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名?袁崇煥——以通敵叛國罪處以凌遲 大明炮神。 有了他,清朝的野心總是成為妄想,努爾哈赤、皇太極……奉袁必輸,哪怕是三千部隊對強大的十萬大軍,袁承煥還是守住了江山,讓敵人望塵莫及!袁承煥駐守邊疆上十年,支撐了明朝國防的半邊天,可結果卻中了皇太極的反間計。 死在了多疑的崇禎手上。遙想當年袁承煥被押入京,一時間謠言四起,在幾個慷慨激昂之士的煽動下,整個京城的百姓沸騰了,他們將對滿清的仇恨全部發泄在袁承煥身上,袁承煥是否有罪在那時已經不重要。 行刑那天,袁崇煥毫無懼色,他被五花大綁,押上刑場,“劊子手割一塊肉,百姓付錢,取之生食。頃間肉已沽清。再開膛出五臟,截寸而沽。百姓買得,和燒酒生吞,血流齒頰”,袁崇煥卒年四十七歲。 袁崇煥在行刑前,念出了自己的遺言:一生事業總成空,半世功名在夢中。死后不愁無勇將,忠魂依舊守遼東。 點評:九大戰神,即是武藝高強,熟知兵法,又有顯赫戰功。戰神,聽上去很風光,但風光背后卻沒能得應有的善終,死的比較凄慘,成為史上的千古遺憾! 第八名 高寵 高寵:岳飛手下第一猛將,(其實高寵還不能完全算是岳飛帳下武將,因為高寵還沒有當面和岳飛見過面說話就在牛頭山下沖進金兵大營,后來胯下坐騎累倒,被鐵滑車碾死。),岳飛帳下武將均與其相差甚遠,并不是岳飛手下無猛將,岳云,張憲,何元慶等人都有萬夫不擋之勇,但是高寵在當時實在是太強了,雖然他的出場時間很短很短就不幸被鐵滑車碾死。 記載中,其槍有碗口粗,在金軍中左右沖突如嬉戲孩童一般,牛頭山戰役中,岳飛與金兀術大戰30回合不能勝之,高寵見狀,單槍匹馬下山來戰,可憐那兀術連一回合都招架不住,嚇得魂飛魄散,回馬飛奔,高寵縱馬來趕,所到之處殺得金兵人仰馬翻。 潰不成軍,偏在此時,闖入西營,陣中一副帥哈鐵龍正趕造了十數輛鐵滑車,見高寵來勢極猛,忙從山上推出鐵滑車向從山下沖上山來的高寵推下(此車重約現在的1000斤左右),高寵見狀,二話不說見車就挑。 將那當頭一車挑過頭頂,連挑十一輛,卻在此時,坐下戰馬承受不住如此連續重量,吐血而臥,將高寵掀翻,第十二輛車滑過,一代猛將就此被碾。兀術也說了:“這個南蠻連挑十一輛鐵滑車,真是楚霸王重生,好生厲害!” 第七名 趙匡胤——猝死成千古謎案 宋太祖趙匡胤通過“黃袍加身”從后周孤兒寡母手中奪得政權,建立北宋。然而北宋當時在中國也僅僅是一個比較強的割據勢力而已,如果它像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這五個朝代一樣,短短幾十年而亡,人們也不會過多的表示驚訝。 趙匡胤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戰略家,相對而言,亦是一位富有人格魅力,恢宏大氣的政治家。雖然他的江山得來似乎有點不夠光明正大,有乘人之危的嫌疑,但他善待功臣,禮遇后周舊戚,與民生息,倡導文教,尊重讀書人,首創偃武修文的文官制度,至今仍有現實意義。 他理所當然地受到當時社會各階層的廣泛擁戴,也為后世史家、學者所贊譽推崇。他死時正當年富力強、精力充沛、經驗豐富的盛年,本該大展宏圖,正意欲北上收復“煙云十六州”,南下飲馬長江,誰料老天吝嗇,不愿再寬限他幾年,壯志未酬身先死,這也是人生無奈之事。太祖的死,在當時已引起軒然大波,一直到今天,都是個無解之謎。 第六名?秦瓊——70高齡與尉遲恭舉石獅子累死 秦瓊,字叔寶,齊州歷城(今山東濟南)人。秦瓊之父曾任北齊時期的咸陽王錄事參軍。隋大業年間,秦瓊效力于隋將來護兒帳下,因其志向高遠和勇猛強悍,深得器重。秦母去世后,來護兒曾派員專程到秦瓊家吊唁,全軍上下大為驚異。 自幼戎馬轉戰,身經大戰二百余次,光流的血也足足有幾十斗之多,元氣大傷,老年怎能不病? 到貞觀十二年(638)終于因病去世。而演義中說其為了掛帥征東,在70高齡與尉遲恭比賽舉千斤石獅子,累的吐血到地,以至病死,豈不冤哉! 秦瓊死后贈徐州都督,改封胡國公,并陪葬昭陵。“太宗特令所司就其塋內立石人石馬,以旌戰陣之功焉。” (《舊唐書》本傳)他的畫像也上了表彰大功臣的凌煙閣。秦瓊的傳奇人生后被演義進了戲劇以及說唱文學之中,并且被人們譽為“山東好漢”。 第五名?張飛——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 張飛(公元168年—221年),字益德(《三國演義》中字翼德),涿郡人(今河北涿州)。張飛為人勇猛,曾率二十騎兵于長坂嚇退曹軍。而且書法不錯,擅畫美人,現今仍有其墨寶、畫像留下。張飛對有學問的人很禮遇,如劉巴初降,張飛立即到其家拜訪,但劉巴沒有和他說過一句話,張飛雖然氣憤,但沒有抱怨說一句。 一天,張飛下令軍中,限三日內制辦白旗白甲,三軍掛孝伐吳。次日,帳下兩員末將范疆、張達,入帳告訴張飛:“白旗白甲,一時無可措置,須寬限才可以。”張飛大怒,喝道:“我急著想報仇,恨不得明日便到逆賊之境,你們怎么敢違抗我作為將帥的命令!” 就讓武士把二人綁在樹上,每人在背上鞭打五十下。打完之后,用手指著二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打得二人滿口出血。二人回到營中商議。范疆說:“今日受了刑責,讓我們怎么能夠籌辦? 這個人性暴如火,如果明天置辦不齊,你我都會被殺啊!”張達說:“比如他殺我,不如我殺他!”