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西族的族稱族源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見于史籍的他稱主要有“摩沙”(晉·常璩:《華陽國志》、《元史·地 理志》等)、“磨些”(唐·樊綽:《蠻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摩此”(《元史·兀良合 臺傳》、明《景泰云南志》 納西族有多種自稱和他稱。見于史籍的他稱主要有“摩沙”(晉·常璩:《華陽國志》、《元史·地 理志》等)、“磨些”(唐·樊綽:《蠻書》、《舊唐書》、《新唐書》等)、“摩此”(《元史·兀良合 臺傳》、明《景泰云南志》、《徐霞客游記》等)以及“摩狄”(明《南詔野史》)等多種。
其中,最常用的他稱為“磨些”(“些”字按當時音讀為“娑”,故英文譯作Moso,法文譯音作 Mosso)。納西族的自稱則有“納”(na31)、“納西”(na31ci33)、“納日”(na31zz33)以及“納汝” (na31zl33)等,還有少部分人自稱為“摩梭”。“納”具有“大”與“黑”的雙重含義,“西”、“日 ”、“汝”之意皆為“人”或“族”。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經過本族人民的充分醞釀協商和國務 院的批準,于1954年正式將族稱統一定為“納西族”。 納西族的形成是多元的。根據現有的文獻及考古等方面的資料,可以初步推斷納西先民是由三部分 人組成的:一部分是源于甘肅省和青海省的黃河、湟水地帶的古羌人。這些游牧的羌人先是向南遷徙到 岷江上游,又逐漸向西南遷徙至四川省西部的雅礱江流域,再繼續西遷至云南境內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 帶及麗江等地,最后便在這一帶地區定居了下來。另一部分則系古代我國西南民族中稱為“旄牛夷”、 “白狼夷”的一支所謂“夷人”族系。 由于這些人居住在筰都一帶,又被稱為:“筰都夷”,經多年的 發展演變而漸成為納西族的先民。還有一部分據估計便是當今云南省麗江縣一帶的土著居民,這部分人 世世代代居住在這一地區,當為納西族先民中人口占較多數的部分。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進程中,以上述 三部分人為主體的納西族先民們,不斷吸納融合周邊一些民族的先民,逐漸發展形成了今天的納西民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