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的由來與實質,這是兩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概念?!敝芤幌挛?,錢易院士以“生態文明的由來與實質”為題的講座在六教C300舉行。這也是《生態文明十五講》課程系列的第一講。 錢易老師首先介紹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由來與意義。她將工業革命以來的資源環境生態問題做了簡單的分類,分為資源短缺問題,環境污染問題,生態破壞問題。“人類對這些問題已經進行了很長時間很嚴肅的思考。”錢易老師提到,她將這思考過程中重要的六件大事情給同學們一一做了介紹,這六件事情正好是“三本書,三次會”。三本書包括了第一本思考環境問題的書:《寂靜的春天》,羅馬俱樂部研究發表的《增長的局限》,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的宣言《我們共同的未來》。三個會包括第一次在聯合國平臺上討論環境問題的人類環境大會,一致同意可持續發展戰略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還有承認十年前大會所確定目標沒有實現的第二次會議。“雖然可持續發展已經提出好多年了,但是我們還需要發展,還需要好好努力。”錢易老師說。 接下來錢易老師介紹了中國對可持續發展的迫切需要。過去對中國環境特色的描述總是“地大物博,人口眾多”,而如今這八個字在錢易老師看來已經不能全面反應出中國特色?!?span>這句話是對的,但是我們缺少一個簡簡單單的計算。”她說。在中國,人均資源擁有量都遠遠低于世界的人均資源擁有量,并且增長方式仍然比較粗放,消耗資源量是很大的。目前,銅、鋁、鉛、鋅等資源多依靠進口,并慢慢產生了“中國需要什么,世界市場上這個東西就要漲價。中國賣出去什么,什么東西就跌價”的現象。另外,環境污染問題也變得不可小覷,錢易老師提到,一些重金屬物質在自然界的殘留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健康生存。 而中國政府意識到這個問題,也做出了相應的許多措施。錢易老師特別提到了十八屆五中全會中的一些觀點:要堅持綠色發展,即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兩個基本國策,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的道路。 在第二部分,錢易老師介紹了生態文明的誕生與實質。她提到,人類文明目前已經走過了三個不同的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原始文明,人類一切都依靠自然,對自然的態度是畏懼。后來人的力量慢慢提高了,慢慢出現了“干天斗地”的思想,但因力量太弱,仍然是一種依靠自然的理念。第二個階段是工業革命以后,科技的飛速發展使得人的能力越來越強,于是開始出現了“人類中心主義”的思想,開始征服自然,造成了對自然的傷害。第三個階段是目前所呼吁的,走上生態文明階段,強調與自然和諧相處,人應該仿效自然。“生態文明強調的就是人與自然的關系,提倡一種生態倫理觀?!卞X易老師說。十八大就提出了“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要把他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全過程”。 之后,錢易老師簡單介紹了接下來這個系列講座會講到的一些專題內容,比如“環境倫理觀”“工業生態學”“生態工業園區建設”等等。“我們做這個系列的講座,也是希望我們的學生,以后在各行各業的人能夠理解生態文明的理念。”錢易老師在講座最后提到。 錢易老師是我國著名的環境工程專家,也我校倡導“‘綠色大學’ 建設”的第一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積極推動者,已經致力于環保研究50余年,為中國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作出了杰出貢獻。 (本文由“生態文明清華園”公眾號根據講座內容整理報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