范疆說:“只是沒有辦法走近他。”張達說:“我兩個如果不應當死,那么他就醉在床上,如果應當死,那么他就不醉好了。” 二人商議停當。張飛這天夜里又喝得大醉,臥在帳中。范、張二人探知消息,初更時分,各懷利刀密入帳中,就把張飛給殺了。當夜,拿著張飛的首級,逃到東吳去了。 張飛一生輾轉沙場,出生入死,沒有死在敵人的手中,而是死在自己士兵的刀下,真是可歌又可悲! 第四名?項羽——一代霸王死后被五馬分尸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項羽是武將世家,祖上是楚國大將項燕,他身長八尺有余,力能舉鼎,天賦過人。少時書劍都沒學成,他叔父項梁責備他,他說:“書足以記姓名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項羽了中韓信的十面埋伏,被圍垓下,夜聞四面楚歌,此時的項羽真是英雄氣短,兒女情長,面對美人虞姬,思念駿馬騅,有了千古絕唱《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數闋,美人和之。項羽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歌畢,虞姬為了能讓項羽成功突圍,拔劍自刎。項羽騎著他的烏騅馬,乘夜率800騎突圍南逃。 后來項羽再次為漢軍包圍,項羽率軍再次殺入漢軍,再斬一都尉,殺百余人,又突圍逃到烏江。 這時烏江亭長備好渡船催他渡江了,亭長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 項羽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于心乎?” 把將烏騅馬送與亭長,令部下下馬和漢軍肉搏,項羽又殺敵數百,身重十數傷,看見漢將呂馬童,對其說:“你是我的舊部,我聽說劉邦懸賞千金,封萬戶買我的頭,我就送你個人情吧。”于是自刎而死,年僅31歲。漢軍搶奪項羽尸體自相殘殺者數十人,最后王翳等五人分了項羽的尸體,都被封侯。 第三名?李牧——被追兵殺掉,死不得其所 或許是因為《史記》是漢朝人寫的,所以對于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多名將的記錄就顯得淡化了。事實上,在春秋戰國時代,李牧是一個絕不被忽視的人物。戰國時代他是趙國對秦作戰最具戰功的將軍,廉頗趙奢皆不及他。 李牧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此前的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趙軍屢敗于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后勇。趙軍從裝備和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 可惜李牧下場不大好。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并殺掉,死不得其所。如果李牧逃掉,肯定不甘心隱姓埋名,不知道哪一個國家會受益呢。事先已經知道趙王要殺他,單騎出逃,結果逃到半路居然被趙王派來的追兵追上并殺掉。 第二名 韓信——以謀反罪名被殺 韓信(?~前196),漢初軍事家。淮陰(今屬江蘇)人。自幼熟讀兵書,懷安邦定國之抱負。因家境貧寒,常食不裹腹。曾受鄉間流氓欺凌而受跨下之辱。陳勝、吳廣起義后,韓信始投項梁,繼隨楚霸王項羽,但不受項羽重用。后又投奔漢王劉邦。初始劉邦看不起貌不驚人,曾受跨下之辱的韓信,經丞相蕭何力薦,才始拜韓信為大將。 韓信熟諳兵法,戰功卓著,為漢王朝的創建作出了重要貢獻。其用兵之道,為后世兵家所推崇。劉邦雖用韓信而心存疑忌,故在項羽敗亡后,即奪其兵權,徙為楚王,繼又黜為淮陰侯,軟禁于劉邦身邊。 在這一段索寞的日子里,他與張良一起整理了先秦以來的兵書,共得一百八十二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兵書整理,為我國軍事學術研究奠定了科學的基楚。公元前196 年,呂后誘韓信至長樂宮的鐘室,以謀反罪名殺之。一代名將,死非其所,實堪哀傷。 第一名?薛仁貴——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 薛仁貴,龍門(今山西河津)人,是個酷哥,自幼貧寒,習文練武,有臂力,善騎射長成務農武藝高強,善騎射。 唐貞觀末年時要遠征高麗,644年,薛仁貴參加了張士貴的部隊,張士貴部行至安地時,郎將劉君印為當地武裝所圍,薛仁貴聞訊后,單槍匹馬前往營救,擊斬敵將,系其頭于馬鞍,降伏余眾,救君印回營,第一次出手就勇冠三軍。645年4月,唐軍前鋒進抵高麗,不斷擊敗高麗守軍。 薛仁貴作戰勇猛,并且善用奇兵,屢敗北方各族,還曾任安東都護數年管理朝鮮一帶,理政才能也是不錯的,不過殺戮過多,做官又玩忽職守,縱容手下,與演義中的人物相比武功并無多少夸大,人品則顯不足。不過他在演義中的結局更是窩囊,居然被自己的兒子誤射而死,不僅死不得其所,還讓他兒子背上一世罵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