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地址:宋代瓷器的古樸之美作者:
道家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崇尚返璞歸真的樸拙天然之美。如果說汝窯官窯的仿古器型,隱含了上追三代“庶幾先王,垂法后世”的儒家法古思想,那么幽玄清淡的釉色和簡凈無華的風格,則蘊藏著道家的精神內核。 △ 宋代瓷器夙享盛名,舊時鑒賞家艷稱定窯、汝窯、官窯、哥窯、鈞窯“五大名窯”,并有許多奇談異事。宋代瓷器中,最具古樸之美的,當推建窯、汝窯和官窯,而此三窯的超絕水準,絕非妙手偶得,而是在社會經濟、陶冶技術、王朝文化的共同作用下凝萃而成。 △ △ 宋代實行崇文輕武、優容養士的政策,促成了文人士大夫群體的形成,這些士大夫往往生活優渥,多閑暇、好交游,所以雅玩鑒賞之風,也得到了空前的發揚。他們品茶、玩花、賞奇石、鑒古董,精美的高檔瓷器也在賞玩之列,士大夫崇尚古樸清淡的審美喜好,自然也就影響到高檔瓷器的造作風格。 △ | 宋人好茶,官員能進獻優質貢茶者,往往飛黃騰達,遴選佳茗需比對評辨,逐漸形成“斗茶”的世風。北宋中期,斗茶蔚然成風,士大夫乃至百姓也以茗戰為樂。 名茶自當配以佳器。當時茶道,是將嫩茶葉經蒸制研磨,模壓成團餅狀,飲用時將茶餅碾碎,用湯瓶澆注入熱水,再以茶筅擊拂,攪成茶湯供飲。優質茶餅沖制后會形成“乳花”,顏色潔白如云雪,質地濃厚能掛于杯壁“咬盞”者為上品。故曹冠《朝中措》詞云:“金箸春蔥擊拂,花瓷雪乳珍奇”。當時品茶以白為佳,為了便于觀察評辨,茶盞自以深色為宜。蔡襄《茶錄》稱:“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紋如兔毫,其坯微厚,燒之久熱難冷,最為要用。出他處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清白盞,斗試家自不用。”趙佶《大觀茶論》亦云:“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兩則文獻中提及的“紋如兔毫”、“玉毫條達”的黑盞,就是著名的建窯兔毫盞,產自福建建陽水吉鄉鎮,釉內有白色細紋如兔毫,當地還出產帶“鷓鴣斑”的茶盞,則是在黑釉中閃現圓形的斑點,也稱“油滴”。惠洪詩云:“點茶三昧須饒汝,鷓鴣斑中吸春露”亦為人珍賞。 日本鐮倉時代,有僧人入宋求法,從浙江天目山帶回了建窯茶盞,日人稱之為“天目茶碗”,推崇備至,對帶有彩色窯變斑點的建盞則呼為“曜變”,尤為珍視。九州國立博物館藏有一件“油滴天目茶碗”,內箱中墨書有 “天目”的字樣,據說是戰國時代著名茶道大師千利休或古田織部的筆跡。曾為江戶后期著名茶人松平不昧公所藏,在其收藏品目錄《云州藏賬大名物部》中記錄為“油滴 古織 土井利勝 木下長存伏見屋”。建窯黑茶盞雖極名貴,但造型簡潔,通體不加雕琢刻畫,底部甚至直接露出粗黯如玄鐵的瓷胎,表面施黑釉,姿貌古樸,“兔毫”、“鷓鴣斑”皆是燒造中天然形成的礦物質結晶體,不假人工,意趣天然。 |
