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機上的“碎片化閱讀” 閑來無事,翻看最近幾個月做的摘抄。 我有兩個專門用來摘抄的本子:一個做讀書的摘抄;另一個摘抄網上看到的句子段落——也就是時下最盛卻又飽受爭議的“碎片化閱讀”。 翻來翻去我發現第二個本子的使用頻率和使用頁數都遠遠多于第一個本子,看來我也是深中“碎片化閱讀”的毒。 我們的“碎片化閱讀” “碎片化閱讀”概念的興起和隨之而來的批判大概始于微博時代。 小小的框子里,斟酌良久,剛小心翼翼敲進一個字,右上角的數字便即時減小:還可以輸入139字。之后更是隨著不斷增刪修改,那個數字時大時小,甚至會左右你要發的內容。 讀文章讀到一段頗有共鳴的,興沖沖復制粘貼過去,一不小心右上角的阿拉伯數字就變成了紅色:已超出20字。然后就是刪改閹割,18般武藝齊上陣,誓把發布按鈕由灰色變回紅色。 一邊是博主字斟句酌發出那百十來字配上或自拍或下載的精美圖片;另一邊是關注者匆匆幾秒掃過。看高興了說不定會隨手賞你個贊,能停下來轉發或者評論上幾個字的那絕對都是真愛。 短短幾分鐘,幾十甚至上百條信息就從眼前劃過。放下手機,關掉網頁,感覺好像知道了很多,又好像什么也沒有收獲。 當然,網民們信息狂歡的背后一直有討伐“碎片化閱讀”的聲音。 再后來有了長微博,再后來有了微信訂閱號:字數從百字增加到了上千甚至上萬;制造一條信息的時間成本從幾分鐘變成了幾個小時甚至幾天。 然而閱讀一篇兩三千字的文章還是只需要短短幾分鐘。睡前躺在床上一兩個小時就能刷完不同主題的幾十個訂閱號。長微博和微信閱讀依舊擺脫不了“碎片化”的本質。 “碎片化”一直存在,批判本身就是悖論 但是,“碎片化閱讀”絕不是網絡時代的新生產物。 移動網絡沒有普及前,誰沒有過在餐廳或者美容院理發館等位時翻閱雜志的經歷?雜志上的文章長不過兩三千字,圖文并茂,一掃而過,隨手翻頁,這樣的閱讀算不算“碎片化閱讀”? 如果說這樣的經驗場景性太強,頻率太低。那發行量巨大的各種日報晚報,《讀者》《青年文摘》等雜志,又有哪個敢說自己的內容不是碎片化的?讀者們每天每月翹首以待的,付費閱讀的不都是碎片化的內容? 碎片化閱讀一直盛行,只不過是網絡使得信息的獲取更加便捷和廉價,從而使碎片化閱讀更加普及,但“碎片”的質量卻越發良莠不齊。 前幾天和一個微信編輯聊天,她感概說現在碎片化的東西實在是太多,各種軟件里收藏摘錄了一堆,都沒有時間整理。 看,人人都在道碎片化閱讀的危害,連我們這些“碎片”制造者也不能幸免。 更吊詭的是,那些痛斥碎片化閱讀危害的人,洋洋灑灑分析了幾千字。讀者幾分鐘閱畢,感覺說的真有道理,點贊轉發完,又繼續去朋友圈和訂閱號刷“碎片”了。 說到底,批判者們痛心疾首頗具正義感創造出來的,也不過是與批判對象一樣的“碎片”。 “讀書”就不是“碎片化”了? 說到不屬于“碎片化”的閱讀,最受認可的標準答案大概是:認認真真閱讀一本書。 但是,不知道有沒有人仔細想過:完整地讀完一本書就真的不算碎片化閱讀了嗎? 市面上充斥著的暢銷書,大都是攢一個人或幾個人的十幾二十篇雞湯文,質量甚至不如那些刷爆朋友圈的“爆文”。看上幾本這樣的書,就自以為脫離了“碎片化閱讀”,那才真是故步自封,自欺欺人。 那就讀點經典吧。就說《論語》,假如孔老夫子活在現在,大概每天都能在微博曰上幾句,引得大家競相轉發。畢竟《論語》就是孔子語錄,摘出一兩句來,道理深厚,朗朗上口,基本可以歸為有干貨的段子,金句。 民國時期大家們的散文,雜文,那更不必說,一篇篇下來,不都是碎片化的?所以才有散文集,雜文集。嗯,還有詩集。 假如那個時代有博客和網絡,估計他們也會隔三差五更新自己的文章,順便收獲無數個贊。與我們現在做的又有什么區別? 如此說來,最不碎片化的形式大概就是小說了吧。 有次跟同事聊天,不經意談到了讀書。同事說自從畢業后就幾乎沒有讀過書。但繼續聊下去才發現,她最近剛讀過幾本小說。原來在她的概念里,讀小說,是算不得讀書的。 也許是教育的原因,在很多中國人的觀念里,小說是用來滿足獵奇心的,著實難登大雅之堂。 但偏偏很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小說的形式。若是僅僅抱著獵奇的心理去讀,涉及了大量宗教和歷史知識的《悲慘世界》也不過是講了一個逃犯,還有一個私生女的故事。 所以,即使進行的是完整的閱讀,也并不能意味著你的收獲比碎片化閱讀更多。因為當你思維的廣度達不到,容易無意中把內容單薄化。 “碎片化閱讀”是把雙刃劍 所以說,閱讀的主體從來是人,碎片化閱讀也不例外。 魯迅曾這樣解讀《紅樓夢》:“單是命意,就因讀者的眼光而有種種:經學家看見《易》,道學家看見淫,才子看見纏綿,革命家看見排滿,流言家看見宮闈秘事……” 同樣,“碎片化閱讀”的利弊也是件因人而異的事情。這種閱讀方式的盛行意味著我們可以無比便捷地獲取信息。 若是不加選擇,又不假思索,那確實可以盡享碎片化的弊端:思想變得狹隘,知識結構不扎實,無法進行深度閱讀…… 但是擁有辨別和選擇能力,運用得當的人,自可以從中獲利——利用碎片化閱讀建立起自己知識體系的廣度。 通過一篇短文發現一個有趣的知識點,從而去查閱資料,深入研究。這樣就又通過廣度獲取了深度。 獨立思考是一個人最重要的能力之一。但假如沒有大量的信息和知識做支撐,即使能夠進行獨立思考,也容易因為理論依據的片面和缺乏,從而陷入坐井觀天而不自知的狀態,阻礙自己的進一步發展。 也許你認為能夠化弊為利的畢竟只是少數人,對于大部分人還是盡量避免碎片化閱讀為妙。 但是從QQ空間到現在的朋友圈,我看到的是越來越少的朋友(無論年齡大小)去轉發“不轉不是中國人”,以及各類養生謠言等信息。而且,越早接觸碎片化信息的人,越早實現了這種轉變。 每一次碎片化閱讀都是一次自我學習。當遭遇不同觀點,很容易引發思考,做出客觀判斷,形成自己的價值觀。潛移默化中就慢慢擁有了獨立思考和分辨是非的能力。 你說有人在網上混了很多年還一直固執己見,否定一切不同于己的觀點? 相信我,那絕對不是“碎片化閱讀”造成的。即使沒有碎片化閱讀,他也一樣固執狹隘,說不定甚至不知道世界上還存在著不同的聲音。 (作者:由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