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養素補充劑的選擇與使用 郝國祥
第一部分 營養素補充劑的概念、種類及要求 一、概念 營養素補充劑是在正常膳食之外所增加的一類以補充膳食不足或特別需要的制品,亦稱膳食補充劑。營養素補充劑的產生主要是由于人們追求健康意識的增強,既希望通過有如食品強化劑那樣防止營養缺乏病的發生,又希望通過攝取非傳統營養素和其他膳食成分,從而防止慢性非傳染病性疾病的發生。 根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發布的《營養素補充劑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國食藥監注[2005]202號)、《營養素補充劑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食藥監食監三便函〔2014〕174號)的相關規定,營養素補充劑是指以補充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物質保健功能而不以提供能量為目的的產品。其作用是補充膳食供給的不足,預防營養缺乏和降低發生某些慢性退行性疾病的風險。 二、要求、種類和用量 營養素補充劑是應用特殊設計的產品作為載體并以單位劑量的形式來承載營養素,每一分劑量或每一份補充劑都是為補充一定數量的營養素設計的,可以迅速地提高目標人群的營養狀況。 根據我國目前的有關法律規定,營養素補充劑納入到保健食品中管理,必須符合下列要求: (一)僅限于補充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種類應當符合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制定的《維生素、礦物質種類和用量》,見表1。 (二)《維生素、礦物質化合物名單》(表2)中的物品可作為營養素補充劑的原料來源;從食物的可食部分提取的維生素和礦物質,不得含有達到作用劑量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質。 (三)輔料應當僅以滿足產品工藝需要或改善產品色、香、味為目的,并且應當符合相應的國家標準。 (四)適宜人群為成人的,其維生素、礦物質的每日推薦攝入量應當符合《維生素、礦物質種類和用量》的規定;適宜人群為孕婦、乳母以及18歲以下人群的,其維生素、礦物質每日推薦攝入量應控制在我國該人群該種營養素推薦攝入量的1/3~2/3水平,推薦攝入量參考《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Chinese Dietary Reference Intakes)(2013版)》(簡稱中國居民DRIs)。 (五)產品每日推薦攝入的總量應當較小,其主要形式為片劑、膠囊、顆粒劑或口服液。顆粒劑每日食用量不得超過20克,口服液每日食用量不得超過30毫升。 表1 維生素、礦物質的種類和用量
注:本表根據《營養素補充劑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國食藥監注[2005]202號)制定。《營養素補充劑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食藥監食監三便函〔2014〕174號)中的營養素補充劑種類和用量按照年齡劃分為0.5~1歲、1~4歲、4~7歲、7~11歲、11~14歲、14~18歲、孕早期、孕中期、孕晚期、乳母、成人等11個組別分別列出(該規定的附件1)。 表2 維生素、礦物質化合物名單
注:本表根據《營養素補充劑申報與審評規定(試行)》(國食藥監注[2005]202號)制定,《營養素補充劑管理規定(征求意見稿)》(食藥監食監三便函〔2014〕174號)中的營養素補充劑化合物名單及質量要求(該規定的附件2)、營養素補充劑化合物名單及質量要求(嬰幼兒類)(該規定的附件3)中的營養素補充劑化合物的名單有所變化。
