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冷暖色對比,接下來是重頭戲,在攝影中,強烈的對比能夠吸引視線,突出重點,帶來非常強烈的視覺效果,顏色的冷暖對比同樣如此。一般來說,日出日落前后一小時是攝影的黃金時間,因為這時光線會營造出大量的冷暖,明暗對比,在后期增加偏離色調之后,這種對比更加強烈。日出時間(至少對我來說)并不適手機攝影(起不來),大部分人能夠接觸到的好光線就集中在了日落時,示例如下: 這張照片是我相當滿意的一張,夕陽灑照在櫻花以及遠處建筑的紅黃色和路面,樹林的冷色的對比,非常美好。 這張照片拍攝時其實已經有點晚,所以不同于一般的冷暖對比,常常是火紅的天空成為冷色,二路面和建筑則由于燈光的照射成為暖色。同樣能夠營造對比的還有逆光(也是夕陽的逆光啦雖然)在拍攝這種明暗對比強烈的照片時,請將相機的HDR功能打開來增加寬容度,這里說的是拍攝多張曝光不同照片的HDR,那種拍一張再用算法提陰影壓高光的“偽HDR”與你自己調整并無二致。 下面這一張是朝陽 第四.一些常用手法 降低飽和,增加灰度:這樣常常可以帶來類似膠片的感覺,vsco cam中調整fade值可以非常方便的得到這樣的效果,類似PS里拉高底部的曲線,可以在視覺上增加照片的寬容度,讓黑的地方看起來沒有那么黑,這也是膠片的一個特征: Snapseed中降低飽和,增加“結構”值:這種手法對增強場景表現力非常有效,尤其是開闊,滄桑,沉重的氛圍。青海的照片基本采用這一手法: 增加一點色偏:增加膠片感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對照片增加色偏,在手機上也能拉曲線但那個太麻煩,在vsco cam上的對shadow/highlight tint稍作調整,稍微為增加一點這種感覺,值基本不過4: 陰影增加綠色; 上面櫻花的照片是常用的陰影加藍,高光加黃 當然上面的照片都是以上幾種方法混合使用,依據情況不同再有調整。 照片后期處理上其實沒有定式,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不斷地嘗試,這些作品都是摸索學習下誕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