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建盞為什么必然誕生在水吉 (十問建盞:第六問)合集 文/建盞君 一、吉水上游,古鎮水吉 自建陽城區驅車數十分鐘,可至閩北重鎮水吉。水吉鎮地處建陽區東部中心、南浦溪中游,土地肥沃、雨量充沛、物產資源豐富、歷史悠久。 當地古跡除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宋代建窯遺址外,還有大覺禪院(據傳始建于宋末元初,明代重修的佛寺)、文武殿(同時供奉文圣孔子、武圣關公)、八角井以及不少舊居、祠堂(如周敦頤后人所建“宋大儒周濂溪先生祠”)。 清華一位羅姓博士撰文描寫水吉游記時曾說,根據建設部標準,水吉鎮完全有資格申請為國家歷史文化名鎮。古鎮之稱,名副其實。 ▲水吉文武殿 (對聯全文為:吉水上游文昌數第一,八角太平關帝獨有名。) 二、建盞誕生的獨特條件 閩北地形多為丘陵,山青水秀,氣候宜人,自古是著名的產茶區。福建知名牛奶品牌長富牛奶的牧場,就全都設立于閩北,可見此地生態環境之佳。 建陽周圍的武夷山、建甌、政和均為知名茶產地。而位于建陽的水吉鎮雖然繼承了閩北的地理、氣候條件,卻異軍突起,并非以茶聞名,而是以茶盞聞名,究竟是為什么? 或者反過來問,為什么宋人最為推崇的黑釉茶碗,沒有誕生在其他地方,偏偏就誕生在這里? 這得從古法燒制瓷器需要的條件說起。五代至宋,瓷器的燒制工藝比唐代有長足的進步,商業也蓬勃發展。 若想燒出建盞這樣獨特的析晶黑釉瓷碗,并將產品行銷到各地,成為風靡全國、暢銷海外的流行品,其產地需要具備以下四個條件: 一、周圍要有足夠的燃料,以應對大規模燒瓷的能量消耗; 二、要有適宜的地理環境,即有傾斜度但是斜率不會太高的山坡,以便建造一定規模的龍窯; 三、要有便利的運送渠道,即發達的交通以供外銷; 四、最關鍵的一點,要有原材料,即含鐵量高,能形成析晶的胎土、釉料。 而水吉正好滿足這四個條件。 首先,水吉地處丘陵地帶,遍地環山,但山丘海拔都不會太高,坡度適當,可依山形建造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超長龍窯。 其次,豐沛的雨水和適宜的土壤、氣候造就了漫山遍野的茂密植被,令水吉擁有豐富的林業資源。 水吉鎮木材蓄積量2.9萬立方米,年采伐木材2.2萬立方米,龍窯柴燒所需的燃料完全不用發愁。 ▲建窯蘆花坪遺址附近的荷花池 遠處的山丘滿是茂林修竹 第三,古時陸路條件較差,不如現代的公路平穩,尤其丘陵地區,更是顛簸。建盞作為瓷器不但易碎,且分量不輕,長途運輸時若走陸運,難免碰撞損毀,成本也太高。以水運為主,陸運為輔,才能降低損耗和運輸成本。 水吉背靠閩江支流建溪的主要支流南浦溪,本身就曾是閩北的大型古碼頭,建窯所在的池中、后井二村離南浦溪更是極近。 建溪為古閩北水陸交通要道。與之相連的南浦溪往上游走可北上出省,直指中原。往下游走可通向閩江,奔流入海。有如此便捷的水上通道,建盞的外銷自然極為方便。 符合以上三點的窯口,國內其他地區也能找得到。但第四個條件,只有水吉才具備。 水吉本地的高含鐵量粘土在宋代獨一無二,就連最近的建窯系窯口——武夷山遇林亭窯,胎土含鐵量都比建窯低不少(鐵胎的重要性看這里)。距離更遠的其他窯口,就更難找到類似建窯的胎土了。 ▲遇林亭窯與建窯的地圖直線距離 此外,距離水吉不到40公里就是建甌市東峰鎮,即宋代北苑御茶園所在地。學者推斷,宋代官員奉皇命監理北苑御茶園時,很可能同時監理建窯的貢瓷燒制。頂級貢茶與頂級供御建盞一同進貢,甚為合理。 據研究,池中、后井之間約有12萬平米的山地都存在建窯遺址堆積;建窯極盛時期,有數十座龍窯同時在燒造建盞,且每座龍窯規模都不小。而同時代全國上下各大窯口中,有超過1/3的窯口發掘出黑瓷,光福建地區仿燒建盞的窯口就不少。 正因為有著無法替代模仿的胎釉、適宜的氣候地理條件和宋代茶文化盛行的氛圍,才令神秘莫測的建盞誕生在水吉,才使建盞獲得皇帝為之背書的“民窯官用”背景,也導致建窯在宋代盛極一時。 三、名窯的探索與復興之路 雖然建窯在宋末元初因飲茶風俗的流變,逐漸停燒黑釉瓷,但在千年之后的工業社會,代表著黑釉瓷燒制技藝最高峰的建窯建盞,仍然牽動海內外陶瓷研究者、手工藝者、收藏者的心。 清末宣統二年(1910年),陳瀏《陶雅》記載:“近有閩人掘地,所得古盞頗多,質厚色紫黑。” 民國十八年(1929年),《建甌縣志》(水吉曾長期隸屬于建甌)曾記載,有人從水吉的宋代建窯遺址盜挖黑釉碗,銷往上海、日本。 建盞開始被一些洋人認識到是珍貴的寶物,但它的燒制方法、制造者、作用、使用者、文化背景,在當時都是不解之謎。 1932年~1933年間,就職于海關的美國人詹姆士·馬歇爾·普拉瑪(James Marshall Plumer,1899~1960)在福州的一家古玩店買到建窯黑釉盞,打聽到它來自閩北的水吉之后,普拉瑪氏就開始策劃去窯址調查。 ▲普拉瑪氏查詢到的建寧府八縣總圖,點擊可放大 【注:南宋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宋孝宗即位,升建州為建寧府,轄境包含今建甌以北建溪流域和周寧、壽寧兩縣,治所位于今建甌。 元朝時改建寧路,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回建寧府,下領圖中八縣。】 1935年6月,普拉瑪氏從上海取道浙江進入閩北,到水吉當地調查建窯遺址。到達目的地后,他大為驚嘆,寫道: “這里就是建盞的生產地,也是我夢想許久、千里迢迢來尋找的東西。” 在尋訪途中,普拉瑪氏拍攝記錄了當年水吉的風貌,并運走大量殘片標本,加上在福州收購的整器,悉數運回故鄉美國。這些珍貴樣本,如今多保存于美國密歇根大學美術館。 ▼以下為普拉瑪氏尋訪建盞之旅中,拍攝的照片資料 離開中國后,普拉瑪氏發表了建窯的調查成果,成為西方第一個發現建盞真實來源的人,引起轟動。可惜當時民國政府不重視,也無力組織本國專家團隊對建窯進行考察和保護。 建國后,文物考古工作逐步走上軌道。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后,宋伯胤、馮先銘、葉文程、曾凡等一批國內知名專家及山崎一雄、林屋晴三、路易·艾黎等一批日本、美國、新西蘭、英國、新加坡、韓國及馬來西亞等國的專家,先后對建窯進行了科學考察。 1954年,華東文物工作隊福建工作組對水吉窯進行考古調查。帶隊專家宋伯胤先生曾在蘆花坪窯址堆積中采集到一件帶“紹興十二年(1142)”銘刻的匣缽,對確定建窯的制瓷年代具有實證的意義。 1960年,廈門大學人類博物館對蘆花坪窯址進行首次發掘,發掘面積約90平方米,出土標本千余件。 1977年,福建省博物館、廈門大學歷史系和建陽縣文化館聯合對蘆花坪進行第二次發掘,發掘面積208平方米。 1985年,建窯遺址被福建省政府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0年~199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福建省博物館聯合組成建窯考古隊,對建窯遺址進行全面調查和重點發掘,揭露多座窯爐遺跡。 2001年,建窯遺址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次考古發掘,出土窯具、工具、瓷器標本逾萬件。 在建窯遺址考古工作持續開展的同時,專家們對建盞燒制工藝的恢復研究也一直在進行: 1979年開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福建省科委、福建省輕工所和建陽瓷廠等部門和單位共同研究恢復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過數年努力,最終成功燒制出了仿宋建盞。 2009年,建窯建盞燒制技藝被列入福建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11年5月23日,建窯建盞燒制技藝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近年來,宋代建盞在拍賣市場上逐漸受到理解與欣賞,成交價節節走高。現代工藝師的燒盞技藝也逐漸走向成熟,涌現出不少佳作與精品。 從水吉到整個閩北,乃至福建省、大陸其他省市、臺灣、日本和西班牙都有人在研究、仿燒建盞。現代的建盞工藝品也開始形成穩定的消費市場。 ▲日本美濃陶藝協會第四代會長 林恭助 將仿燒的曜變天目捐贈給故宮博物院收藏 如今走在水吉的街道上,不但能聞到當地知名小吃水吉扁肉的香味,亦能發現不少建盞的招牌,仿佛飄著陣陣茶香。 建窯窯火能重新開始燃燒,是建盞之幸,亦是愛盞之人的幸運。縱然時隔千年,世殊時異,人心嬗變,但總有人因為各種緣由愛上建盞,甚至為之沉迷。 他們之中有以傳承建盞文化為理想的學者,有以恢復宋代建盞制造工藝為目標的陶人,有以手捧建盞緬懷簡古淡泊之美為人生樂趣的藏家。 ▲如今的大路后門窯址側景(最長龍窯) ▲大路后門龍窯旁的捐贈登記碑 這些不同年齡、不同地域甚至不同國界的人們,逡巡在水吉的土地上,為沉睡多年才蘇醒的建窯帶來勃勃生機,續寫著建盞與這片土地的不解之緣。 中國傳統文脈歷經多舛的劫難至今未斷,因為總是有人在堅持傳承,而建盞,亦然。 -本篇完- 喜歡我們的原創文章,請關注建盞公眾號,ID:jianzhanwenhua 如愿意成為我們的朋友,可加建盞君微信:2970846335,暗號“建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