第二部分 營養素補充劑的使用現狀及作用 一、營養素補充劑的使用現狀 人們使用營養素補充劑通常出于兩種目的:一部分入是進行疾病管理,另一部分人服用營養素補充劑則為了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服用膳食維生素和礦物質補充劑已經成為不少現代人的生活方式之一。對于高危人群,比如兒童和育齡婦女,營養補充劑在減少營養素缺乏方面起到了公認的重要作用。 二、營養素補充劑對健康的雙重作用 (一)營養素補充劑的保健作用 對于現今越來越多生活方式不健康的人來說,營養素補充劑不失為一種有效的調節方法。如人們大量吃快餐,同時又缺乏鍛煉,肥胖問題將日益嚴重。嚴格實施減肥方案的人由于過度控制飲食會導致食物中營養素含量不足,建議服用復合維生素及礦物質補充劑。準備懷孕的女性應當食用強化葉酸的食物,或在食用富含葉酸鹽食物的同時額外攝入葉酸補充劑,以降低胎兒出現某些嚴重的先天性缺陷的危險性。在生長發育快速階段,特別需要增加營養素的攝取,必要時可借助營養素補充劑。某些人存在營養吸收不良等健康問題:如肝臟疾病可能影響食欲,或影響營養素的吸收、利用及排出;手術可能提高對某些營養素的需求量;一些藥物如抗酸劑、抗生素、緩瀉劑和利尿劑等干擾營養素的吸收。這些人應當考慮使用營養素補充劑。 (二)營養素補充劑毒性的不確定性 1.劑量的影響 必需營養素有兩方面的危險性,即攝入不足而引起營養素缺乏癥與攝入過量而產生毒性。一些國家已經或正在研討這個問題,如國際化學品安全項目正在進行有關人體微量元素危險性評估的原則和方法研究。 常規食物化學物安全性評價程序包括通過詳細的動物實驗毒理學資料評價毒性特征,確定“無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水平(no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NOAEL)”或“觀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west observed adverse effect level,LOAEL)”,以及通過適當的“安全系數”或“不確定系數”導出每日容許攝入量(acceptable daily intake,ADI)。但這不能簡單地用于一般的營養素安全性評價。營養素損害效應的發生可由于攝入過少或攝入過多引起,一個完整的危險性分析應該把這兩個方面的損害效應都考慮進去。此外,在一定量范圍內攝入微量元素為保持健康所必需,如果微量元素毒性實驗對NOAEL所用的不確定因子太大,按這個標準攝入可能會導致微量元素缺乏。為與傳統ADI相區別,美國和歐共體都提供了可供選擇的術語,建議使用“可耐受的最高攝入量 (tolerable upper intake level,UL) ”。因此,對營養素來說,需要兩個參考攝入量,一個低值,如每日推薦攝入量(recommended dietary allowance,RDA)或者參考劑量(reference dose,RFD),用于定義營養素缺乏發生率較低的營養素攝入量;還有一個UL,用于定義營養素過量但造成的損害效應發生率較低的營養素攝入量。 營養素毒性的發生率取決于營養缺乏綜合征的特點,即毒性效應的特征和劑量—反應關系曲線的分離程度。在營養素補充劑的危險性評價中,應注意到RDA或其他類似的推薦攝入量與引起損害效應的最小攝入量之間的劑量間距。有些營養素缺乏和造成毒性的劑量之間的范圍可能很寬,如抗壞血酸;但有些也可能比較窄,如鋅,且這個范圍在不同的亞人群中可能不完全相同。 2.人群試驗資料的缺乏 不同營養素間的相互作用對安全性評價提出了另一個難題,如銅和鋅,VitB6、VitB12和葉酸,而需要進一步考慮如何將這些相關評價聯系起來。因為實驗動物對營養素的需求在質和量上都與人不同,人群資料對營養素的安全性評價具有更重要的意義,數據準確、覆蓋范圍廣的人群資料是最有價值的資料,在UL的制定中起著重要作用,它可以避免使用過大的安全系數。然而過量攝人造成損害效應的人群資料很少,即使有這樣的資料也往往是急性或短期暴露資料。臨床上關于高劑量治療或者濫用補充劑引發副作用的人群資料主觀性強,統計效能比較差。對于那些個體和人群營養素需求量與預計的可耐受攝入水平差值很小的情況,急需可行的替代方法來有效地評估其安全性。 3.營養素之間的交互作用 不同營養素間的相互作用不能用RDA或NOAEL簡單表示。如葉酸,美國國家科學院制訂的UL不是依據葉酸的毒性,而是以大劑量攝入葉酸可能掩蓋VitB12的缺乏為依據,因為葉酸能改善VitB12缺乏的血液癥狀,但對于其神經系統癥狀則不能改善。