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古代文物上的簡體字 最近幾年,在文物鑒定方面先后發生了幾件事,都與古代文物上出現簡體字而被判斷或質疑為新造贗品或后世仿品有關。經辦人受年齡、閱歷、經驗和文化知識的限制,無法理解古物上為什么會出現簡體字,懷疑是造假者露了馬腳,因而做出否定的判斷。有許多建國以后出生的人,腦海中有個固定的觀念,那就是簡體字是1956年《漢字簡化方案》公布之后的事,簡體字出現在中國古代的封建帝王時期不是太可笑了嗎!針對這個問題,筆者查閱了大量參考資料,幾經分析研究,終于弄清了簡體字的來龍去脈,還了解了與之相關的故事。今天,我在這里向收藏鑒賞界的各位同好做一個簡單扼要的匯報,期待大家有所收益。 1、 1961年,我國內蒙古烏蘭浩特市索倫鎮索倫屯一對姓李的夫婦在洮兒河挖取沙石,無意之中發現了一塊帶有圓孔的金屬牌。夫婦倆回到家,隨手將金屬牌扔在雜物筐里。1999年,做了3年生意的兒子李獻功血本無歸,還欠下了近2萬元債務。這時,他重新找出那塊金屬牌,想找人賣點錢重整旗鼓。經人鑒定,此金屬牌乃元代之物,牌面的八思巴文字意為“皇帝圣諭,不可侵犯。若不尊從,定罪處死”。然而牌端的圓穿緣上鏨刻“張字九十六號”6個漢字,其中“號”字系“號”字的簡體字,因而此牌的真實性遭到質疑。幸有老教授識別文物,高價收購,捐給國家。后有專家論述稱,元代曾大量使用簡體漢字,其中包括這個遠在唐代初期就已經有了的“號”字 (出自敦煌的唐寫殘本《沙洲圖經》, 原件現藏法國巴黎國立圖書館,編號為:P5034),唐代人用得,元代人何以用不得?
圖1、牌端圓穿緣上鏨刻“張字九十六號”6個漢字 2、清代小說中就曾使用簡體字 有人大惑不解,認為這可能是十分偶然的事,因為簡化漢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的事,元代不可能出現。真是這樣嗎?事實上,簡化字在建國前就已應用。比如“一個人”、“兩個人”的“個”,1949年以前就曾寫作“個”。至少,前清時期就已經使用簡化漢字了。倘若不信,請看晚清文學家吳硏人的作品《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中就有“時、討、詩、付、漢”等簡體字。再請看下圖,比吳硏人作品更早的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紅樓夢》手抄本,書中就用了簡體字(鐵、過、這、壞、聽、勸、體、寶、難、禮、爺、邊、問,等等),這就更加說明問題。 3、《警世通言》中有許多簡體字 或許,你會認為,手抄本畢竟是手寫體,正式刊印的書籍則不然了。那么,請再往前看,明朝末年文學家馮夢龍(公元1574-1646年)撰集的著名小說“三言二拍”之一《警世通言》是正式刊印的,其中也曾發現有許多簡體字,如圖所示: 圖2、明末馮夢龍小說《警世通言》中有簡體字 了都管、干辦、虞候、押番一干人等,出了錢塘門,過了石涵橋、大佛頭,徑到西山靈隱寺。先有報帖報知,長老引眾僧鳴鐘擂鼓,接郡王上殿燒香,請至方丈坐下。長老引眾僧參拜獻茶,分立兩傍。郡王說:“每年五月重五,入寺齋僧解粽,今日依例布施?!痹鹤犹Ч┦倡I佛,大盤托出粽子,各房都要散到。郡王閑步廊下,見壁上有詩四句:齊國曾生一孟嘗,晉朝鎮惡又高強。五行偏我遭時蹇,欲向星家問短長。 郡王見詩道:“此詩有怨望之意,不知何人所作?” 上圖中簡體字不少,與現代簡化漢字形體并不完全一致。僅其中“有詩四句:齊國曾生一孟嘗,晉朝鎮惡又高強。