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病——韓氏肝病外用方(韓哲仙方)
(組成)寒水石12g,黃升12g(一方加紅升6g),雄黃3g,生川草烏各3g,炙乳沒各6g。 (用法)共為細末,加2枚雞蛋清調敷患處,4小時后取下。另備活蟾皮1張貼于患處。 (功效主治)消癥散積,解毒止痛。形容憔瘦,脅下癥塊,突發劇烈疼痛,舌晦滯或質紅光,脈細弦澀等。常見于肝硬化惡變前期或肝癌突發時。 (方解)寒水石瀉火解毒,紅、黃升透毒消癰,雄黃解毒散腫,生川草烏溫里散積;炙乳沒化癥活血。合方消癥散結,解毒止痛,有一定的麻醉作用。再用活蟾皮外用,散腫解毒之功,則其效更顯。合治肝臟之毒瘀癥積疼痛者。 (按語)肝病外用藥是韓老自擬治療肝硬化惡變前期及肝癌突發劇烈疼痛之有效驗方。參照華陀麻沸散之意,取其麻醉止痛之功,方由寒、熱性質不同之草藥與礦物甚至化學合成的中藥組成必解毒、散癥、消積,符合治療毒瘀癥積之特長,其用法先將藥末加2枚雞蛋清調敷患處,4小時后取下,再用活蟾皮1張貼于患處,以毒攻毒,消腫止痛,加強藥效,對肝硬化惡變前期療效奇佳,可阻斷其惡變進程;對某些初次出現劇痛發現有肝臟腫塊者也有較好的療效,極受病家歡迎。 (方源)《韓哲仙治肝經驗錄》 肝病——新方黃病丸(韓哲仙方) (組成)針砂60g,綠礬120g,茵陳60g,蔻仁3g,陳皮3g,赤茯苓9g,甘草3g,米仁12g,澤瀉9g,面粉1000g。 (功效主治)磨堅散積,滌痰殺蟲,健脾燥濕,補血退黃。主治:面色黧黑,鞏膜微黃,疲憊消瘦,脅有癥塊之慢性肝炎、淤膽型肝炎,早期肝硬化,或萎黃無力鉤蟲病貧血患者。 (方解)綠礬生面裹煨滌痰祛痰,針砂煅熟消積平肝,均有祛瘀生新之功。以面漿水,茵陳、蔻仁、米仁、陳皮、赤茯苓、澤瀉、甘草煎湯代水泛丸,取其和胃健脾,化濕退黃之效,全方可治痰瘀凝結,血氣虛損之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貧血萎黃等癥。 (按語)古方黃病丸僅針砂、綠礬二味,專治脫力黃病——即鉤蟲病失血所致黃腫病。用針砂、綠礬蕩滌瘀濁,消積殺蟲,兼有平肝補血(二藥均含有硫酸亞鐵)之功,為韓氏100余年來自制行銷上海城鄉之良藥,頗具令譽。自韓老懸壺以來,認為該方對脫力黃病雖效,但多見消化道癥狀,而且治療之范圍較窄,遂加入茵陳、蔻仁、米仁、陳皮、赤茯苓、甘草諸味,煎湯代水,水泛為丸,不僅改善了消化道癥狀,還擴大了治療范圍,對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之黃疸不退,肝脾腫大之本虛標實者,其消痰祛痰,健脾化濕,補血退黃之功,均為中的。由之而發展;若黑疸而腑行艱結者,瘀濁極甚,可加入硝石以破堅散結,而急性肝炎后殘黃久不退者,也屬痰瘀阻結肝經,用以青黛、明礬,清肝火,消痰瘀而常獲良效。總之消痰化瘀法是治療肝病黃疸長期不退之要法,能改善癥狀與肝功能。 (方源)《韓哲仙治肝經驗錄》 肝病——益腎解毒湯(韓哲仙方) (組成)黨參9g,黃芪15g,熟地黃15g,巴戟天9g,仙茅9g,淫羊藿9g,黃柏9g,虎杖30g,六月雪30g,狼巴草30g。 (功效主治)益腎壯陽,解毒清熱。神疲乏力,腰酸畏寒,大便溏薄,苔薄白,脈沉細及乙型肝炎病毒抗原長期陽性者。 (方解)黨參、黃芪、熟地黃、白術、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益氣溫腎壯陽,六月雪、狼巴草、虎杖、黃柏泄腎中相火熱毒,腹瀉可加入香連丸理氣解毒,諸藥協用,可益腎臟精氣,泄相火邪毒,而使乙肝病毒抗原轉陰。韓老認為: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中的脾腎陽虛型患者,一般有疲憊無力,大便溏薄,腰膝酸軟,不耐久勞的特點。即使肝功能檢測正常,在肝穿刺中常可見到輕微的肝損害,運用益腎壯陽施治,可促進蛋白合成,加速肝細胞修復,佐以六月雪、狼巴草、虎杖、黃柏清除病毒,香連丸解毒止瀉,可以達到增強體質、從而使乙肝抗原轉陰的目的,符合中醫扶正以祛邪的原則。 (按語)若見到脾腎陽虛證象者,可推導為腎精已耗,疫毒內伏,無力化解之故,用益腎精以解邪毒,可化邪于未發之先;肝硬化晚期,命火衰微,《醫學正傳》謂:“腎元盛則壽延,腎元衰則壽夭”,以益腎補火救之,庶幾可挽回若干危厄之癥,然也僅冀其帶病延年耳。 (方源)《韓哲仙治肝經驗錄》 慢性肝病——養陰柔肝湯(韓哲仙方) (組成)北沙參9g,川石斛9g,麥冬9g,白芍9g,枸杞子9g,女貞子9g,墨旱蓮9g,郁金9g,川楝子9g。 (功效主治)柔肝養陰,軟堅散結。主治:形體消瘦,口唇干燥,神疲煩躁,肝區隱痛,或有癥癖,脘腹撐急,或見齦血,舌紅質干,脈細弦帶數,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癌之陰虛階段者。 (方解)沙參、麥冬、石斛、女貞子、墨旱蓮、枸杞子、白芍養陰濡肝,佐川楝子、郁金等苦辛寒、疏肝理氣合治熱毒灼爍肝陰之脅痛脘脹諸證。癥積加鱉甲、穿山甲、牡蠣等柔肝軟堅,耗及肝血加當歸、生地黃以濡養肝血。 (驗案)聶某,男,35歲。1984年2月21日就診。肝區疼痛,腹脹乏力2年多。超聲波示:肝脾大。甲胎蛋白(-),谷丙轉氨酶40U以下,麝濁8.5U,鋅濁13U,白蛋白/球蛋白:4.25∶2.54,無肝炎及血吸蟲病史。嗜酒,每日白酒150~200g。西醫診斷:酒精性肝硬化(早期)。癥見:精神疲憊,頭暈目眩,內熱口燥,脅痛隱隱,舌質紅,脈細弦數。中醫診斷;酒毒瘀熱,消爍肝營,陰液耗傷,激傷經脈。治則:養陰柔肝,清營和絡。方用:川石斛9g,北沙參9g,麥冬9g,丹參15g,甘菊花9g,枸杞子9g,制女貞子9g,赤白芍各9g,金銀花9g,連翹9g,川楝子9g,白茅根30g。每日1劑,2次煎服。堅持服藥1年半,肝功能檢查正常,脅痛消失,繼服成藥六味地黃丸、鱉甲煎丸等調理。 (按語)熱毒灼爍肝陰,變生癥結、臌脹等證,是慢性肝炎、肝硬化,乃至部分肝癌的重要病機,應用柔肝養陰,軟堅散結等藥,滋養肝體,使肝組織纖維化得以改善,長期應用能使肝質硬化減輕,故為慢性肝病的重要治法之一。 (方源)《韓哲仙治肝經驗錄》 |
|
來自: liuguozheng81 > 《乙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