宋代士大夫賞瓷以簡古樸雅為尚,皇家官府用瓷之最精湛者,也以古雅為旨歸,這在歷史上是不多見的。當時沒有專供皇家的御窯廠,宮廷用瓷,亦得自民間。上等的民窯瓷器往往作為“土貢”進獻給帝王,另外宋代對陶冶業實行“二八抽分”制,即民間窯廠所造瓷器的十分之二,要作為實物稅上交官府。在定窯、越窯等名瓷產地,設有窯務官監督貢瓷之事,并可指定燒造、精心撿選。河北曲陽的定窯和宋太宗元德李后陵等宋代遺址中,曾出土一批制作精細、帶“官”字款的瓷器,即應是與官府有關的瓷器。當時制作供上器物,首先要由官府指定樣式,即所謂“官樣”,然后派發工匠照做,所以宮廷可以直接干預瓷器的造作。《宋會要輯稿》記載定窯曾每年額定貢獻“瓷中樣矮足里撥盤龍湯盞一十雙”,宣和七年才被停貢。 趙宋王朝建立之初,以樸素節儉自律,《宋史·輿服志》載:“宋初,袞冕錐飾不用珠玉,蓋存簡儉之風。”飲食起居多用素漆瓷器,歐陽修的《歸田錄》記載,仁宗皇帝“器用簡質,用素漆唾壺盂子,素瓷盞進藥。”徽宗即位后,在蔡京等人的縱容下,一改祖風,大興奢靡之事。 徽宗雖荒唐誤國,卻是歷代帝王中少有的藝術天才,琴棋書畫茶香音律等事無不通曉,品位上乘,精于鑒賞,不似帝王,而儼然一雅士。他的審美偏好,也深刻影響了宋代高檔瓷器的風格。 宋代“金石之學”日益興盛,士大夫多好搜羅、鉆研古董,宋徽宗亦極愛文物,曾詔令訪求天下遺書、古器,并頗有心得。他曾敕命文臣王黼等人將皇室收藏在宣和殿的三代青銅禮器加以整理、考訂,每件器物都精心摹繪圖形,記載尺寸、重量、容量,拓錄銘文并加以釋讀,編撰成《宣和博古圖》,以備日后制作禮器稽考,這本圖譜,對后世的仿古瓷器,尤其是宋汝窯、官窯產生了重大影響。
大觀元年(公元1107年)宋徽宗要求相關機構重制禮器,于禮制局討論古今沿革,并畫樣進呈,由皇帝御覽欽定。在宋徽宗的親力倡導下,政和三年以后,分批制成了許多仿古銅禮器,用于“郊廟禋祀”,這批“新成禮器”讓宋徽宗沉浸在“革千古之陋,以成一代之典”的喜悅中,也深刻影響了此后宋代官府瓷器的造作。 △ △ △ △ 北宋晚期,汝窯和官窯后來居上,取代煊赫百年的定窯,成為供御瓷器。汝窯窯址在今河南寶豐清涼寺,唐宋時屬汝州,故而得名,原本燒造與耀州窯相似的刻花、印花青瓷,北宋晚期入貢者,才是后世鑒賞家頂禮膜拜的地道“汝瓷”。汝窯貢瓷大多形制小巧,造型常仿自三代青銅禮器,胎體呈香灰色,表面滿布天青釉,渾厚華滋。又因為瓷胎、瓷釉在燒造過程中收縮率不同,在冷卻過程中又形成了不規則的裂紋,被稱作“開片”,其紋理千變萬化,極富天然之趣。 汝窯為宮廷燒造高檔貢瓷的時間,宋代典籍中并無明確記載。陸游《老學庵筆記》:稱“故都時定器不入禁中,唯用汝器,以定器有芒也”。陸游所說的“故都時”,即都城尚在汴梁的北宋時期,所謂“定器有芒”是因為定窯瓷器采用“覆燒法”,器物在燒造時,置入用墊圈組合成的匣缽里,向下倒扣,為了避免粘連,器物的口沿不能施釉,較為粗糙的瓷胎暴露在外,故稱“芒口”。而汝窯采用“支燒法”,入窯時將器物滿施釉料,正置在匣缽里,在底部墊上細小的“支釘”防止粘連,如此一來,器物幾乎通體覆釉,僅在底部加支釘處,露出小如芝麻粒的胎體。另外,南宋人葉寘的《坦齋筆衡》也稱“本朝以定州白瓷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瓷器”。
