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華嚴宗祖庭:華嚴寺 華嚴寺是唐代長安城南樊川八大寺之一,也是中國佛教華嚴宗的祖庭。為國內外佛教信眾朝圣禮拜的圣地。華嚴寺位于現在西安市南十五公里的少陵原半坡,居高臨下,俯瞰樊川。李白描述道:“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間。秋水明落日,流光滅遠山。” 據《長安志》記載,華嚴寺建于唐太宗貞觀十四年(640),由此到以后數百年間,無高大殿堂建筑的記載,而只記有鑿原為窟,以安置佛像及僧眾居住,華嚴寺可以說是黃土高原上一座典型的窟洞寺院。從塔的記載看,這里曾有華嚴宗初祖杜順坐定身骨的墓塔、二祖智儼塔、三祖賢首塔、四祖澄觀塔。但在清乾隆年間,發生了少陵原崩塌事件,僅存磚塔兩座,其余全毀。 ![]() 華嚴寺現存的杜順塔 華嚴寺現存的兩座塔中,東邊的是杜順的靈骨塔。呈方形角錐體,共7層,高約21米,為仿木結構樓閣式磚塔。每層疊澀出檐,檐下均砌兩層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磚砌成扁柱、欄額、斗拱、昂等,第三層嵌有“無垢凈光寶塔”刻石。原西邊的塔是華嚴宗四祖清涼國師澄觀的靈骨塔。澄觀(737——838年),俗姓夏侯,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著有《華嚴經疏》、《華嚴經隨疏演義鈔》等,有“華嚴疏主”之稱。澄觀世壽一百零三歲圓寂,歷唐玄宗至文宗九朝。澄觀弟子很多,圭峰宗密、東都僧睿、海外法寶及寂光號為門下四哲;宗密不僅繼承其學說,而且發揚光大,被稱為華嚴五祖。由于他受禪宗思想的影響,從而極力將華嚴思想與禪宗融通。澄觀的禪教一致、諸宗融通的思想,對中唐以后的中國佛教有很大的影響。 華嚴宗思想內容豐富、體系完備,在豐富佛教文化內涵的同時,也影響了世界文明的進程。華嚴寺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在弘揚佛教思想、樹立宗風,加強交流、旅游朝圣等方面有著特殊的地位、社會影響和歷史價值。 |
|
來自: 老劉tdrhg > 《3、寺廟/道觀/教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