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山慧理祖師,西天竺人,東晉咸和初來武林,見靈鷲峰,識其從天竺飛來,以呼出黑白二猿為證。建靈鷲、靈隱、靈山靈峰諸剎,今靈隱獨存,為開山始祖。常晏坐靈鷲后巖,因號理公巖,又名晏寂巖,今回龍橋東首瘞塔存焉。 ——摘自《靈隱寺志住持禪祖》 創建于東晉咸和元年(326年)的靈隱寺,頗具一些傳奇色彩。 那一年,印度僧人慧理法師從中原云游入浙,行訪到此。他見山嶺怪石林立,峰棱如削,古木參天,壽藤攀緣,便向山頭攀登,一邊觀賞景物,一邊連連稱奇。待登上靈隱山頂時,見山中一峰似曾相識,慧理法師情不自禁地驚嘆道,“這不是天竺靈鷲山的小山嶺嗎?不知為什么飛到這里來了?那座山嶺,如來佛祖在時,多由仙靈所隱。” 慧理法師說的“仙靈所隱”,不僅使武林山與佛祖聯系起來,而且與山石怪異,洞窟幽深的武林山環境非常貼切,因此這一帶后來就被通稱為靈隱。而慧理法師所指的那座山也就被稱之為“飛來峰”了。慧理法師即以北高峰為倚山,臨北澗,面對飛來峰建造了靈隱寺。 靈隱寺正對著的飛來峰峰巒,被稱作“呼猿峰”,又叫“白猿峰”。它的得名,也與慧理法師聯系在一起。據說慧理法師宣稱這座山是天竺國飛來的靈鷲山嶺時,很多人對此將信將疑。慧理法師卻很有把握地說:“這山嶺向來住有兩只猿猴,一黑一白。如果這山確系飛來,那么黑、白二猿也一定會相隨而來。”說完,他來到山腳的洞口,俯身向洞內呼喚。果然,隨著他的喊聲,有一只黑猿和一只白猿從洞中奔跑著跳躍而出。大家這才相信他的話,把這個洞稱為“呼猿洞”,而把這座山的山峰呼之為“呼猿峰”。
靈隱寺 關于靈鷲飛來和黑白二猿相隨的說法當然是傳說,但是慧理法師在此開建靈隱寺后,卻確確實實養過一頭白猿。 據說慧理法師養的白猿很通人性,非常活潑。白天,它在溪澗中嬉耍跳躍;夜晚,松風低鳴,明月高懸,澗水叮咚,白猿偶一吟嘯,凄哀婉轉。慧理為此揮筆寫下了“引水穿廊步,呼猿繞澗跳”那樣美麗的詩句,描述自己養白猴的快樂心境。 從此以后,靜寂的靈隱就有幾分喧鬧,靈隱山谷間時常有猴子出沒。一座怪石嶙峋的山峰,一條清澈透亮的冷泉,雜以松鳴水吟,偶爾響起一聲猿嘯,此情此景的確給人以無窮的情韻和遐想。南宋曾定臨安錢塘景色,共有八景,“冷泉猿嘯”即為八景之一。 慧理法師不僅是靈隱寺的開山祖師,也是整個靈竺的最早開發者,是西湖興建佛寺的第一人,也可以說是杭州成為“東南佛國”的最初奠基者。(《靈隱寺志·開山卷》稱:“慧理連建五剎,靈鷲、靈山、靈峰等或廢或更,而靈隱獨存,歷代以來,永為禪窟。”)據說,慧理法師晚年退隱于石人嶺下的夕照庵,不知何時寂滅。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在“晉三藏理法師”條下贊曰:“一峰飛來,自西而東。師亦戾止,爰指其蹤。呼猿洞冷,宴坐巖空。花開花落,幾度春風。”(文:靈隱寺) 每次走過為紀念靈隱開山祖師慧理法師的“理公塔”時,我都要放慢腳步,雙手合十。慧理法師離開杭州一千七百多年了,但他開山建寺留下的遺跡和巍巍功德永遠長存于西湖山水之間,激勵菩提道上的后輩們永遠奮發精進…… |
|
來自: 老劉tdrhg > 《3、寺廟/道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