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張本義先生所著的《大連賦》在《光明日報》百城賦欄目發表,名震全國。他用漢唐流行文體——賦的形式,寫出了大連歷史變遷、經濟社會、人文物產、地理形勝。辭藻華麗,氣象萬千,縱橫捭闔,氣勢恢弘,讀來令人蕩氣回腸。這篇大賦不僅對今人了解和宣傳大連,而且對后來人了解今天的大連,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去年11月,大連電視臺以電視片的形式播出了《大連賦》,這不是紀錄片,不是幻燈片,不是電視散文,不是配樂詩朗誦,它創新地對《大連賦》進行了電視手段的加工,再次將《大連賦》的藝術成就推向高潮。 文字版、書法版、電視版,三個版本的《大連賦》足以使大連脫去文化沙漠的帽子。 日前,記者采訪了《大連賦》的原創作者張本義和電視版《大連賦》的導演王永福,聽他們講述了電視版《大連賦》的創作過程。 電視版《大連賦》之前從未有過 王永福,王導,大連電視臺知名導演,最近的一個大部頭作品是電視紀錄片《凝固的記憶》,拍攝了大連那些染上歷史風霜的老建筑的故事,電視片制作的速度不及大連城市建設拆除老建筑的速度,當紀錄片播出時,很多老建筑已經變成了工地。 2010年,王導接手《大連賦》的拍攝,是順理成章的事。 可是,將賦拍成電視,沒有可以參考的范本,“弄不好就會拍成幻燈片,拍成紀錄片。賦是很美的文體,如果拍不好,就變成看圖說話了,這真的不好把握。”王永福接到任務時既忐忑又興奮。 2011年經歷了一年時間拍攝的《大連賦》電視片經歷過精心地制作,并獲了獎后,去年11月初,《大連賦》在大連電視臺播出,收到了一片叫好聲?!疤懒?,真的超出了想象。”很多大連的文化圈中的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張本義先生的《大連賦》以其恢弘大氣之美廣為贊譽,搬到電視上,畫面、音樂、聲音,多個元素交叉出現,會是怎樣的一幅景象呢?《大連賦》讓觀眾恍然大悟,導演如此巧妙地保留了原有文字的美,突出了聲音的表達,卻又讓音樂和畫面襯托得如此恰到好處,真是精美絕倫。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就有人開始詢問在哪里可以買到《大連賦》的光盤。很多家長希望用這樣一部電視片作為教材,讓孩子認識大連,認識自己所在的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認識賦這種文體。 王永福和張本義,聯手奉獻給了大連又一個沉甸甸的城市禮物。 1800多字的《大連賦》 他能倒背如流 張本義筆下的《大連賦》,獲得了國內專家的好評,在百城賦中被評為難得的佳作。他把大連的歷史與現在,風物人情,歷史文化,經濟社會,用極具奢華的賦的文體表露無遺。當導演王永福拿到這部作品的時候,心中既忐忑,又興奮?!疤祜L浩浩,滄海茫茫,峰回水轉,云起龍驤?!比绱嘶趾氪髿獾娜A美詞句,在電視畫面中,該如何體現?對歷史有著極強的悲憫情懷的王永福決定逐字逐句地研讀《大連賦》。 《大連賦》全篇1800多字,這是中國狀物言志的一種古老的文體,其辭藻常常是宏大華美,其志情常常是激蕩高遠。像詩而不是詩,像詞又不是詞,比詩更精美,比詞更奢華。“我一個字一個字的讀,一個字一個字地摳?!蓖跤栏5牡谝徊绞茄凶x,他請蕭文立對這篇賦做了“翻譯”,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場景,每一段歷史都做了詳細的分析?!拔颐孔x一遍,都有不一樣的心得,都有不一樣的靈感和收獲?!蓖跤栏Uf,他一遍一遍地讀,一遍一遍的思索,“從不會讀到熟讀,現在,我可以倒背如流了。” 張本義說,王永福的電視賦,吃透了作者要表達的精髓。 歷時一年拍攝,他煞費苦心 這部電視賦是電視題材的創新,有人叫它“賦電視”,有人叫它“電視賦”,王永福認為,稱作“電視賦”比較合乎邏輯,這個邏輯是從電視散文來的。 整個拍攝歷時一年時間,王永福和他的8人團隊踏遍了大連的山山水水,每一個景點,每一個銘刻歷時記憶的建筑,一個都不放過。 “要拍《大連賦》,一定要有四季,我們從春天拍到冬天,從山海拍到城市,從歷史古跡拍到現代建筑,可以說,這一年里,我們沉浸其中?!