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標題下的親子派,關注后每天閱讀親子刊物! 過年時,因為細支末節的事,我朝母親發了脾氣,母親悶頭,我轉身下樓透透氣。 就在此時,我接到了同學組織聚會的電話,離初中畢業,足有十幾年了,我們先是在學校集中拍照,而后到酒店里晚餐小聚,最后到KTV里K歌。 時光飛逝,我們早已從小少年邁入中年,有了各自的家庭各自的生活,但情誼依然在,從前要好的依然要好,從前不要好的也變得親切。我們變得友善又溫和、懂得傾聽、禮貌、淑女、紳士以及擁有自己想不到的好脾氣,因為大家都希望把最好的一面呈現給同學。 是的,其實最好的溝通方式就是-----像朋友一樣的溝通。 與朋友溝通,我們不會莫名其妙發脾氣,也不會無緣無故生悶氣,在與朋友交流前會偶爾示弱,懂得傾聽,也會學會三思而后行。 我們都知道,一個斤斤計較沒有和諧氛圍的家庭,是教不出心胸寬廣的孩子,當然,一個性格暴躁的家長,自然也教育不出性格溫和的孩子。但我們更知道,當你學會了與家人用朋友的方式溝通,所帶來的改變。 與娘家 晚上回家后,我跟我媽一番對話。 也許平常會是這樣的:
但換成像朋友一樣的溝通,會是這樣的:
其實在家人面前,我們更多的是需要認真的傾聽,以及適當的示弱。當我們變得溫和時,家中總是會愛意濃重,有時候,家人的爭執不過是因為你揚起了手,而不是伸出了手。 與孩子 自從有了孩子后,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我就慢慢的成了引路人,學習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生活中也在不斷的積累經驗與學習,我慢慢的在孩子面前變得有權威,甚至專制。 平時我是這樣的:
但如果是朋友呢?
我知道,當孩子慢慢長大后,當我變得權威與專利時,她會感到害怕與失去安全感,并且會選擇逃避與隱藏,但當我像朋友一樣的對待我的孩子時,她也會坦誠她的內心,像對待朋友一樣與我訴說心事。 與婆家 很多朋友都說,畢竟不是自家人,沒有血緣就是不一樣。 是的,這是鐵一樣的事實,但是不妨礙你們擁有和諧友好的關系。 比如平常可能會是這樣對話的:
但是如果是朋友呢?也許應該是這樣的:
許許多多的家庭小紛爭,無非都是生活中的小細節。像對待朋友一樣,你不會那么較真,也不會過于斤斤計較,擁有和諧的家庭完全靠人為,坦若你與公婆相處不好,必然會使身為漢堡夾層的你老公尷尬,況且,換幾種說法,尊老愛幼會么?老人家還會有幾個十年?是不是一切都豁然開朗了。 其實人與人之間微妙的關系,很多都是在只言片語中。新聞上播放的親兄弟反目成仇,父母兒女從此兩不相干,大多都是因為溝通不當而引起的。無論與誰溝通,學會像朋友一樣的溝通,只要把問題解決了,把心事說出來了,得以妥善解決,就是生活的理想狀態,不是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