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文章
發文工具
撰寫
網文摘手
文檔
視頻
思維導圖
隨筆
相冊
原創同步助手
其他工具
圖片轉文字
文件清理
AI助手
留言交流
生日快樂,袁隆平
袁隆平八十歲生日的時候許下這樣一個心愿———“到我90歲的時候,我要實現畝產一千公斤。”
今天是袁隆平八十五歲生日,而他的超級稻早已達到畝產一千公斤。
“大學畢業的時候,同學給我總結了兩條,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加起來就是‘自由散漫’。我還就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2007年5月11日下午5點半,一陣急雨過后的長沙馬坡嶺空氣沁人心脾。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一座簡易的小體育館內,一群長者分為男女兩隊正進行著軟式排球比賽。讓男隊始料不及的是,女隊一上來就遙遙領先――0:8。見此情景,男隊中一位身材不高、皮膚黝黑精瘦、動作卻特別靈活的男士趕緊和隊友改變戰術;果然,比分差距漸漸縮小,5:9,10:15,19:21……
體育館里,人們的叫好聲、歡笑聲響成一片……
那位男士,就是77歲的袁隆平――從小心身活躍。
回溯1939年的中國,山河淪陷。8月的重慶,籠罩在戰爭的陰云里。無論白天黑夜,不時會響起日軍飛機空襲的警報,靠近長江岸的龍門浩小學經常上不成課。隨家人逃避戰亂來到重慶的四年級小學生袁隆平(小名二毛)不愿蹲在防空洞里,常常溜到長江里去游泳。
他在長江里越來越自由舒展、得心應手。游累了,就躺在沙灘上曬太陽,或者和小伙伴們在草叢中捉迷藏、逮螞蚱。到了高中,袁隆平曾奪得過湖北省體育運動會男子自由泳第二名。他笑著告訴記者:“同學們給我總結了兩條,愛好:‘自由’;特長:‘散漫’,加起來就是‘自由散漫’。我還就喜歡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袁隆平的學生謝長江卻對記者說:“半個世紀以后回頭看,恰恰是這個可愛的缺點,成就了袁老師。”
“幸虧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樹上,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呢。”
親近大自然的童年經歷,給了袁隆平自信、樂觀、開朗的性格;那與生俱來的“叛逆”、不服輸的個性,也促成他在后來的研究中不迷信傳統權威、最終確定自己獨特的研究方向。
上世紀五十年代,袁隆平所教的農業專業課大綱規定,只能向學生傳授米丘林、李森科的遺傳學說。
根據那些理論,在湘西安江農校教書的袁隆平進行無性雜交、營養培養、環境影響等試驗,把西紅柿嫁接到馬鈴薯上,果然,地下長出了馬鈴薯,莖上結滿了西紅柿。可是,嫁接出來的種子卻不能把上一代的優良性狀遺傳下來。試驗失敗了,袁隆平陷入了痛苦的思索,他對米丘林、李森科的學說產生了懷疑。
袁隆平專門利用暑假來到中國農科院圖書館研究外文資料。那時候,奧地利生物學家孟德爾和美國生物學家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被認為是“反動的、唯心的”,大加批判。袁隆平卻從外文資料中獲知,孟德爾和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不僅在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在生產實踐中也取得了明顯效益,美國、墨西哥等國家的雜交高粱、雜交玉米、無籽西瓜等,已經廣泛應用于生產,就只剩下水稻的雜交優勢利用技術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袁隆平被孟德爾和摩爾根的遺傳學理論深深吸引了,他決心按照這一學說去進行新的嘗試。如今,回顧這一坎坷經歷,袁隆平感慨地說:“幸虧我猛醒得早,如果老把自己拴死在一棵樹上,也許至今還一事無成呢。”
他突破了傳統權威學說的束縛,從此踏上更加廣闊的探索之路。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邁出這一步,所承擔的風險無疑是巨大的。
“科學家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同樣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恪守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學家。”
“威優49的后勁不足,抗譜(稻瘟)不廣,加上碎米率高,因此不宜作主栽組合大量發展,這是我個人的意見,供大家參考。袁隆平1986年8月16日”。
2007年5月11日,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員鄧小林給記者看了這張寫于21年前的便函。
“威優49”是當年袁隆平育成的雜交早稻新組合,就此在頭版頭條、以大標題刊登報道《雜交水稻的一顆“明星”》。那年8月,湖南省糧油生產局正準備在長沙召開以威優49為主的早稻生產總結會,而課題負責人袁隆平卻擔心自己培育的這一新品種的弱點被別人忽視,專門寫了這封便函,讓參會的鄧小林帶到會上。
“1986年的袁隆平,已是世界公認的‘雜交水稻之父’,他卻毫不掩飾自己最新科研成果的缺陷,這一舉動感動了當時所有參會的人。”
袁隆平不久前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家也是社會的一分子,同樣必須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要恪守科學道德,只有這樣,才配當一個科學家。”
坦誠是袁隆平恪守的準則。
2002年2月26日,袁隆平應邀到武漢市矯口區與中小學生面對面交流。一個中學生說,他看到過一篇報道,說袁爺爺累倒在稻田里還不放棄研究,非常敬仰。袁隆平連忙澄清:“我從來沒有在農田里累倒過,這是那個記者夸大的;一個人累倒了還不休息,這不值得提倡。”
2004年10月的一天下午,袁隆平應邀為依阿華州大學師生作了題為“中國超級雜交稻研究進展”的報告。經久不息的掌聲過后,依阿華州大學校長請學生們提問。
有一位中國留學生問道:“我們想知道,您從小就喜歡農業嗎?”
