定痛的功效,《本草綱目》曰:“止血,散血,定痛”;兩面針行氣止痛,活血化瘀,共為佐藥。本方共奏補腎養血、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 主治:骨質疏松癥(肝腎虧虛證)。 用法:制成膠囊,口服,每日3次,每次4片,飯后服用。 9.腰脅痛煎 組成:當歸15g,白芍10g,柴胡10g,茯苓20g,白術10g,桃仁10g,紅花6g,蘇木10g,木瓜10g,威靈仙10g,薄荷3g,炙甘草6g,生姜5g。 方解:方中當歸、白芍養血柔肝,柴胡疏肝解郁;白術、茯苓、炙甘草健脾助運,加生姜和薄荷少許,助解郁又和中;桃仁、紅花、蘇木活血化瘀止痛,木瓜、威靈仙祛風濕、舒筋骨。全方合用,具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之功能。 主治:骨質疏松癥(肝郁氣滯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10.補腎強骨止痛湯 組成:巴戟天12g,補骨脂10g,菟絲子10g,淫羊藿15g,桂枝7g,細辛3g,杜仲15g,獨活10g,桑寄生10g,五靈脂10g,川續斷10g,枸杞10g,甘草3g。 方解:方中巴戟天、補骨脂、菟絲子、淫羊藿、杜仲、桑寄生、川續斷為補腎陽之藥;枸杞為補腎陰藥,腎主骨,腎之陰陽得補,則筋骨強健;桂枝能溫通經脈,使補腎之藥不致壅堵督脈;五靈脂、細辛活血散寒止痛。 主治:腎虛腰痛,骨質疏松,腰膝酸軟乏力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11.補腎強骨方 組成:當歸30g,川芎30g,杜仲30g,熟地黃40g,山藥15g,人參15g,白芍15g,赤芍15g,枸杞20g,川續斷15g,延胡索12g,鹿角膠15g,骨碎補20g,桃仁15g,紅花15g。 方解:方中以熟地黃、鹿角膠等補腎強骨,為君;以人參、當歸、川芎、枸杞、白芍等補氣養血,為臣;佐以骨碎補、土鱉蟲續筋通絡,桃仁、紅花、延胡索等活血通絡止痛;山藥補脾固本為使。本方共收補腎益氣、活血強骨之功。 主治:骨質疏松癥(腎虛血瘀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12.宣痹補腎方 組成:防風6g,蒼術6g,桂枝6g,制川烏3g,制草烏3g,絡石藤9g,薏苡仁30g,當歸9g,巴戟天9g,鹿角膠6g。 方解:本方由南少林骨傷專家林如高驗方“宣痹湯”加減化裁而得,適用于風寒濕痹之骨痿者。方中防風、桂枝發表散風、勝濕止痛;制川烏、制草烏祛風除濕、散寒止痛;絡石藤通經活絡止痛;薏苡仁祛濕通絡止痛;當歸活血化瘀止痛;巴戟天、鹿角膠補肝腎,壯筋骨。諸藥合用,共收祛痹補腎、標本兼治之功。 主治:骨質疏松癥(風寒濕痹證)。 用法:水煎服,1日1劑。 版權聲明 本文選自《南少林骨傷流派傳承工作室叢書:南少林骨傷秘方驗案》(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王和鳴主編),最終解釋權歸原作者所有。由悅讀中醫(微信號ydzhongyi)推薦發表,封面圖片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