性別、年齡、生理狀況和飲食習慣的不同也將造成營養素需求和毒性的差異。鑒于這種情況.RDA就按照不同年齡段和不同性別劃分。而常規毒性評價除之基于體重外、并不以此劃分。因為毒性和缺乏兩種情況危險性的嚴重程度和可逆性是不同的,尚需要對簡單的危險性概率曲線進行加權,以便給嚴重的不可逆的損害效應和輕微、可逆的損害效應賦予恰當的概率值。此外,還需要考慮不同亞人群以及不同年齡階段人群的危險性/敏感性,與RDA一樣,不同亞人群的UL也可能不同。 營養素與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下所示: 鈣:可能提高磷、維生素A和D的吸收;可能降低鉀、鈉、鎂的吸收;可能促進鎂和維生素C的代謝 鉀:可能提高磷、鈉和維生素D的吸收;可能降低鎂的吸收;可能促進鎂的代謝 鐵:可能提高維生素C的吸收;可能降低磷、鋅、銅和維生素B6的吸收;可能促進鈣、銅和維生素B12、B1、B2的代謝 4. 藥物與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 服用藥物可能會對營養素的吸收率和吸收度有相當大的影響,營養素和藥物的相互作用與各種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和藥物動力學相關,這對臨床應用有指導意義,在臨床上,藥物與營養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可能會影響藥物的療效,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藥物毒性,也可能降低營養素的功效,在進行治療過程中應給予考慮。 營養素可能通過與藥物結合影響藥物的吸收,改變吸收部位的pH,影響胃動力,腸道轉運,粘膜的吸收和內臟的血流。營養物也可能會與藥物競爭首過代謝,腸道菌群也會影響藥物代謝。藥物可能通過影響吸收,排泄,肝臟毒性,降低攝取,抑制酶活性等方式改變機體對維生素的需求。
第三部分 選用營養素補充劑的原則 人體生長發育和維持健康都需要營養素,營養素的生理功能和毒性研究歷史較長,對機體健康作用也較清楚。不同人群,不同生命時期對營養素需要量則不完全一樣。從各種營養素功能的發現歷史來看,總體來說都是在機體出現營養素缺乏癥后給以補充獲得恢復,才能肯定其需要。所以過去制定營養素需要量都是以防治缺乏病為目的。1955年,中國營養學會制定了《我國居民每日膳食中營養素供給量》,以此為標準指導居民從膳食中提供足夠的各種營養素,隨著我國經濟發展和疾病譜的變化,慢性退行性疾病(如心腦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癥等)患病率明顯上升,研究表明,某些營養素與上述各種慢性病有關聯,建議在膳食標準之外,補充某些營養素,可能對防治某些慢性病有益。 但是營養素也是把雙刃劍,如果攝入量過大,也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中毒。根據國際上該領域的研究進展,中國營養學會于2000年制定了《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其目的除了考慮營養素缺乏外,也要預防營養素攝入過多時的害處。它包括4項內容:①平均需要量;②推薦攝入量;③適宜攝入量;④可耐受最高攝入量。最后一項是2000年新增加的,是指每人每天從膳食、飲水以及營養素補充劑、強化劑等各方面某種營養素攝入總和不該超過的量,如果超過則有可能對健康產生不良影響,所以人體對各種營養素的攝入量也不是越多越好,需要適量。現在最新的《中國居民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2013版)》也保持了同樣的理念。 人體每天營養素的獲得主要來自膳食,所以一日三餐要計劃好,根據中國營養學會提出《中國居民膳食指南》,是自己的膳食能夠提供足夠的營養素需要。只有膳食無法滿足機體所需各種營養素時,才考慮選用營養素補充劑。消費者要選用營養素補充劑應遵循下列原則: ①先要計劃好自己的膳食搭配,一日三餐達到平衡膳食、合理營養,如果每日各營養素攝入量已達到推薦標準,就不需要額外補充; ②當機體對某種營養素需要量增加或膳食中營養素攝入達不到推薦量標準(如米、面、菜加工過精以及烹調過程使食物中某些營養素丟失或者老年人因消化吸收等生理功能減退等原因),需要補充某些營養素時,原則上是缺什么補什么,缺多少補多少; ③購買的營養素補充劑,應為國家審批通過的; ④詳細閱讀產品的標簽和說明書,說明書會注明配方、功效成分、補充量以及服用方法、適宜人群等,并有禁示語,應按說明書選擇適宜的產品; ⑤價格不一定越貴越好; ⑥不能用“膳食營養素參考攝入量”中的“可耐受的最高攝入量”做標準來衡量營養素補充劑的劑量; ⑦營養素補充劑不能代替治療藥物。
