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某男,41歲。頭癢、身癢。頭發叢中有時會起濕疹,身上起三圈濕疹,胸膈以上一圈,肚臍以上一圈,肚臍下腰腹部一圈。面色略帶青黃而晦暗,有臉沒洗干凈的感覺。大便偏稀,有時解起來不爽快,失眠多夢,勃起不堅。檢閱以前服用的處方,據言服宣散藥則癢加重,服清利藥癢無緩解,大便一日數次。舌淡紅,兩邊暗,中間有一條裂紋,舌苔薄黃膩,兩邊為甚。左寸關脈弦偏浮,右寸脈弱,右關濡滑力度稍差,兩尺不足。處方(以下劑量是在藥房代煎的劑量):
【處方】白參10g 炒白術20g 山藥15g 茯苓20g 陳皮12g 法夏18g 枳殼12g 竹茹12g 黃連6g 白芍20g 茵陳20g 丹參20g 夜交藤30g 石菖蒲10g 川斷10g 杜仲10g 3付。 【療效】服藥三劑,癢有所緩解,大便稍成型。睡眠、勃起都有改善。右尺濡滑略大。處方調整如下: 【處方】白參10g 炒白術20g 山藥12g 茯苓20g 陳皮12g 法夏18g 茯神20g 枳殼12g 竹茹12g 黃連6g 桑白皮15g 白芍15g 茵陳20g 丹參20g 夜交藤30g 石菖蒲10g 川斷10g 懷牛膝10g 菟絲子10g 3付。 【療效】服此方后大效。面色轉佳,青黃已褪,隱隱可見光澤。大便成型,一日一解,排便爽快。癢基本消失,頭上無濕疹,身上三圈濕疹已萎縮。睡眠良好,勃起滿意。舌苔仍膩,左尺脈已出,兩手脈稍弦,今日復診,前方稍做調整,加刺蒺藜15g平肝。 【說明】此患者兩尺脈不足,左脈偏浮,驗之服藥經過,宣散癢加重,清利亦無效,考慮虛陽外浮;而從舌象和癥狀看,濕郁三焦;便淌為脾虛,左右尺不足為陰陽均不足。治法當暢通三焦,從皮毛將外越之陽氣收回到下焦。具體用藥,用溫膽湯加白芍、茵陳調暢三焦且能祛濕,作用趨勢向下。用人參、山藥將陽氣從皮毛收至肺,夜交藤、石菖蒲將陽氣引至心,加黃連從心苦降,白術健脾除濕,用川斷、杜仲收回至腎。二診考慮杜仲偏燥,故去之,以菟絲子、懷牛膝代之。加桑白皮降肺,以生腎水;加茯神加強心腎交通。 |
|
來自: 學中醫書館 > 《127. 皮膚科病專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