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7歲長壽老人 李慶遠述 養鶴軒主人 輯 第一章 長生大道章 長生總訣 長生之術?其道有十。曰打坐?降心?煉性?超界?敬信?斷緣?收心?簡事?真觀?泰定。能解此十道?始足以延齡。得此十道之精微?始足與言長生。卻病延年之法?返老還童之機?皆系于是。 打坐之道?形體端莊?合眼瞑目?此假打坐也。打坐之道者?二六時中?行住坐臥。心似泰山?不動不搖。六根不出?七情不入?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無遇不安?無入不得。能如此?不必參禪入定?便是肉身仙佛。 降心之法?湛然不動?昏昏默默?不見萬物?邈邈冥冥?不分內外?絲毫欲念不生。此是真定?不必降也。若心逐境馳?有所感念?尋頭覓尾?或靜有所見聞?現出無數幻象?則心生敗壞?道德有損?不可不降。 練性?如理瑤琴。促則弦斷?慢則不應?緊慢得中?則琴調美。又如鑄至于 劍?鋼多易折?鐵多易錈。鋼鐵得中?則劍利矣。真旨如此。練真性者?易深體而曲解之也。 界有三界?為欲界?色界?無色界。私欲渾忘?即超欲界。塵境渾忘?即超色界。不著空相?即超無色界。超此三界?則煩惱不生?邪魔遠避。 敬者道之根?主一無適之謂。信者決然無疑?真實不虛之謂也。能守敬信?即是圣賢仙佛。孔子曰:敬而信?以親信。可見圣人亦從此下手。 斷緣者?斷塵緣也。塵緣不斷?最足蔽心。萬般聰明?皆為所蒙。凡人不能無榮辱得喪之心?則機械之念生,機械之心生。則萬種干時求利事作。于是乎而紜紜擾擾?塵緣繞人。心無片刻安?神無片刻定?以致促其壽命。此大忌也。古人云,棄事則形不勞?無為則心自安。勿顯徳而露能?勿彰己而抑人。一切榮辱得喪之情?不系于念。一切生死老病之事?不蒙于心?則塵緣自斷。古人修長生之道者?莫不如此。 至于收心?則又進一層矣。心乃一身之主?全神之舍。靜則生慧?動則昧矣。人情迷于幻境?以為真實?甘受污染?不加洗濯,蒙蔽日深?離道日遠。若能日新又新?絕塵離境?虛靈空洞?不著一物。心與道合?名曰歸根。歸根不離?名曰定睛。歸根定睛之后?其心泰然。內無所看?外亦無為?不垢不凈?毀譽不生!非智非愚?利害不侵?恪守其中?恪行其常?與時常息?此為上智。夫心猶眼也?纖塵入眼?眼常不安?小事朦心?心常不定?不安不定?其病愈深?易隨起隨治?務令不動?調和純熟?自得安閑。無晝無夜?行往坐臥?應事接物?著意安之?心若得定?繼續安養?勿令煩惱?少得安逸?漸漸馴狎?惟益清遠?此乃收心之道也。 簡事者?即凡事不宜求過之謂也。如食中珍錯?衣中綾羅?財中金玉?身中名位?此皆分外玩好?足以亂我心神者?宜遠避之。簡事之旨?如是而已。 ;真觀?一寐一餐?損益寄之。一言一動?福禍隨之。能先見者?時刻防微杜漸?而消之于無形。然事有不可廢?物有不可棄者?亦虛懷受之。勿以妨心?生煩躁?自病其心。最難除者?莫過色欲。當知色由想生?想若不生?終無色事。 1/3頁 色即是空?想即是幻。心已冰冷?何事不除。有真見者?早已看破?不受其害。 故曰真觀者?達人之先覺也。 夫定者?出俗之報地?致道之初基?習靜之成功?持安之事畢。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無心于定?而心無不定。故稱之為泰定。 心乃載道之器?靜極則道居而慧自生。慧生于本性之固有?故曰無光。因心亂而昏?心靜而明。慧即明矣?勿以多智而傷定?生慧非慧?生而不用者難。自古忘形者多?忘名者寡。慧而不用?是忘名也。莊子曰,以恬養知。知生而無以知為也?謂之以知養恬。知與恬交養?而和理出其性。恬知則定慧也?和理則道德也。知不用而安其恬?而道成德備矣。知此十道?則長生之訣盡其秘。能如此?則陸地神仙不難致矣。 養生篇 慶遠老人曰,予年二百五十?而動作不衰?人其以我為神仙乎。夫人壽之短長?元氣之所稟也。元氣有厚薄?不善育生者?雖稟氣厚?濫用而創賊之?亦足以促壽。如燭有長短?使其刻畫相同?則久暫了然。若置長燭于風中?則其燼也自速。護短燭于籠中?則其滅也必遲。養生之道?亦如是也。然上古之人百歲不為奇?壽長而動作不稍衰?今之人則不然?未及半百?則龍鐘衰老矣?豈時世不同?天地渾然之氣有厚薄使然也,非也?養生之道不同也。古之人?法于陰陽?調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神相俱。泰然百歲以上。不以為長壽者。職此故也。今之世? 事物繁于古?機械甚于前?其人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逆生于樂?務快其心?如此而欲其度半百而不龍鐘衰老?其可得乎! 故山野之人?恒較城市之人為長壽?蓋山野之人?作息有時?起居有常?無名利之系于心?無機械之亂其神?渾然天成?如葛天之民?故可以延年也。若城市之人?飲食無節?起居無時?機械生于內?名利擾于外?而聲色狗馬之事亂其神?富貴榮辱之念系其心?心無片刻寧?神無片刻安?膠擾不休?故足以促壽也。陸清獻公嘗曰,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益壽延年。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也。得此可以長生?不必采靈藥?練金丹也。老子之言曰勿勞女形勿勞女精勿使女思慮煢煢。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此中妙旨?庸人忽之。昔人有論?至壽之道者?謂不外慈儉和靜四字而已。蓋人心能慈?既不害物?既不損人。慈祥之氣養其天和也。老子以儉為寶。所謂儉者?非止財用。儉于飲食則養脾胃?儉于嗜欲則聚精神?儉于言語則氣息?儉于交游?則潔身寡過。儉于酒色?則清心寡欲。儉于思慮?則蠲除煩惱。凡事省得一分?即收一分之益。和者致祥之道?君臣和則國家興旺?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婦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相互維護。故易曰和氣致祥乖氣質虐。 所謂靜者?身不可過勞?心不可輕動也。蘇志泉所謂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麋鹿興于右而目不瞬。此精之致也。道德經五千言?要旨亦不外乎此此善養生者?所以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也。眠食之事?于此亦大有出入。食不得過飽?過飽則脾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予生二百余年?從未食過量之食?與夫做長久之酐眠?蓋以此也。且不僅此?凡細小之事?人最易急?皆足以致傷。 2/3頁 喜怒哀樂?過度則傷。談笑食息?失時則傷。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也。損傷之極?則可亡身。此古人之所以行不疾行?目不極視?耳不極聽?坐不過久?臥不及疲。先寒而衣?先熱而解。不及極饑而食?不及渴極而飲。無喜怒哀樂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也。昔人曰,饑寒痛癢?此我獨覺?雖父母不能代也。衰老病死?此我獨當?雖妻子不能代也。自愛自全之道?不自留心?將誰賴哉?此語警惕?足以養生者圭臬?謂非得個中三味者?而能語此乎。 3/3頁全文完 |
|
來自: 昵稱3149795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