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漢族,松江華亭(今上海閔行區馬橋)人,明代書畫家。曾居松江。萬歷十七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卒后謚文敏。擅畫山水,師法董源、巨然、黃公望、倪瓚,筆致清秀中和,恬靜疏曠;用墨明潔雋朗,溫敦淡蕩;青綠設色古樸典雅。以佛家禪宗喻畫,倡“南北宗”論,為“華亭畫派”杰出代表。其畫及畫論對明末清初畫壇影響甚大。書法出入晉唐,自成一格,能詩文。他的書法兼有“顏骨趙姿”之美。存世作品有《巖居圖》《秋興八景圖》《晝錦堂圖》等。著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等,刻有《戲鴻堂帖》。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所臨原貼為蘇軾行書《杭州營籍帖》。 董其昌《臨蘇東坡書》 董其昌“不必都似”的學書主張就是要能與古人“離”:“蓋書家妙在能合,神在能離,所欲離者,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直欲脫去右軍老子習氣,所以難耳。哪吒拆骨還父,拆肉還母, 若別無骨肉,說甚虛空粉碎,始露全身。晉唐以后惟楊凝式解此竅耳,趙吳興未夢見在。余此語悟之《楞嚴》八還義,明還日月,暗還虛空,不汝還者,作汝而誰。然余解此意,筆不與意隨也 ?!薄啊稜幾弧诽?,宋蘇、黃、米、蔡四家書皆仿之。唐時歐、虞、褚、薛諸家雖刻畫'二王’,不無拘于法度,唯魯公天真爛漫,姿態橫出,深得右軍靈和之致,故為宋一代書家淵源 ?!薄八尾獭⑻K、黃、米皆出于顏平原《爭座位》而各有變局,世未有學古而不變者?!?/p> 董其昌所謂“離”,“非歐虞褚薛諸名家伎倆”。唐代有成就的書家在王羲之基礎上進行突破,漸而形成屬于自我風格的書法面貌,這樣的變化道路在董其昌看來是不徹底的,他所要的是“拆骨 還父,拆肉還母”的變化。其所謂的'脫去右軍老子習氣’而能成功的“唯魯公天真爛漫,姿態橫出”。 董其昌強調“世未有學古而不變者”,這種'變’即是'離’。顏真卿在形跡上完全離于王羲之,但他認為其仍能“深得右軍靈和之致” 。如果說“靈和之致”就是王羲之的“舉止笑語、精神流露”的話,那可真是太縹緲了。董其昌在強調'離’的時候并沒有說清楚“妙在能合”的“合”對于“離”的意義。此“合”更多的 應該是形跡,而此“離”則又須極為徹底。 這在實際操作上是難以行進的,“然余解此意,筆不與意隨也”,這表達了其自身的無奈?!白焦P時須定宗旨,若泛泛涂抹,書道不成形像。用筆使人望而知其為某書,不嫌說定法也?!薄拔釙鵁o所不臨仿,最得意在小楷書,而懶于拈筆,但 以行草行世。亦都非作意書,第率爾酬應耳。若使當其合處,便不能追蹤普魏,斷不在唐人后乘 也?!薄啊m然,余學書三年,不敢謂入古三昧,而書法至余亦復一變,世有明眼人必能知兒解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