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精品精选,精品九九视频,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亚洲熟女乱色综合一区
    分享

    被海陸豐人抹掉的朝代沒有元代墓志銘

     豐少少爺 2016-03-13
      元代無碑墓
      墓,是人生終止時最后的定格,對于古人來說,也是死后靈魂安息、接受子孫祭祀的處所。在古老的海陸豐地面,對喪葬習俗的執行,隆重而神秘,它不僅關系“祖先崇拜”“事死如生”等孝道觀念,而且“風水”事關后代子孫繁衍、家族興隆。對于一個家族來說,為先人建墓豎碑,就相當于有一部清晰的血脈傳承譜系。因而在墓碑上刻錄祖先名諱、年譜、業績,以保留清晰的傳承,那是本地最基本的建墓習俗。
      但是在2007-2011年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我們在汕尾城區、海豐、陸豐一帶發現了若干座無碑墓。無碑,并不是因為年代久遠坍塌、風化、剝落等造成的,而是當初建造時刻意的。這些墓,墓身多為灰沙夯筑,形制粗糙古樸,祭臺前面通道窄小,線折狀擺手,有明顯的宋墓風格特征。是什么原因,促使這些古人甘冒失祀、血脈譜系斷連的危險,刻意隱藏自身及年代信息。
      經過一番查詢,得知有項傳說,南宋末年,由于支持宋軍,當地受到蒙古人擄掠屠殺,在80多年奴役性統治時期,當地人始終不承認“元”這個國家,他們甚至把民族仇恨帶進墳墓,為了避免在墓碑上刻元朝國號年號,干脆不豎墓碑,不刻任何文字,寧愿讓自身與年代一齊湮沒。因此本地元代墓葬為無碑墓。根據這項傳說,我又查閱了汕尾市“三普”期間登錄的所有古墓葬,居然沒有發現注明“元”這個國號及其年號的墓葬,結合這些無碑墓的建造風格,并查閱相關族譜及其他資料記載,基本可以認定這些墓葬的年代在宋末至元代,那么這些無碑墓的發現,無疑證實了這項民間傳說。
      無碑墓出場之前,先來一番宏大敘事,稍為交代一下那幅風雨如磐文明覆滅的時代背景。
      一、炎荒羈旅
      十二世紀后期,那一場蒙古鐵蹄踐踏歐亞大陸的天崩地解式風暴,從北到南,仿佛滾滾車輪輾過漢文明的前額,使這個文明短暫性失憶并造成永久的疼痛。在祖國南端海隅,有一偏荒小邑,古海豐縣,其轄地大致相當汕尾市全境。據《廣東通志》、嘉靖《海豐縣志》及其他文字、遺址、實物資料,南宋君臣于景炎元年至三年底(1277-1279),約二年多時間,頻頻活動于海陸豐境地。
      當時有二股人馬,一股為宋端宗、宋帝昺在陸秀夫、張世杰扶持下,逃避元兵,漂泊海上,進入海豐境。《海豐嘉靖志》載“宋端宗景炎元年冬十二月(1276年),帝幸惠州,次于甲子門。”當時端宗待渡甲子門,本欲進入潮中,但受張弘范部堵截,在古堤寮(陸豐甲東通往惠來的咽喉地帶)戰敗,東進的路被切斷,所率領兵船只好從甲子港往西入海豐腹地。至赤岸河一帶,東西溪水路不通,宋軍鑿通東西溪之水,沿溪進入可塘一帶駐扎。當地關于這一段歷史的遺跡有“宋溪、宋師嶺、宋王山,南宋墓群”等,據此推測,宋軍在此地活動的時間是不短的。南宋景炎三年(1278年),端宗部沿麗江至海豐后門南山嶺,不久端宗病逝,陸秀夫、張世杰擁8歲的宋衛王趙昺即位,年號祥興。當時文天祥已于海豐五坡嶺被俘,趙昺往西逃亡(往惠州、珠海一帶),于祥興二年(1279)在新會崖門被張宏范率軍乘潮猛攻,宋軍防線崩潰,陸秀夫背負趙昺蹈海殉國,偏安江南152年的南宋至此徹底滅亡。
      另一股為文天祥部。宋景炎二年(1277)三月,文天祥收復梅州,四月收復江西興國,8月遭李恒襲擊潰敗,走惠州,進入海豐縣境,屯駐于麗江浦,循海豐進入潮中。宋景炎三年(1278)三月,文天祥收復惠州,聽聞宋端宗、陸秀夫君臣漂流海豐,遂出兵海豐,再次屯駐于麗江浦,并派使者暗中訪問端宗行蹤,向行朝報捷。當年十一月,文天祥進屯潮陽,潮州劇盜陳懿、劉興叛變,以海舟引導張宏范兵入潮陽,文天祥移屯海豐,在海豐五坡嶺正要吃飯時,張宏范兵至,眾不及戰,文天祥被執于五坡嶺。