袁隆平笑吟吟地答道:“小時候,我很貪玩,對感興趣的課程,就認真聽講,而且考試得高分;對不感興趣的課程,只求三分好,能及格就行了。至于學農,緣于一次偶然的機遇。小學一年級的時候,一次郊游,老師帶我們到一個私人園藝場去參觀。我看見樹上的桃子紅紅的,葡萄一串一串的,花很漂亮。那時,我看了正在上演的卓別林主演的電影《摩登時代》,影片中有一個鏡頭,窗子外邊就是葡萄什么的。兩者的印象,疊加起來,我感覺確實是田園美,就想長大后學農了。如果那時老師帶我們到真正的農村去看,又苦又窮又臟,那我肯定不會學農了。”
臺下一陣大笑,為這位世界聞名的中國科學家的坦誠和直率而叫好。
“我之所以能在雜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鋪墊的臺階。”
茫茫蒼穹,漫漫歲月,求索的路上,多想牽上,一只暖心的酥手。穿越凄風苦雨,覓盡南北東西,驀然回首,斯人卻在咫尺中。
這首深情而優雅的小詩,是袁隆平寫給妻子鄧哲的第一封求愛信。鄧哲是安江農校59屆畢業的學生,袁隆平教過她們班的課。不過,他們談戀愛卻是在1963年,那時鄧哲已工作,在離安江不遠的兩路口農技站當技術員。小詩寫出了袁隆平內心的細膩與柔情,讓鄧哲耳熱心跳。
1964年農歷正月初五,黔陽地區舉行職工籃球比賽,鄧哲是黔陽縣女隊的隊員。因天下大雪,縣城沒有室內球場,就選擇安江農校禮堂作為比賽場地。充當“紅娘”的曹老師認為這是“天作之合”,要他倆抓緊把喜事辦了。
正月初十,正巧是星期六,安江農校舉行了一場簡樸而熱鬧的婚禮。新娘就穿著那套火紅的比賽球衣,喜氣洋洋。成家后,簡陋的宿舍煥發了生機。探索的路上找到了知心伴侶,袁隆平向世界難題沖刺的信心更足了。“袁先生”,也成了以后幾十年鄧哲對丈夫的稱呼。
“我之所以能在雜交稻上取得成功,是妻子用理解和柔情鋪墊的臺階。”袁隆平曾說。
為了加快育種進度,每年冬季,袁隆平和他的助手們都像候鳥一樣,飛向溫暖的南方――云南或海南島,在南國的水田里繁殖育種,加速試驗。他們把這種與季節賽跑、追著季節走的育種方式,叫做“南繁”。這樣,照顧家庭和孩子的重擔都落在了鄧哲身上。
可是,在鄧哲心中,記得最清楚的卻是她被袁隆平照顧的一次。
那是1982年除夕,袁隆平十多年在南方育種第一次回家過春節。正月初二那天,妻子鄧哲因突然患急性病毒性腦炎,被送進了懷化地區醫院搶救。禍不單行,緊接著,他80歲高齡的母親也患了重感冒,在家臥床不起,岳母又患腦血栓住進了黔陽縣醫院。這突如其來的病魔的襲擊,忙壞了本來就不善于操持家務的袁隆平。
那時,鄧哲躺在病床上深度昏迷,將近半個月沒有睜開眼睛,靠輸液維持生命。袁隆平白天照料病中的兩位老人,晚上幾乎夜夜陪伴在妻子身邊。看著妻子孱弱蒼白的臉,袁隆平一直喃喃地說:“都是我不好,都是我不好。”
一連半個月,袁隆平為鄧哲抹身子、換衣服,一勺一勺地喂雞湯;為她背唐詩,講故事,輕輕地用英語唱《老黑奴》……也許是蒼天有眼,死神悄悄抽身而退,鄧哲終于睜開了眼睛,神情恍惚地看著丈夫,深情地叫了一聲:“袁先生。”
一個月后,鄧哲出了院,沒留下任何后遺癥。
2007年5月11日下午,在袁隆平家樸素的小園里,說話柔聲細氣的鄧哲向記者講述著“袁先生”疼人的一面,臉上泛起一絲幸福的紅暈。
微風拂過,袁隆平家小園外的那棵香樟樹颯颯作響。樹下,兩個可愛的小女孩在開心地嬉戲。鄧哲告訴記者,那是袁先生最寶貝的兩個孫女,一個四歲,一個才兩歲半。
說起袁先生給孩子取名,鄧哲又給記者講起了故事。袁隆平和鄧哲有三個兒子,分別取小名為五一、五二、五三。袁隆平說:“我家孩子是單一品種,都是雄性,要有個女孩多好!”到了第三代,他的愿望得以實現,有了大孫女又有了二孫女,兩個孫女的名字都是他取的,有意義又富有幽默感:大孫女叫袁有晴,因為出生前一直不停地下雨,生下當天,卻雨過天晴。第二個孫女是2005年2月18日生的,這天正好逢農歷的“雨水節”,便取名“袁有清”。
袁隆平說:“這兩個名字不但叫起來順口,而且合起來有晴有清,晴就是太陽,清就是雨水,有太陽有雨水,萬物自然就會茁壯成長。”
人物百科
