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艷!十大博物館鎮館之寶!立馬漲知識! 2016-02-24 百度旅游 如果你覺得自然山水平淡無奇 老街鬧事熙攘喧囂 那么,不如沉下心來 開啟一次博物館之旅吧~~ 小編為你盤點 國內十大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帶你穿越古今 一起探尋文物背后的故事~~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青銅器。屬于禮器,祭祀用品。是中國現存商代青銅器中最大的方尊。肩部聳出四個卷角羊頭,尊腹為羊的前胸。此尊集線雕、圓雕、浮雕等各種技巧,端莊典雅,鑄造精細,是商代泥范法鑄造工藝的巔峰之作。也稱為是青銅藝術的極品。 后母戊鼎,曾稱司母戊鼎,該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長方形,上豎兩只直耳(發現時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來據另一耳復制補上),下有四根圓柱形鼎足,是中國目前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據考證,后母戊鼎應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紋飾、工藝均達到極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銅文化頂峰時期的代表作。 清明上河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北宋風俗畫作品,寬24.8厘米,長528.7厘米,絹本設色,是北宋畫家張擇端存世的僅見的一幅精品。這幅畫描繪的是汴京清明時節的繁榮景象,是汴京當年繁榮的見證,也是北宋城市經濟情況的寫照。通過這幅畫,我們了解了北宋的城市面貌和當時各階層人民的生活。總之,《清明上河圖》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 宮廷之寶乾隆款金甌永固杯為故宮宮廷文物的代表作。高12.5厘米,口徑8厘米,足高5厘米,口邊刻有回紋。根據清“內務府活計檔”記載,乾隆皇帝對此杯的制作十分重視,不僅調用內庫黃金、珍珠、寶石等珍貴材料,而且精工細作,曾多次修改,直至皇帝滿意為止。因此,該杯一直被清代皇帝視為珍貴的祖傳法寶。 毛公鼎是據今2800多年前周宣王時期的“國之重器”,因刻器者為毛公而得名,于清道光末年在陜西岐山出土。毛公鼎鼎身只有30.75厘米高,卻銘刻了32行497個篆書文字,洋洋灑灑記錄了毛公輔佐周宣王,后來獲得天子賞賜而做此鼎的史實。鼎銘字跡清晰工整,篆文字字筆力遒勁,全篇一氣呵成。該銘文是一篇西周真實史料,是研究西周史最珍貴的文獻,同時也是我國“造字時代”最經典的作品。因此,毛公鼎可稱是價值無雙的瑰寶重器。 《祭侄文稿》是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追祭從侄顏季明的草稿。此文稿追敘了常山太守顏杲卿父子一門在安祿山叛亂時,挺身而出,堅決抵抗,以致“父陷子死,巢傾卵覆”(《祭侄文稿》),取義成仁,英烈彪炳之事。祭悼其侄顏季明更見疾痛慘怛,哀思郁勃。本帖通篇用筆之間情如潮涌,書法氣勢磅礴,縱筆豪放,一瀉千里,常常寫至枯筆,更顯得蒼勁流暢,其英風烈氣,不僅見于筆端,悲憤激昂的心情流露于字里行間。 乾隆帝行圍圖轉旋瓶,是乾隆官窯的新品佳作,轉旋瓶高60.5厘米,口徑20厘米。它由蓋、頸、外瓶、內膽、夾層和底盤等部分組合裝配而成,裝飾分藍釉金彩外觀裝飾與立體主題紋飾乾隆行圍圖兩部分。乾隆帝行圍圖的人物、景致皆按透視比例繪(制)而成。觀者透過外瓶的漏窗望去,可見近處匍伏的臣下,乾隆帝策馬而來,儀仗、侍衛相擁,遠處山巒隱約。由于前景、中景、背景之間有一定的空間,尺幅千里,更增添了畫面深邃曠闊的意境。 PS,這個展品可是在南博享受這一個展室的超高規格待遇哦 by 王小鑫candy 青花蕭何追韓信梅瓶,是一件極為珍貴的元代晚期青花瓷器。這件青花梅瓶,無論從造型、釉色、紋飾來看,都是元代青花瓷器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珍品,體現了我國古代制瓷工匠的高度創造性和卓越的藝術水平,因此國內外研究瓷器的專家們一致公認它為我國國寶,更譽其為中國青花第一器。 蓮鶴方壺是春秋時代著名青銅器。器物外表滿飾蜿蜒曲折的蟠螭駐紋,四角各飾一條張翼尋緣的虺龍,器座為兩巨晰。口沿一周飾雙層怒放蓮花瓣,中間置一只展翅欲飛的仙鶴,造型奇特優美,裝飾精美絕倫。它一反商周器物威嚴,獰厲恐怖的特點,呈現出一派生機,是當時社會大變革時期新興地主階級地位上升的產物。它以獨特的造型、精美的裝飾被譽為東方最美的青銅器。 by 王小鑫candy 武則天金簡,長36.5厘米,寬8厘米,厚不足0.1厘米,重233.5克,黃金純度在96%以上。 