      文天祥被俘前曾二次上表乞請入行朝(流動朝庭)奏事,詔不許,加封少保信國公。究其根源,大概因為文天祥與陸秀夫、張世杰等政治理念沖突,對于流亡朝庭來說,存在是第一位的,只要活著,保存皇室血脈,就有一絲東山再起的希望。所以流亡朝庭在海豐甲子門期間,曾“遣倪宙詣元軍請降,唆都命其子元帥百家奴隨宙赴燕”,不知是中途變卦還是變故,終于沒有投降。而對于文天祥來說,衛道是第一位的,宋文明不能屈服于野蠻的蒙古鐵蹄,就象人不能屈從于禽獸的統治一樣,投降是排除在一切可能性之外的。即使景炎三年(1278),文天祥克復惠州,捷報到達,朝庭上下人心振奮,端宗也僅僅派使者在海豐麗江浦賜宴(當地有御宴潭遺址),二支人馬始終沒有會晤。
      蒙古人的殘暴,激起民間反抗,又基于不屈從于外族統治的心理,宋軍所到之處,南方百姓普遍擁戴和同情,得到當地民眾人力物力多方援助,在當地史志譜寫許多可歌可泣義勇節烈之一頁。其實不管在文天祥還是宋端宗部隊的謀劃中,海豐的地位只是打醬油的,這里地貧人稀,地理逼仄,不能滿足軍隊糧秣給養需求,也沒有發展空間,誰也不想在這里呆著。他們的意圖是通過海豐進入相對富饒的潮汕平原,再進入閩中。但是到處受堵截,出不去啊。那就只好在海豐吃海鮮了。用皇家的鍋碗瓢盆來裝各種貝殼類海鮮(“笙歌間作魚龍聽,爼豆兼陳蛤蜊甘”)。他們在甲子吃了像乒乓球一樣會彈跳的“甲子魚丸”,在可塘喝了“白仔魚”湯,在鲘門吃了蝦姑(蝦姑頭上那頂皇冠就是宋帝所賜)。當其時,王師所到,從甲子至可塘、馬宮、鲘門,農民漁民獻食勞軍,操戈相隨。淳儉僥勇的古海豐漁民土著對這批悽惶跋涉、除了氣節、一無所有的殉道者,是給予了傾囊援助,甚至于舍命追隨的。其中甲子漁民領袖鄭復翁率三甲300義士參軍御敵,跟隨宋室君臣轉戰于粵中各地,最后在伶仃洋海難中全部壯烈陣亡。宋亡噩耗傳來,甲子、鲘門、馬宮等地有漁民蹈海以殉。鲘門南山宋存庵下側500米處原有“張公祠”,就是明代為紀念蹈海殉宋的漁民而建。
      二、無碑墓
      這些墓葬墓主身份各異,有普通無名的老百姓,有跟隨宋帝及文天祥戰死的宋軍,有當地貴族名人。現節錄部分較有代表性的墓葬。
      跟隨宋帝及文天祥的宋軍墓有:
      宋軍墓群該墓群在海豐可塘宋溪頭村后山坡,據鄭政魁編《海豐縣文物志》載,原有墓葬50多座,“文革”期間被開荒挖去20多座。根據這次“三普”調查,其余20多座也于近幾十年城市建設中幾近湮沒,加上這些墓已經失祀,周邊雜草蕭蕭,難覓痕跡。墓葬的規模不一,均為灰沙夯筑,無碑,墓身粗糙古樸,祭臺前面通道狹小,有宋墓的風格特征,加上墓群東側是“宋師嶺”遺跡,西側約500多米處是“宋王山”,西北3公里處是宋軍開挖的“宋溪”。因此推測該墓群可能是戰死或在當地落戶的宋軍墓。
      宋軍墓(之一)
      鹿境山古墓在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新南村,該墓灰沙夯筑,祭臺為半圓形平面,祭臺后無墓碑,只有一面半圓形的灰沙夯筑粗糙殘壁。墓道寬1米,墓手向兩邊成一字形廷伸,殘寬1.4米。這是當地典型的宋墓形制。該墓已失祀,無族譜資料,它距鹿境山的圣井100米左右,當時宋軍曾屯駐此地,因此推測可能為宋軍墓。
      鹿境山古墓
      蕭憲僉墓在汕尾市海豐縣小漠鎮南香村獅山上,坐西北向東南,是采用山上亂花崗石砌成半環形,沒有墓碑,墓左側有一塊陸秀夫撰刻石碑,錄文“蕭憲僉公千古。志匡復宋室,勤王報國恩。鞠躬扶孤主,盡瘁表忠臣。魂游惠府地,身葬鵝埠山。青簡垂不朽,墓蹟永烝嘗。宋景炎元年臘月陸秀夫撰刻。”據查閱族譜,蕭憲僉原名蕭御疾,是南宋官員,隨陸秀夫護送趙昺南逃,并在后門至鵝埠獅山與元兵展開戰斗,不幸陣亡,葬于此地。
      蕭憲僉墓
      名人貴族墓有:
      盧東墓在汕尾市陸豐甲西鎮新寨村。建于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墓系用貝灰三合土夯筑為二級拜堂、祭臺、掛榜、垅環、踢靴等構成。無墓碑。墓右20米處有后人立石質墓道碑1通,刻“宋殿前司禁軍昭武校尉盧東墓道”字樣。盧東(?—1279),原籍北方人,南宋末年隨陸秀夫等扶持宋帝逃至甲子門。1279年元軍大舉南下。宋軍被迫逃往崖門。其時盧東患病留甲治療。當聞宋室滅亡,盧東便氣絕身亡。事后,甲子民眾將其葬在此地。
