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中期,有一著名的宰相叫于謙,字廷益,錢塘人(今浙江杭州),明永樂十九年(公元1421年)進士。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任御史,明宣德五年(公元1431年)升兵部右侍郎,巡撫山西、河南,整頓軍備。
明英宗朱祁鎮正統十三年(公元1448年),于謙升任兵部左侍郎。第二年(公元1449年)秋季,明英宗在大太監王振裹脅下盲目出兵,卻在與蒙古瓦剌部也先軍的決戰中,五十萬明軍主力在土木堡之戰中被七萬瓦剌軍擊敗,明英宗被俘,蒙古瓦剌軍乘勝進攻京師(今北京)。

主力軍覆沒、皇帝被俘,引起整個大明王朝的混亂和恐懼,大臣們紛紛提出退守次都(今江蘇南京)。在此緊要關頭,于謙反對遷都,力主抗戰,果斷地拱推明英宗的弟弟明郕王朱祁鈺為帝,即明景帝,穩定了朝堂政局。
明景帝即位之后,晉升于謙為兵部尚書,率勤王之軍擊敗了瓦剌軍,取得了京師保衛戰的勝利。戰后,他首創團營軍制,加強邊戍,委任名將鎮守。他主張以戰求和,多次擊敗瓦剌軍的進攻,迫使其首領也先釋放明英宗回朝。
明景泰八年(公元1457年)農歷1月中旬,明英宗乘明景帝病重,發動了“奪門之變”重登帝位,之后懷挾私心,誣陷于謙謀反。在農歷1月22日卯時,于謙在京師被殺害。于謙被害當天,京城內萬千百姓哭聲震天,行刑之時,烏云蔽日,可謂是天怒人怨。
之后,在錦衣衛抄查于謙的家產時,什么罪證也沒查出來,只看到于謙家的房屋僅能擋住風雨,屋里空蕩蕩的,除了書籍之外,沒有任何值錢的東西。只有一間正室的大門鎖得很牢固,打開一看,里面是明景帝所賜的蟒衣、劍器等,密封得很嚴,從來沒有動用過。錦衣衛們皆被他的高風亮節所感動,不禁失聲慟哭。
皇太后聽到于謙被處死的消息后,嘆息、哀悼了好多天。事后,明英宗自己也后悔自己錯殺了一位忠臣,那些誣陷于謙的人,在不到一年的時間,接二連三地被明英宗以貪污或謀反罪落獄,使于謙的冤情得以天下大白。
一直到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于謙的冤案徹底昭雪,明憲宗在詔書中贊嘆于謙道:“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之獨恃,為權奸所并嫉。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詔書被天下人傳誦,歷史終于還忠臣以公道。于謙留下了流傳千古的名詩“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