痹诖筮B,幾乎沒有哪條巷子,哪個老建筑是王永福不曾研究過的,它代表什么,在《大連賦》中如何描述它,在電視中如何展現它,都在它的腦海中。一年時間,苦累自不必說,風餐露宿,王永福和他的團隊幾乎都在鄉間。 20分鐘的電視片,團隊工作了一年?!洞筮B賦》電視片出來后,人們叫好,可是他們是如何做到讓視覺像旋律一樣流動,讓旋律像故事一樣生動,讓故事像音樂一樣美妙,沒有人能參悟到導演的獨具匠心。具有2000多年歷史的賦的文體,第一次用這樣的形式展現在世人面前,這是一種大膽的創新。 電視片是在2011年完工,比王永福拍攝《凝固的記憶》要短一些時間,《凝固的記憶》拍攝花費了3年時間。當時由于種種原因,這個電視版的《大連賦》并沒有播映,但是在第二年,電視片便獲了大獎,這也創下了一個作品未經播出就獲獎的紀錄。 電視賦《大連賦》,如今成為大連人認識城市和學習作賦的教材,也成為大連人饋贈親友的禮物。 功莫大焉。 對話王永福 畫面和音樂 如何不喧賓奪主 記者(以下簡稱記):請簡單談一下《大連賦》的拍攝過程。 王永福(以下簡稱王):這個片子從2010年開拍,整整拍了一年,一年時間里幾乎都在做這個事,大連的歷史,城鄉,都是我們的鏡頭采集過的地方。這一年的飯,幾乎都是在鄉下吃的。 記:您如何評價這個作品? 王:《大連賦》用1800字,用最精辟最美的語言,講了很多事。拍成電視片,這是一次探索,沒有人知道它能拍成什么樣,沒有先例可循。開始時,作者擔心拍成幻燈片,看圖說話,但是,這樣的話,肯定是失敗的。一年的素材,最終剪輯成了20分鐘,我還是盡了心血的。 記:精煉的幾個字,可能寫出的是一個城市千年的歷史,你如何用鏡頭來表現它們?尤其是如何用鏡頭表現遠古的歷史?鏡頭中的毛毛草一下子將人帶回到遠古,這是這么做到的? 王:大連是有史前文明的城市,《大連賦》中也有描述,怎么展現史前文明?這是一個費腦筋的事。毛毛草做舊的鏡頭是我們冥思苦想出來的,草在風中搖曳,做舊的感覺,起到了穿越歷史的作用。 記:用電視拍賦,這是一種創新??雌瑫r,有時畫面在先,有時文字在先,您是如何考慮電視畫面、音樂、聲音的關系? 王:《大連賦》是一篇非常美的作品,電視鏡頭的作用是為了更加烘托這種美,而不是弱化,或者搶鏡。因此,在音樂與畫面的處理上,我們做了精細的考慮。作者曾經為作品做過一個音樂作品,后來,我舍棄了原來的音樂,為什么呢?這個音樂旋律太強,觀眾很容易跟著旋律走。如果觀眾被旋律牽引,就會聽不到文字。我把音樂進行了分解,描寫大連歷史的部分用歷史音樂,描寫大連現代的部分用現代的音樂,這樣處理的目的就是不讓觀眾被音樂帶走。比如在開頭時,“天風浩浩,滄海茫?!敝?,觀眾是聽不到音樂的,只有獨白,在不知不覺中,音樂進去,獨具匠心。在音樂、文字和畫面的處理上,要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渾然天成。 記:在《大連賦》中,很多鏡頭都堪稱經典,讀《大連賦》時,會感慨,這個城市原來有那么美,那么值得愛,而看電視版《大連賦》時,大連人會感慨,大連真的有這么美,你是到哪里找到這些鏡頭的? 王:《大連賦》始終沒有離開海,藍色的大海貫穿始終,大連是海都文化,這一點無論在原文中還是在電視中,都得到了展現。電視片在展現這座海上之城時,是從海上拍大連。待到冬天時,葉子落了,天高氣爽,大海呈現出一種深邃的藍,是絕佳的拍攝時間,前面是海,城市在水的那一邊,這時才能看得清這座海上之城的美。從海上拍攝的過程是很艱苦的,在甲板上一拍就是5天。 記:《大連賦》是大連的一個文化符號,是城市文化的一次大書寫。拍過三年《凝固的記憶》的您,對《大連賦》的拍攝有哪些文化心得? 王:拍《凝固的記憶》時,我們拍的速度沒有拆的速度快,剛剛拍完的鏡頭,建筑已經被拆掉了。那時,我們走過大連每一處老建筑,我們感到痛心。這次,我走過了大連城鄉每一處景點名勝,查閱了大連歷史脈絡中的全部資料,這個片子面世時,依然成為了歷史片。幾次拍攝,給我最強的震動是,我們城市的文脈需要傳承,不僅僅是我們文化從業者的責任,是各行各業的責任。我們需要這樣的文化自覺,有了文化自覺,才能有文化自信。你都不珍惜,怎么傳承? 這是城市的文脈。 文、圖/《大連晚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