金簡呈長方形,正面鐫刻雙鉤楷書銘文3行63字,遒美健秀的小楷,刻工高超,線條虛實結合,筆意表達得很到位。這是武則天在久視元年(公元700年)七月七日來嵩山祈福,遣太監胡超向諸神投簡以求除罪消災。 越王勾踐劍通高55.7厘米,寬4.6厘米,柄長8.4厘米,重875克。1965年冬天出土于湖北省荊州市附近的望山楚墓群中,劍上用鳥篆銘文刻了八個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越王勾踐劍讓人驚奇的是,這把青銅寶劍穿越了兩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但劍身絲毫不見銹斑。越王勾踐劍主要成分為銅,出土的墓室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劍完全隔絕氧氣是其不銹的主要原因。 曾侯乙編鐘為戰國早期文物,1978年這套編鐘出自湖北隨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墓主是戰國早期曾國的國君,同期出土的還有其它樂器近百件。出土后的編鐘是由六十五件青銅編鐘組成的龐大樂器,其音域跨五個半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它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被中外專家、學者稱之為“稀世珍寶”。 《馬踏飛燕》是1969年在甘肅武威擂臺東漢墓中出土。這件古代青銅作品,作于公元220年前后,高34.5厘米,長41厘米。這件兩千年前制作的銅奔馬造型生動,鑄造精美,比例準確,四肢動勢符合馬的動作習性,為中外的許多考古學家和藝術家嘆為觀止。奔馬正昂首嘶鳴,舉足騰躍,一只蹄踏在一只飛翔的燕子身上。《馬踏飛燕》也是中國青銅藝術的奇葩。1983年10月,“馬踏飛燕”被國家旅游局確定為中國旅游標志。 獸首瑪瑙杯,是至今所見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唐代玉器作工最精湛的一件,此杯選用世界上極為罕見的紅色瑪瑙琢制,這件以深紅色、淡紅色為主調的紅瑪瑙,中間竟夾有一層淡白,如此神奇自然的變化,如此鮮潤可愛的色澤,使這塊紅瑪瑙成為世間稀有的俏色玉材。 舞馬銜杯紋銀壺,高18.5厘米,扁圓腹,蓮瓣紋壺蓋,弓形提梁,一條細鏈連結著壺蓋與提梁。壺底與圈足相接處有“同心結”圖案一周,系模仿皮囊上的皮條結。壺腹兩側用模具沖壓舞馬圖,馬肥臀體健,長鬃披垂,頸系花結,綬帶飄逸。馬身和提梁、壺蓋及“同心結”紋帶均鎏金,使得銀壺富麗堂皇,明快悅目。該壺構思巧妙,工藝精細,匠心獨運,古今未見類同者,堪稱國寶。 大克鼎通高93.1厘米,口徑75.6厘米,重201.5千克。西周孝王(西周第八代王)時期鑄造,傳光緒十五年(1889年)陜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出土。此鼎形制為圓形,寬闊方唇口沿、微斂,雙立耳,腹略鼓、稍垂,腹壁厚實,下承三粗壯蹄足。頸部飾三組變形獸面紋,間隔以六道棱脊;腹部飾以大波流暢波曲紋,足上部飾獸面紋,整體感覺莊嚴凝重,氣宇軒昂。 《鴨頭丸帖》是東晉書法家王獻之寫在絹上的一件優秀草書作品。這幅作品運筆非常熟練,筆畫勁利靈動,風神散逸。帖中的10多個字曲直結合:橫豎較直,有剛勁之美;又有圓轉外拓的曲筆,有遒婉之美,用墨巧妙自然,墨色有枯有潤,變化豐富。章法上行距很寬,顯得蕭散疏朗,堪稱是一幅不拘法則而又無處不存在法則、嫵媚秀麗而又散朗灑脫的草書精品。 青銅立人像高172厘米,底座高90厘米,通高262厘米。1986年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出土整體由立人像和臺座兩大部分接鑄而成。立人像頭戴蓮花狀(代表日神)的獸面紋和回字紋高冠,最外一層為單袖半臂式連肩衣,衣左側有兩組相同的龍紋,每組為兩條,呈'已'字相背狀。立人像以其獨特的造型,也成為三星堆價值最高的藝術珍品。 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夏代晚期青銅器。中國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其中一號大神樹高達3.96米,樹干殘高3.84米。有三層枝葉,每層有三根樹枝,樹枝的花果或上翹,或下垂。三根上翹樹枝的花果上都站立著一只鳥,鳥共九只(即太陽神鳥)。神樹的下部懸著一條龍,龍的頭朝下,尾在上,夭矯多姿。二號大神樹的一旁,同樣有一條蜿蜒盤桓的龍,神樹與神龍的一體形象,使神樹顯示出非凡的魅力與深厚的象征意義。 *本篇文字部分百度旅游原創出品 圖片部分除標注用戶外均來自于網絡 點擊展開全文
|
|
來自: 老劉tdrhg > 《4、瓷器/玉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