第四部分 常見的營養素補充劑 一、維生素 維生素也稱維他命,是人體不可缺少的一種營養素,是由波蘭人豐克命名的,稱它們為“維持生命的營養素”,簡稱Vitamin(維他命),也稱維生素。維生素是維持身體健康所必需的一類有機化合物。這類物質在體內既不是構成身體組織的原料,也不是能量的來源,而是一類調節物質,在物質代謝中其重要作用。這類物質由于體內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所以雖然需要量很少,但必須經常由日常膳食供給。維生素只有在其結構完整時才能發揮其功效,由于其容易被熱、光和化學作用破壞,因此在烹調和加工時需要小心處理。 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維生素種類被人們認識和發現,維生素成了一個大家族。現階段發現的有幾十種,人們把它們排列起來以便于記憶,按維生素A、B、C一直排列到L、P、U等。各種維生素的化學結構以及性質雖然不同,但它們卻有著以下共同點: ①維生素均以維生素原的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維生素與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質三大物質不同,在天然食物中僅占極少比例,但又為人體所必需。 ②維生素不是構成機體組織和細胞的組成成分,它也不會產生能量,它的作用主要是參與機體代謝的調節。維生素是人體代謝中必不可少的有機化合物。對機體的新陳代謝、生長、發育、健康有極重要作用。如果長期缺乏某種維生素,就會引起生理機能障礙而發生某種疾病。人體的生化反應與酶的催化作用有密切關系。酶要產生活性,必須有輔酶參加。已知許多維生素是酶的輔酶或者是輔酶的組成分子。因此,維生素是維持和調節機體正常代謝的重要物質。可以認為,最好的維生素是以生物活性物質的形式,存在于人體組織中。 ③大多數的維生素,機體不能合成或合成量不足,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必須經常通過食物中獲得。有些維生素如:維生素B6、維生素K等能由動物腸道內的細菌合成,合成量可滿足動物的需要。動物細胞可將色氨酸轉變成煙酸(一種B族維生素),但生成量不敷需要;維生素C除靈長類及豚鼠以外,其他動物都可以自身合成。植物和多數微生物都能自己合成維生素,不必由體外供給。 ④人體對維生素的需要量很小,日需要量常以毫克或微克計算,但一旦缺乏就會引發相應的維生素缺乏癥,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 維生素可以分為兩大類:即脂溶性和水溶性,前者包括維生素A、維生素D、維生素E、維生素K;后者包括維生素B族、維生素C、生物素、葉酸、煙酰胺、泛酸。維生素在被機體吸收、轉運、儲存和分泌的時候其溶解性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脂溶性維生素被吸收進機體的淋巴系統并被蛋白載體轉運,可以儲存和累積在脂肪組織中。而水溶性維生素通常被直接吸收進血液系統以供使用,多余部分則被排泄掉而不會被儲存。 造成維生素缺乏的原因很多,歸納為分為攝入的減少以及需要的增加。前者包括食物品種過于單一造成維生素攝入不全、或烹調加工不當造成維生素流失或破壞;還有因為患腹瀉或肝膽疾病而影響對某些維生素的吸收;或因長期使用廣譜抗菌藥物而影響腸道菌群的合成,如維生素K;或因為維生素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而影響維生素本身的吸收。后者包括:高分解代謝患者、妊娠期婦女、兒童、駕駛員與從事高溫作業以及特殊化工作業等特殊工種的人群等。 