      李知彰夫婦合葬墓在汕尾市陸豐甲西鎮。據族譜記載,墓建于元代大德三年(1299年),無碑,明天啟五年(1625年)重修。1935年曾進行外修。現墓為圓形劵頂石室墓遺構。墓室四周及墓劵頂用花崗巖石板砌筑而成,狀若龜形。墓碑分為碑身和碑首兩部分。后人在碑身題“李祖”二字。半月形碑首已塌落。李知彰(1229—1299),陸豐甲子人,系南宋兩淮節度使武功武翼大夫李瓊的曾孫。南宋末年,陸秀夫,張世杰扶持宋帝逃至甲子門,李知彰與范良臣,鄭復等發動當地民眾扶宋抗元,向宋室進食勞軍,被封為朝奉郎。卒于元大德三年(1299年)。
      普通百姓墓有:
      下達村西墓葬該墓在汕尾市海豐縣可塘鎮下達村,坐北向南,整座墓采用灰沙夯筑,無碑,由于年久失修批檔層完全脫落,露出灰沙夯筑粗砂墻體,其結構堅固,相對保存完整,結合其沿續宋墓風格特征,推測為元代無碑墓。
      下達村西墓葬
      吳景容墓該墓在汕尾市海豐縣城東鎮名園村,坐北向南,三合土,典型的宋代“交椅墓”型制,由護嶺、山手、祭臺、墓池組成,無碑。據吳氏族譜記載,吳氏族人于宋末遷居海豐蘭巷,吳景容為吳姓族人移居海豐的第二世祖,但是族譜未載吳景容的生卒年,從其宋墓型制及無碑特征,推測其卒于元代。
      蔡紀綱墓在汕尾市陸豐甲西鎮進士山。坐東向西,無碑。系用殼灰三合土夯成山手、祭臺及垅環。右邊山手已破毀,墓構筑嚴重風化剝落。據其族譜記載,蔡紀綱生于元大德三年(1294),卒于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陸豐博社村人,其生平不詳。
      山狗寮墓葬在汕尾市城區馬宮街道長沙村,墓坐東南向西北,整座墓由灰沙建筑而成,無墓碑,三級山手。
      該墓已失祀,墓主身份不詳,從其沿續宋墓建造風格,推測為元代無碑墓。
      甲西博社蔡公墓
      該墓在陸豐甲西博社燈芯山旁,整座墓由灰沙土夯筑成“交椅墓”型制。由于年代久遠批檔層完全脫落,露出灰沙夯筑粗砂墻體,結構堅固,相對保存完整,因為無碑,又沒有相關族譜記載,墓主不詳,后代在墓上題“蔡公”二字。結合其沿續宋墓風格特征,推測為元代無碑墓。
      三、文明中斷
      南宋滅亡后,元朝代宋而建國。它建立的這個幅員遼闊的帝國,南宋只是它占領的版圖之一。在“元”政權的眼中,被征服的南宋國土上的土地及民人,只是他們的財富,并不屬于受庇護的子民,在帝國的等級序列中處于最低端的第四等人,身份與奴隸沒有多少差別。在當地人心理上,仍然以宋人自居,對“元”這個國家沒有歸屬感,以一種“被占領”“被征服”的屈辱身份活著,至少從墓葬的形式來看,他們始終沒有接受“元”這個國家。
      根據本地傳說,元朝統治年間,元政府在每個村落派駐蒙古甲長,這個村落的“人、財、物”歸蒙古甲長支配。甚至連新婚嫁娶,這個蒙古甲長還可以享有初夜權。為了防止造反,規定每5家人共用一把菜刀。據說當地生活在海上的“疍民”,就是失敗后逃亡入海的蒙古人,后來漢人為了報復,不許其踏上陸地一步。其實細細探究,這些傳說大多是不靠譜的。一是蒙古族人數不多,元時期進入中原的蒙古人不到百萬,蒙元在嶺南一帶的滅宋之戰,主力是漢奸部隊,不可能有那么多蒙古人派駐到南方。二是氣候條件、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蒙古人不能適應嶺南沿海燠熱潮濕的環境,特別是海豐這種地方,怎么可能有那么多蒙古人被趕往海中。對嶺南一帶綿亙的海隅偏荒地域,蒙古人主要采取“經理人”模式進行打理,委任漢人為地方官吏,蒙元政府只管收受賦稅。
      在“元”統治的80多年里,本地文明中斷,好像一個人短暫性失憶一樣,元代政治、經濟、文化等各項數據往往處于失考狀態(賦稅方面的數字倒是相當清晰),這個時期的文明教化基本空白。不獨在史籍中空白,也沒有建筑、石刻、匾額、音樂、民俗等等民間文化遺存,當地人甚至拒絕在墓碑上刻一個“元”字。一方面,元蒙政權只知收取賦稅,不修文事,元代替宋,是野蠻戰勝文明,是歷史的大倒退,漢人的文脈被斬斷。另一方面,八十多年被奴役的歷史對本地人來說是一種羞辱,他們有意無意把有關“元”這個年代的信息涂抹得干干凈凈,這是被占領民族無言的抵制。不管后世史學家對“元”這個國家及這個時代如何定位,這些無碑墓的存在,表明了身處這個年代中漢人的態度。