五行偏我遭時蹇,欲向星家問短長。 ”中就可見“齊國曾”“甞”“晉”“惡”“遭時蹇”“問”等字的簡體字。畫紅圈處有“錢塘門”三字的簡體字。 4、西彩石石鼓銘文中有簡體字 山東濟南西彩石村的石鼓,是元代立于大隅頭的一座墓塔上的一截鼓狀構件。其第三組銘文中,有一個簡體字“劉”,而不是繁體字“劉”。說明遠在元代就有了簡體字。 5、泉州彌陀巖石雕立佛碑文中的簡化字 泉州市彌陀巖有一尊石雕立佛,刻于元代,富有藝術價值,是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那里有一方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石碑,記載了當時重修彌陀巖的經過。1977年泉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進行經常性檢查重點文物保護情況時,發現這方碑刻的文字書寫大量使用簡化漢字。全碑193字中就有30個簡體字,例如:彌(彌)、巖(巖)、爾(爾)、寶(寶)、燈(燈)、實(實)、吳(呉)等等。由此反映出元代簡化漢字廣泛使用的歷史事實,因而該石碑是考查我國漢字簡化演變史的一件有價值的文物。 6、金代大鐵鐘銘文中的簡體字 1994年9月3日,《陜西日報》曾報道過一個新聞,陜西渭北澄城縣發現了一口距今800多年的金代大鐵鐘,鐘體銘文中有162個簡體字。刪除重復使用的共計59個,如:濟、榮、堅、張、頡、場、幀、蟮、取、彌、釉、嬗、諭、醮、占、盟、攏、等等。 7、瓷器底款上的簡體字 明代瓷器底款中“大明天啟年制”的“啟”字,也有簡化為“啟”字者,與現今簡體字相同,因而很容易蒙受不白之冤,被斷定為現代仿品。實際上這個簡化的“啟”字,成書于西漢的《爾雅》、《方言》和東漢的《說文解字》中。以上三種書籍都曾收錄有簡體“啟”字。甚至在唐代敦煌變體寫本中也有簡體“啟”字。還有,江西吉州窯是宋代最具特色的著名民窯之一,其中生產的瓷枕上有“舒家記”等印記,其中的“記”字為簡體字。看來,唐宋元明清各朝代都曾應用過簡體字。 不僅在瓷器上有簡體字,在瓦當上也有。在南北朝之東魏、北齊時期的瓦當上發現有禮、樸、興、總、國等簡體字。南北朝時期還遠在隋唐以前呢! 8、那么,簡體字究竟什么時候開始流行,什么時候由政府下令推廣使用的呢?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漢字簡化的主要歷程,就會得出結論:簡體字并非始于當今。 2)1920年,新文化運動先驅者錢玄同,在《新青年》第七卷第三號上發表了《減省漢字筆畫的提議》一文,鼓吹漢字簡化。 3)1935年,當時國民黨掌權的國民政府曾頒布過《簡體字推行法令案》,并由教育部公布《第一批簡體字表》。但經不起保守勢力反對,不久便宣布作廢。請看下圖: 圖3、民國時期公布的簡體字表(來自鳳凰網) 4)1952年臺灣當局又曾推行簡化漢字,但不久再次失敗。無數事實證明,唯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推行的漢字簡化獲得成功,功在千秋萬代。但是,并不意味著以前沒有推行過或沒有流行過簡化漢字。 5)元朝政府雖然沒有頒布過簡化字方案,但是實際使用的簡體字竟然比現在的簡化字數量還多得多。據資料顯示,以1986年新版《簡化字總表》為準,從《草表》第一表、第二表中選取388個字頭,進行現代簡化字研究,現行簡化字始見于元朝,共72字,占簡化字的18.36%,加上元朝之前的宋(金)、隋唐、魏晉南北朝、秦漢、先秦的簡化字,共218字,占現行簡化字的56.18%。