但是維生素并不是補充的越多越好。補充過多會隨人體尿液排出體外,不僅造成浪費而且加重腎臟負擔;另外某些維生素補充過多,如維生素A攝入過多會加重肝臟負擔,維生素C攝入過多會引起溶血、結石、腹瀉。所以若長期大量使用維生素類營養素補充劑,結果不僅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反而會引起不良反應,甚至導致中毒。 (一)維生素A 1.基本知識 維生素A又稱視黃醇,屬脂溶性維生素,它儲存于肝臟中,主要用來提高視力并且增強免疫系統功能。維生素有兩種,一種是維生素A醇,這是最初維生素A的形態,只存在于動物性食物中。另一種是β-胡蘿卜素,在人體內可以轉變為維生素A的前體物質。 維生素A在體內的作用主要包括防止夜盲癥和視力減退,有助于對多種眼疾的治療;能夠維持上皮組織和免疫系統結構及功能的完整性;促進發育,強壯骨骼,維護皮膚、頭發、牙齒、牙床的健康。所以維生素A缺乏,能導致機體暗適應能力下降、夜盲癥及眼干燥癥,黏膜、上皮改變,兒童生長發育受阻,味覺、嗅覺減弱,食欲下降等。 2.維生素A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一些藥物不能與維生素A同時服用: (1)維生素A與氫氧化鋁同服,可使小腸上段膽酸減少,影響維生素A的吸收。 (2)維生素A與香豆素或茚滿二酮衍生物同服,可導致凝血酶原降低。 (3)維生素A與考來烯胺、礦物油、新霉素、硫糖鋁同服,能干擾維生素A的吸收。 (4)維生素A與維生素E合用時,可促進維生素A吸收,增加肝內存儲量,加速利用和降低毒性,但大量服用維生素E可耗盡維生素A在體內的貯存。 (5)與含有大量鎂、鈣的藥物合用,易引起高血鎂、高鈣血癥。 (二)維生素B族 1.基本知識 維生素B族是一大類水溶性維生素,它們有兩個特點:一是不能在體內儲存,在體內滯留的時間只有數小時,過量的都隨尿液排出體外,所以每日都必須要補充;二是他們的作用是相輔相成的,彼此依賴,相互制約,維生素B族是個龐大的家族,這些家族成員必須同時發揮作用,這種現象叫維生素B族共融現象。 維生素B族包括維生素B1(硫胺素)、維生素B2(核黃素)、維生素B3(煙酸)、維生素B5(泛酸)、維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維生素B7(生物素)、維生素B9(葉酸)、維生素B12(總稱鈷胺素)、維生素H(生物素)、膽酸。 2.維生素B族使用中的注意事項 人們在患有一些疾病的同時往往會同時服用維生素來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但是,一些藥物是不能與維生素B同時服用的,見表3. 表3 維生素B族與藥物的相互作用
(三)維生素C 1.基本知識 維生素C又稱抗壞血酸,屬于水溶性維生素。維生素C是一種抗氧化劑,在生物氧化及還原過程和細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維生素C參與氨基酸代謝、神經遞質的合成,具有降低毛細管關的通透性、刺激凝血功能、增加對感染的抵抗作用,并參與解毒功能,還有抗組胺及阻止致癌物質生成的作用。含有維生素C的制劑用于補充營養及治療維生素C缺乏癥、齒齦腫脹、齒齦出血,以及用于各種急、慢性傳染病或者其他疾病以增強抵抗力,病后恢復期、創傷愈合期的輔助治療,也用于過敏性疾病的輔助治療。 2.維生素C使用的注意事項 (1)不良反應:過量服用每日1~4克,可引起惡心、腹瀉、嘔吐、皮疹、胃酸增多、胃液反流,有時尚可見泌尿系結石、尿內鹽酸鹽與尿酸鹽排除增多、大量靜脈注射可導致血栓形成、血管內溶血或凝血等,有時可導致白細胞吞噬能力降低。每日用量超過5克可導致溶血,重者可致命。 (2)維生素C在堿性環境中易破壞,不宜與氨茶堿、碳酸氫鈉、谷氨酸鈉等配伍。 (3)大量長期服用突然停藥,可能出現維生素缺乏癥狀,宜逐漸減停藥。 (4)可破壞食物中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與食物中的銅、鋅離子絡合,阻礙其吸收,從而可能產生維生素B1和維生素B12,或銅、鋅缺乏癥狀。 (5)與其他藥物的相互作用:維生素C能增強阿司匹林、巴比妥類、利尿藥、鐵制劑的作用;可減弱阿托品、奎尼丁、肝素、華法林、苯丙胺的作用;與磺胺類及對氨基水楊酸合用形成結晶尿,造成腎臟損傷;巴比妥類、阿司匹林、四環素、液狀石蠟、磺胺類、口服避孕藥減弱維生素C的作用。 (四)維生素D 1.基本知識 維生素D,又稱抗佝僂病維生素,一類由固醇衍生而來的脂溶性維生素。有四種有效成分,其中維生素D2和維生素D3的生理活性較高。魚肝油中所含的是維生素D3,即膽鈣化醇。維生素D為無色晶體,不易被酸、堿或氧化所破壞,主要功能是調節鈣、磷代謝,促進骨骼、牙齒正常發育。 長期維生素D攝入不足或不曬太陽,易引起體內缺乏維生素D,不能維持鈣平衡,患者骨質軟弱,膝關節發育不全,兩腿形成內曲或外屈畸形。成人則患骨骼脫鈣作用。日光中的紫外線可使皮膚內的維生素D前體(7-脫氫膽固醇)轉化為維生素D,故多曬太陽可預防維生素D缺乏。 維生素D攝入過量會引起中毒,早期癥狀為乏力、疲倦、惡心、頭痛、腹瀉等,較嚴重時引起軟組織鈣化,導致重大病患,還可使總血脂和血膽固醇增高,妨礙心血管功能。 2.維生素D使用的注意事項 人們在患有一些疾病的同時往往會同時服用維生素來提高機體抗病能力,但一些藥物不能與維生素D同時服用: (1)含鎂的制酸藥與維生素D同服,特別是慢性腎衰的病人,可引起高鎂血癥。 (2)巴比妥、苯巴比妥、抗驚厥藥、撲米酮等可降低維生素D效應。 (3)降鈣素與維生素D同用可抵消前者對高鈣血癥的療效。 (4)維生素D與噻嗪類利尿藥合用,在甲狀旁腺功能減退時,可致高血鈣。 (5)波尼松、新霉素、考來烯胺能減少維生素D的吸收。考來烯胺、考來替泊、礦物油、硫糖鋁等,均能減少小腸對維生素D的吸收。 (6)洋地黃與本藥合用時應謹慎,因為維生素D易引起高鈣血癥,容易誘發洋地黃中毒和心律失常。 (7)維生素D與大量的含磷藥物合用時,可誘發高磷血癥。 (五)維生素E 1.基本知識 維生素E是一種脂溶性維生素,其水解產物為生育酚,是最主要的抗氧化劑之一。對熱、酸穩定,對堿不穩定,對氧敏感,但油炸時維生素E活性明顯降低。生育酚能促進性激素分泌,使男子精子活力和數量增加;使女子雌性激素濃度增高,提高生育能力,預防流產,還可用于防治男性不育癥、燒傷、凍傷、毛細血管出血、更年期綜合癥、美容等方面。近來還發現維生素E可抑制眼睛晶狀體內的過氧化脂反應,使末梢血管擴張,改善血液循環,預防近視眼發生和發展。 2.維生素E所使用的注意事項 (1)維生素E應該避光保存。 (2)長期(半年以上)大劑量應用,部分病例可有頭痛、眩暈、惡心、視力模糊,偶見凝血酶原時間延長,低血糖、血栓性靜脈炎。個別病人出現皮膚皸裂、唇炎、口角炎、胃腸功能紊亂、肌無力,停藥后上述反應可逐漸消失。 (3)維生素E與某些藥物同時使用時,需要特別注意:①阿司匹林:維生素E與阿司匹林都能降低血液黏稠度,所以當維生素E與阿司匹林同時服用時,醫生應根據具體情況調整病人的服用劑量;②維生素K:維生素E對維生素K有拮抗作用,并且能夠抑制血小板的凝聚,降低血液凝固性,因此,在做外科手術之前或是在服用抗凝血藥物時,請不要與維E同時服用。③洋地黃:維生素E可增強洋地黃的強心作用,使用此類藥物的病人請慎用維生素E,以免發生洋地黃中毒。④新霉素:影響吸收的藥物如新霉素,會影響人體對維生素E的吸收,因此同時服用可能會降低兩者的藥物作用。⑤雌激素:長期大劑量(每天用量超過400mg)服用維生素E,特別是與雌激素合用,可以誘發血栓性靜脈炎,應給予警惕。⑥丙酮芐羥香豆素:維生素E與丙酮芐羥香豆素(一種凝血劑)同時服用,會增加反常流血的可能。 (4)大量氫氧化鋁可使小腸上段的膽酸沉淀,降低脂溶性維生素E的吸收。 (六)維生素K 1.基本知識 維生素K又稱凝血維生素,有K1、K2、K3、K4等幾種形式,其中K1、K2是天然存在的,是脂溶性維生素,即從綠色植物中提取的維生素K1和腸道細菌(如大腸桿菌)合成的維生素K2。而K3、K4是通過人工合成的,是水溶性的維生素。最重要的是維生素K1和K2。所有維生素K的化學性質都較穩定,能耐酸、耐熱,正常烹調中只有很少損失,但對光敏感,也易被堿和紫外線分解。維生素K在人體內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具有凝血作用,參與將無活性的凝血酶原變為具有活性的凝血酶原。有三種血漿凝血蛋白因子VII、IX和X的合成也依賴于維生素K的存在。 2.維生素K使用的注意事項 (1)維生素K對肝素引起的出血傾向無效,且外傷出血不必使用維生素K。 (2)當肝功能損傷時,使用維生素K療效不明顯,且盲目加量會加重肝損傷。 (3)當維生素K依賴因子缺乏而發生嚴重出血時,應先輸注新鮮血液、血漿或凝血酶原復合物。 (4)應避免凍結,如有油滴析出或分層則不宜使用,但可在避光條件下加熱至70-80℃,振搖使其自然冷卻,如澄明度正常則仍可繼續使用。 (5)口服抗凝劑(如雙香豆素類)會拮抗維生素K的作用。水楊酸類、磺胺類、奎寧、奎尼丁等也可影響維生素K的效應。 二、礦物質類 人體由幾十種元素組成,礦物質是單純的無機元素,通常以最簡單化學形式出現,不像維生素那樣由多種元素構成復雜的有機化合物。根據礦物質的特性,其在被處理時不像維生素那樣容易受到破壞,然而其無機特性也使其有時難以被機體所吸收,而且在烹調時礦物質容易溶于水中而流失。 人體內的微量元素雖然含量很少,但對人體健康卻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們作為酶、激素、維生素、核酸的成分,參與生命的代謝過程。 (一)鈣 1.基本知識 鈣是人體內最豐富的礦物質,參與人體整個生命過程,從骨骼形成、肌肉收縮、心臟跳動、神經以及大腦的思維活動、直至人體的生長發育等。 鈣劑常和維生素D聯合應用,是防治骨質疏松癥的基本藥物。鈣制劑分無機鈣、有機酸鈣、有機鈣和天然生物鈣四大類。 (1)無機鈣類包括氧化鈣、碳酸鈣、磷酸氫鈣、氯化鈣、氫氧化鈣等。無機鈣含鈣量高,溶解度低,對胃腸道刺激大,主要用于急性鈣缺乏癥(手足搐搦)的治療。一般不用于骨質疏松癥的防治。在各種鈣鹽中,碳酸鈣的吸收率最高,約為40%。許多學者推薦使用碳酸鈣作為補鈣劑,其優點是鈣含量高,吸收率高,價格相對低。碳酸鈣必須經胃酸作用分解為鈣離子后才能被吸收。如果胃酸分泌不足,碳酸鈣可影響胃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有時可出現便秘、惡心等胃腸道副作用。 (2)有機酸鈣類包括葡萄糖酸鈣、乳酸鈣、檸檬酸鈣、枸櫞酸鈣等。有機酸鈣鈣含量低,溶解度高。葡萄糖酸鈣、乳酸鈣使用范圍比較廣泛,但其中含有的鈣成分較低(乳酸鈣為13%,葡萄糖酸鈣為9%),因而每次用量較大,口服不方便,多用于靜脈滴注,常用于調節患者體內電解質平衡。 (3)有機鈣類包括L-蘇糖酸鈣、樂力氨基酸螯合鈣、金鈣等。有機鈣具有生物利用度高,吸收好,毒副作用相對較少等特點,越來越多的用于骨質疏松癥的治療和預防。樂力氨基螯合鈣膠囊為復合制劑,除含有鈣外,還含有磷、鎂、鋅、銅、錳等元素及維生素D和維生素C。 (4)天然生物鈣類是將海洋生物(如貝殼,牡蠣等)或動物骨骼進行加工處理而生產出來的鈣產品。臨床常用的有蓋天力(主要成份為牛骨粉),珍珠鈣(主要為珍珠母、牡蠣等),龍牡壯骨沖劑(主要為牡蠣等)。蓋天力片除含有鈣離子以外,還含有人體所需的鋅、鍶及錳等微量元素,對兒童佝僂病、哺乳期婦女及老人預防骨質疏松癥有一定的效果。龍牡壯骨沖劑和阿膠口服液為中藥復方制劑,以補脾補腎,益氣滋陽為主,達到調節人體功能,促進鈣、磷吸收的目的,對兒童及中老年補鈣、健身、壯骨有一定的作用。 2.鈣劑使用的注意事項 使用鈣劑治要注意以下幾點: (1)如果用于治療骨質疏松,必須明確骨質疏松癥的原因,以便對癥治療,對癥補鈣。常見的骨質疏松癥類型有:原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絕經后骨質疏松癥,老年性骨質疏松癥)和繼發性骨質疏松癥(包括甲狀腺疾病、甲狀旁腺疾病、慢性腎病、血液病、藥物、酒精等導致的骨質疏松癥)。對于繼發性骨質疏松癥的治療,首先要診斷和治療原發疾病或去除致病因素,然后才是如何補鈣的問題。如果一味補鈣,不但療效欠佳,還有可能延誤治療。對于原發性的骨質疏松癥,補鈣無疑是重要的和有效的治療手段,但補鈣不能替代正常的、必要的飲食補鈣。 (2)要長期、均衡補鈣,既不可突擊吃藥、突擊補鈣,也不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也就是說,人體不能儲存過量的鈣,每日補鈣使身體獲得的鈣不能彌補過去丟失的鈣,所以補鈣應每日均衡地進行。為了避免浪費,不要1次補入大量的鈣,這樣無助于鈣的吸收,隨每日3餐補入鈣能增加鈣的吸收。 (3)要選擇對胃腸道刺激小的鈣制劑。因為鈣劑需要較長期服用才能有效,所以對藥物要有所選擇。目前使用的活性鈣、碳酸鈣和葡萄糖酸鈣服用方便,而氯化鈣味道苦,對胃腸道有一定的刺激,不宜長期服用。 (4)服用鈣劑時要增加飲水量,以增加尿量,減少泌尿系結石形成的機會。因為尿中鈣離子濃度過高是產生結石的原因之一。對于已經存在泌尿系統結石者,服用鈣劑后應定期作B超等檢查,以了解結石變化的情況。 (5)使用雌激素副作用較明顯,有可能誘發子宮內膜癌的老年女性,適當加大服用鈣劑的劑量,同時減少激素的用量,同樣可以達到治療和預防骨質疏松癥的目的。對65歲以上骨質疏松癥患者,每日補入鈣劑最高可達到1克~1.5克。 (二)鐵 1.基本知識 鐵是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鐵在體內主要以Fe2+、Fe3+形式存在。人體內的鐵其中72%以血紅蛋白、3%以肌紅蛋白,0.2%以其他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其余則為貯備鐵。貯備鐵主要以鐵蛋白的形式存在于肝臟、脾臟和骨髓的網狀內皮層系統中。 鐵具有高度的生物學活性,參與血紅蛋白、肌紅蛋白、細胞色素、細胞色素氧化酶、過氧化物酶及觸酶等的合成,并與乙酰輔酶A、琥珀酸脫氫酶、黃嘌呤氧化酶、細胞色素還原酶的活性相關。 人體有很強的控制鐵吸收、維持平衡的能力,所以鐵過量或中毒的情況并不多見。但是,當人們誤食大量含鐵糖丸的補鐵劑或攝食過量的含鐵食物或遺傳吸收過量等,易導致鐵中毒。鐵中毒分急性鐵中毒和慢性鐵中毒。急性鐵中毒主要癥狀為嘔吐、腹痛、腹瀉、消化道出血、急性腸道壞死。過量鐵經過血液循環到達各器官組織細胞壞死,嚴重時危及全身,發生低血壓、休克、昏迷,乃至死亡。慢性鐵中毒主要是對肝臟造成損害,過量的鐵形成含血黃素沉積于肝臟、干擾肝細胞功能,嚴重時可導致肝細胞壞死、纖維化,最后形成肝硬化。 2.鐵劑使用的注意事項 對于缺鐵性貧血患者,我們通常使用口服鐵劑治療,但服用鐵劑同時,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補鐵劑適合飯后服用。因為食物能延長鐵劑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可使鐵質充分被人體吸收,而且還可減輕對胃腸的刺激。 (2)口服鐵劑不宜合用抗酸藥,如丙谷胺、西米替丁、雷尼替丁等,堿性藥物也不宜,如胃舒平、氨茶堿、氫氧化鋁等,否則會影響鐵質吸收。另外,四環素、氯霉素、阿托品、維生素E、口服的避孕藥等均不宜與鐵劑合用。 (3)服藥期間應多食用一些富含維生素C的水果、蔬菜或服用維生素C片劑,以促進鐵的吸收。高脂肪食物能抑制胃酸分泌,不利于鐵的吸收;茶葉含有鞣質,能與鐵生成難容的鐵鹽,妨礙鐵的吸收;含鈣、磷多的食物如牛奶、花生仁可與鐵生成難溶性物質,影響鐵劑的吸收。上述食物均應避免與鐵劑混合同服。 (4)鐵劑在胃腸道內與硫化氫結合會使大便顏色變成黑色,易被誤以為上消化道出血而引起的黑便。患者應事先知道,避免不必要的驚慌。 (5)服鐵劑易導致便秘,因鐵劑致腸蠕動減弱,故要求多吃富含纖維素的食物,如青菜等,以保持大便通暢。 (三)鋅 1.基本知識 鋅作為人體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在人體內的含量以及每天所需攝入量都很少,但在人體的生長發育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鋅是構成人體多種酶、輔酶的必需元素,并通過參與這些酶的組成和激活,對人體的新陳代謝等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鋅與兒童、青少年的生長發育關系密切;鋅還在保持正常味覺和食欲中其重要的作用;鋅還可以加速創傷組織的愈合,影響消化功能、免疫功能和性功能。 2.鋅劑使用的注意事項 (1)飯前服用鋅劑可以促進食欲,增加飯量,最大化提高補鋅的效果; (2)鋅劑和鐵劑要相隔1個小時以上再服用,以免鋅元素和鐵元素在腸道中爭搶運載蛋白,影響各自的吸收。建議其他營養素和鋅劑也分開補充; (3)人體每天對鋅的需求量是有限的,補鋅不能盲目,小孩補鋅過量容易造成性早熟。體內鋅過量還會抑制機體對鐵、銅、鈣等元素的吸收,造成營養失衡,嚴重損害身體健康。服用鋅劑時應嚴格遵照劑量,不可操之過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