      四、明末清初墓
      翻開明末清初這個時間段的墓葬,也可以發現類似的情結。所不同的是,它是有碑的,但墓碑沒有刻上清朝國號年號。
      有以干支紀年代替的。
      如:盧百煉夫婦合葬墓在陸豐市橋沖鎮,建于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系用灰沙三合土夯成山手,踢靴、拜堂、享堂以及石質祭臺、墓碑組成。碑文:“考歲進士兵部主事監軍南安百煉盧公,妣莊儉睦任盧母林氏安人墓。峕龍飛歲次壬子季冬吉日立。”
      盧百煉(1592—1665),字學純,諱鍛,陸豐大塘人。明天啟元年(1621年)補廩,崇禎十五年(1642年)歲貢,進京廷試任京秩轉兵部職方司主事治南安監軍道。后與兵部尚書黃奇遇追隨南明小朝廷流亡廣東、廣西等地。南明滅亡后潛回家鄉隱居,仍然以前朝遺民自居,矢志不歸順清政府,故死后建墓時,墓碑沒有刻上清朝年號,只有干支紀年。
      又如:溫仰梅夫婦合葬墓在陸豐市碣石鎮曾厝寮村。坐北向南,始建于明代萬歷三年。清順治八年(1651年)重修。墓現殘存三合土墳頭、墓碑及墳丘。墓碑為石質,碑文陰刻墓主夫婦姓名、重修時間及立墓人。清初粵東百姓不承認順治年號,這個時期的墓葬只刻干支紀年,有的冠以“龍飛”兩字。該墓重修時間刻“辛卯年季冬修立”字樣,辛卯年即順治八年(1651年)。
      溫仰梅(1518—1585)名沛,陸豐碣石新酉村人,明初在碣石衛當文書管理工作,嘉靖三十七年(1558),調任福建省汀州府教諭,后授文林郎。
      有以南明“永歷”“隆武”為年號的。
      如:黃元重墓在陸豐市河東鎮。建于南明永歷四年(1647年)即清順治四年。墓由三合土夯筑成山手、祭臺及石質墓碑構成。碑文:“顯考處士茂禎黃公之墓,永歷四年庚寅季冬吉立”。黃元重(?—1647),字茂禎,原籍福建莆田人,約于明萬歷末年隨父遷居海豐縣坊廊都小城村(今陸豐市金廂鎮洲渚村),開基創業,其子孫后遷居大安石寨村。
      黃元重墓
      到了清康熙中期以后,清政府的統治趨于穩固,百姓基本過上安居的日子。那些心懷國仇家恨、喪邦滅族巨痛的前明遺民,甚至于那些曾經揭竿而起,激烈反清復明的人,漸漸地磨滅了仇恨,覺得他和他的子孫后代可以在這個政權下討一口飽飯吃,過上安穩日子了。于是在墓碑上刻“待贈”二字,表示放棄反清復明宗旨,歸順清政府,不再以前明遺民自居了。
      如:彭火母墓在陸河縣上護鎮雞坑村,整座墓由青磚、毛石砌筑而成。墓碑錄文:“清待贈顯考文林郎愷潔火母彭府君之墓,康熙五十二年癸已冬吉旦立”。墓主彭火母,字弼木,生明天啟五年(1625年),歿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明崇禎十五年(1642年)壬午科舉人,有詩傳世。
      彭火母墓
      又如:林耀先夫婦合葬墓在陸豐市西南鎮。始建于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墓系用灰沙三合土夯成山手、踢靴、拜堂、享堂、祭臺、墳包、護嶺等構成。碑文:“清待贈顯考鄉進士靄林公、妣大孺人慎惠許氏墓,康熙三十三年甲戌仲秋谷旦”。林耀先(1628—1694)、字振高、號愧于、謚端靄。原籍福建漳浦人。順治二年(1645年)中南明弘光舉人,授東莞儒學正堂,攜父母遷居廣東海豐縣尚書埔村(今陸豐市安書村)定居。南明滅亡后,繼而追隨永歷帝,被口授刑部侍郎。回鄉隱居,建尚書樓(現有遺址)。時盜賊烽起,他被推為三十六鄉約長建堡衛寨,平治賊匪,深受民眾愛戴。
      林耀先夫婦墓
      改朝換代的陣痛過后,一個政權能否被承認和接受,并不在于它是否正統,甚至于是什么民族,誰給人過上好日子,人們就承認、接受她,這是古今中外顛撲不破的道理。