袁隆平,1930年9月7日出生于江西德安。長期從事雜交水稻育種理論研究和制種技術實踐。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復系”三系法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設想并進行科學實驗。1970年,與其助手李必湖和馮克珊在海南發現一株花粉敗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為突破“三系”配套的關鍵。 1972年育成中國第一個大面積應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號A”和相應的保持系“二九南一號B”,次年育成了第一個大面積推廣的強優組合“南優二號”,并研究出整套制種技術。1986年提出雜交水稻育種分為“三系法品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兩系法亞種間雜種優勢利用到一系法遠緣雜種優勢利用”的戰略設想。被同行們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來自: 嵐韻 > 《待分類》
0條評論
發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袁隆平10個小故事:普通人也可以流芳千古!強烈推薦給家長和孩子!
這是袁隆平院士的夢想。(筆者:“師生戀”這個詞出現在袁隆平院士的婚姻里,是對當下國內外某些學校禁止師生戀的一種回懟。(筆者:鐘...
浪漫師生戀
浪漫師生戀浪漫師生戀——“神農氏”夫婦袁隆平與鄧哲的一生守護 吧啦。直到三十多歲,鄧哲來他所在的學校讀書,遇到這位人好,講課認...
袁隆平先生手跡: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袁隆平先生手跡: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公元2021年5月22日13時07分,“雜交水稻之父”、“共和國勛章”獲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這個90歲的老人,值得今天刷爆朋友圈……
青澀的袁隆平。整整5年的時間,袁隆平在稻田里苦苦尋覓,找到6株雜交水稻,經過兩年的春播與翻秋,有4株繁殖了下來。倔強的袁隆平搭了個...
我們終究失去了他,身價千億,一生樸素
這個被袁隆平院士團隊提出來的“超優千號”屬于第五期雜交水稻,從試種以來,已經連續多年產量攀升。不僅如此,中國的雜交水稻也幫助到...
袁隆平年輕時一心研究水稻,33歲仍然單身,遇良人后,1個月閃婚
袁隆平年輕時一心研究水稻,33歲仍然單身,遇良人后,1個月閃婚。這次雜交水稻的成功,也讓袁隆平得到了“雜交水稻之父”的美譽,曾有外...
「 與袁隆平有關的100件事 」
62晚年的袁隆平還迷上了“飚英語”。70央視電視節目《對話》采訪袁隆平時,問到獲獎感言的時候,先是謙虛說“我受之有愧”,接下來卻是...
再次送別袁隆平,從此天堂人間隔著一對最愛的人
再次送別袁隆平,從此天堂人間隔著一對最愛的人。33歲那年,袁隆平才遇到25歲的鄧哲。結果袁隆平真的沒買,結婚那天鄧哲嫁衣就是那件紅...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師生戀:33歲的他與26歲的她,相識30天閃婚
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師生戀:33歲的他與26歲的她,相識30天閃婚。在袁隆平33歲的時候他遇到了自己的學生鄧哲,那個時候的鄧哲透過袁隆平其...
微信掃碼,在手機上查看選中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