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月29日 勞倫斯在美領取諾貝爾物理學獎
2016-02-29 ![]() 勞倫斯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惠勒大廳領取諾貝爾獎 1939年的諾貝爾獎評出后因為二戰沒有舉行頒獎儀式,就連獲獎者的演講也沒有在瑞典舉行。1940年2月29日,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Ernest Orlando Lawrence)在美國發表了他的獲獎演說并且領取了諾貝爾獎。他因為發明了回旋加速器而獲得了1939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 1919年,盧瑟福宣稱,粒子如具有更大的能量,就可能擊破更多元素的核。于是人們致力于建造高壓裝置來加速粒子,向原子轟擊以期進一步實現核轉變。早期的加速器只能使帶電粒子在高壓電場中加速一次,因而粒子所能達到的能量受到高壓技術的限制。1930年,勞倫斯提出了回旋加速器的力量,他們設想用磁場使用帶電粒子沿圓弧形軌道旋轉,粒子反復通過高頻加速電場,達到高能量。1931年,勞倫斯領導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臺回旋加速器。這臺加速器的磁極直徑只有10CM,加速電壓為2kV,可以加速氘粒子的能量達到80keV。 回旋加速器為進行人工可控核反應提供了強有力的工具,大大促進了原子核、基本粒子的實驗研究。20世紀40年代以后,物理學家用勞倫斯創造的加速器發現了許多新型核反應,觀察到幾百種前所未聞的同位素。 勞倫斯還倡導把加速器的粒子用于生物和醫學研究及醫療方面,實施了第一個用快中子流治療深部惡性腫瘤的實驗,后來廣泛利用加速器得到的同位素來治療腫瘤等疾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