      五、無碑墓的文物價值
      近千年歲月流逝,這些散落在山野荒郊、被雜草荊棘掩埋、或僅存斷壁殘垣的無碑墓,一般人很難意識到它們竟然承載著我們宋人祖先的亡國恨和那個時段的民族情懷。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歷史記憶,是我們的民族歷史不可替代的見證與象征。所以我啰嗦加嘮叨了6600字零17張圖片(稿費以此為準,沒有也沒關系),只為證明這些看起來破破爛爛的貨是有“歷史、科學、藝術價值”的,當然主要是歷史價值,而且是不一般的歷史價值,有很高的歷史研究價值,重要的事情說三遍。
      這種墓葬由于大多失祀,在近幾十年城鎮化建設中,很多被平整,即使沒有失祀的,也往往因為破敗而被重新修整或遷移,失去歷史滄桑原貌。能保留下來的,確實不多了,據統計,在“三普”中登錄的僅有14座,從近幾年不斷有各方人士提供的情況來看,我認為沒有登錄的可能會更多一些。目前它們正面臨著不斷消失的境況。習總說:“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文化遺產。”留住歷史根脈,傳承中華文明,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本文有關墓葬資料及圖片來自陸豐市、海豐縣、城區、陸河縣普查辦普查成果,甲西博社蔡公墓圖片由蔡國洲先生提供,致謝!原創作品,歡迎轉載。)
      推廣?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久久综合网天天| 波多野结衣中文字幕久久| 国产成人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 国产中文字幕精品喷潮| 中文字幕理伦午夜福利片|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手机版| 亚洲伊人五月丁香激情| 免费无码又爽又刺激毛片| 国产啪视频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不卡私人影院| 亚洲中文字幕日产无码成人片| 老熟妇高潮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高清中文字幕免费一区二区 | 搡女人真爽免费视频大全| 最新国产精品亚洲| 欧美另类图区清纯亚洲|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国产又黄又爽又刺激的免费网址 | www久久只有这里有精品| 夜夜添狠狠添高潮出水| 精品女同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站| 天下第二社区在线视频| 国产不卡一区二区四区| 免费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喷奶水中文字幕视频| 日韩av片无码一区二区不卡|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影院 | 又爽又黄又无遮挡的视频| 国产日韩综合av在线| 最近2019中文字幕大全视频1| 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免费第一福利| 国产精品美女乱子伦高潮| 欧洲卡一卡二卡三爱区| 欧美巨大极度另类| 亚洲国产午夜精品理论片妓女|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麻豆 | 最新亚洲人成网站在线影院 |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天海翼| 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国产迷姦播放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