南宋人周煇《清波雜志》也提到了汝窯貢瓷:“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由此可知:汝窯受官府督管,所燒瓷器,供御揀退的次貨方許出賣,因此民間少見。瑪瑙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與一般釉料中使用的石英砂相近,但含有微量的鐵等呈色金屬元素,燒造后能呈現特殊的色澤質感。宮廷造作不惜工本,故能以寶石入釉制作瓷器。《楓窗小牘》記載政和四年(1114年)汝州官員報告中央:“連山巖石往往采擊,多變瑪瑙。地不愛寶,圣瑞非常,乞下詔封禁,以供御用。”此前瑪瑙多從西域購致,十分昂貴,汝州的這次發現,是宋人所知最早的國內瑪瑙礦,內廷即派遣太監前往開采,琢磨鑲嵌成器,“充滿內府”。故以瑪瑙末燒成的上品汝窯貢瓷,當出現在政和四年以后。宋徽宗酷好古物,又有十分詳盡完備的《宣和博古圖》可資參考作樣,北宋晚期的精品汝窯多見仿古造型,且形神兼備,自在情理之中。 官窯的由來則相對清楚,宋官窯則共有三處:北宋徽宗晚期的汴京官窯(在今河南開封),宋人葉寘《坦齋筆衡》載:“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名曰官窯。”南宋人顧文薦《負暄雜錄》記述基本相同,只是將“政和間”記為“宣政間”。宋高宗南渡臨安后又設立了修內司官窯(在今杭州鳳凰山)、郊壇官窯(在今杭州烏龜山)。修內司承襲了汴梁官窯的優秀技藝,“油色瑩徹,極其精致”,郊壇官窯則遜色許多。 官窯是為宮廷服務的高級窯廠,所以官窯瓷器與北宋晚期汝窯精品風神相通,瓷器胎色較深,往往多次上釉料,釉層渾厚,多粉青色,質地如玉,帶開片,造型常仿古青銅器,又多仿上古玉器。值得注意的是,官窯除日用器外,還有大量陳設器和祭器,這與南宋以瓷為禮器的制度有關。
靖康之難中原生靈涂炭,汴京慘遭金兵劫掠,宋徽宗詔令制作的“新成禮器”盡數散失。紹興元年(公元1131)禮部尚書秦檜建言,南渡后儀仗、禮器散失殆盡,無力舉辦祭拜天地的郊祀大典,可以先舉行“明堂之禮”祭作為權宜之計。明堂祀典雖然比郊祀大典簡略,但仍需要大量禮器,此時的南宋政府無力置辦大量銅器,只得以瓷代銅。更加凄涼的是,集北宋一朝金石學大成的《宣和博古圖》,亂離之中,以朝廷之尊也難覓蹤跡。無奈之下,只得按照北宋學者聶崇義的《三禮圖》制作竹木樣范,詔令越州燒制瓷禮器。直到紹興十三年(1144年)南宋朝廷才終于找到了一部《宣和博古圖》。三年后的南郊大禮中,修內司官窯依據《宣和博古圖》和少量劫后幸存的北宋“新成禮器”,重新制作了全套瓷禮器。隨著政治局勢的穩定和經濟的恢復,南宋政府已不乏資財,但以瓷為禮器傳統卻被保留下來,并影響到后世。宋代官窯承擔著制作廟堂重器的職責,好古之風在南宋也愈加興盛,故今所見宋官窯瓷器,多見仿古形制,造型莊重典雅,無甜媚雕琢之氣。 | 供奉官府宮廷的汝窯和官窯精品瓷器,雖品格貴重,卻往往簡樸無文,純以釉色之粹美、造型之古雅取勝。除了當時尚樸崇古的風氣影響巨大,皇家亦舍繁華就簡古以外,也與道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趙宋宗室多崇奉道教,宋徽宗更是以“道君皇帝”自居,在位期間寵信道士林靈素等人,大肆興修宮觀、編纂經籍。道家認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崇尚返璞歸真的樸拙天然之美。如果說汝窯官窯的仿古器型,隱含了上追三代“庶幾先王,垂法后世”的儒家法古思想,那么幽玄清淡的釉色和簡凈無華的風格,則蘊藏著道家的精神內核。
△乾隆御覽《埏埴流光》汝窯磬口洗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