該文中提的“元帥”的“帥”字,見于元代《古今雜劇三十種》、《全相三國志平話》上;同樣“香爐”的“爐”字,最早出現在宋刊《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圣弟子”的“圣”字,最早見于元代刊行的《古今雜劇三十種》中。明清兩朝政府在漢字簡化方面雖有倒退,但民間仍舊大量使用簡體字。 6)1995年11月8日鄒曉明、康信中二位先生在《光明日報》發表了《漢字簡體字在九百年前就出現》一文,指出北宋大書法家米芾的手書《晝錦堂記》碑刻,上面有13個簡化漢字。 再往遠處推敲,唐代長沙窯陶瓷繪畫題材廣泛,有花草、飛禽、奔鹿、人物等,還有以題寫詩句為紋飾的,詩句雋永和樸實同在,書法瀟灑與稚拙共存,是傳世難得的唐詩和唐代書法的結合,其中也不乏簡體字。 古代書法作品中有簡體字是不稀奇的。從元代趙孟畹男惺椋踔料蟶獻匪蕕蕉豸酥男惺椋渲卸加行磯嗉蛺遄鄭ㄑ鎩⑽⑹?、盯资yo齲U饈塹貝櫸頤嵌際熘?!不一一。可疫\蕩雍杭虻教剖加脅簧偌蛺遄殖魷幀@紓諍捍蚱⒉欏⑹戲從吵隼吹模陀小笆?、脭Q⑹Α⑼頡⑽保約啊襖?、汉、簲Q鋇榷啻62個簡體字。簡而言之,從漢簡到唐詩都有簡體字。 圖4、“風”、“京”二字在大篆、小篆和隸書中的寫法演變 專家研究表明,漢字遠在甲骨文時期就曾在一定程度上不斷簡化。不過分地說,幾千年來,漢字一直處在簡化歷程中,并且所有的簡化方法都能在甲骨文中找到依據。并不是1956年國務院公布《漢字簡化方案》之后才開始有簡體字。 況且簡體字也不是憑空臆想之物,而是對歷史上流行多年的簡體字的梳理、承認和推陳出新。海內外不帶政治偏見的有識之士,都承認簡化漢字對社會進步的巨大貢獻。任何“退簡還繁”的主張和做法都是一種沒有出路的倒退。 10、怎樣看待古代文物上的簡體字 以簡化漢字辨偽,不是鑒定的主要方法,只是一種輔助的、次要的手段。認為文物上凡是帶有繁體字的都是真品,凡是有簡化字的疑為贗品,那就可能委屈了一部分真品,變寶為廢。因為鑒定就是要根據各方面因素去進行分析研究,然后得出綜合性的科學的結論。僅憑他人一家之言而輕率做出結論,聽風就是雨,這是一種淺薄之舉。而鑒定人員對漢字發展史的知識素養不足,卻敢一言以蔽之“帶簡化字的就是贗品”,這是良莠不分,“連人帶鬼一齊砍”,是無知加武斷。這些做法是實在要不得的。 文物鑒賞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很強的知識功底。僅靠單純的某科某類知識或老經驗,很難對文物進行準確的鑒定,更談不上欣賞了。比如對古代玉器的鑒賞,除了要根據材質、器形、紋飾、工法、包漿、沁色進行判斷外,還要掌握一些“背景知識”,比如古人何時席地而坐,何時坐上椅子;各朝服飾的區別等等。文字知識也相當重要,銘文和款識對于斷代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忽略了這些,鑒定人就會犯“關公戰秦瓊”類的錯誤。 那么,如果真的遇到帶有簡體字的贗品怎么辦?回答是該怎么辦就怎么辦,如同遇到帶有繁體字的贗品一樣。 總之,不能僅憑文物上出現一個或幾個與繁體字不符的簡化字,就簡單地否定了它的真實性,使自己失去了納真的良機,而將珍寶貶低成垃圾。為了防止判斷失誤,收藏家們,尤其是鑒定師們要不斷地學習研究和吸取他人經驗教訓,不斷提高鑒賞水平和判斷能力,切忌固步自封。謹以此文與諸君共勉。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