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曾言:“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边@是說環境對人的成長有多么重要??梢钥隙ǖ卣f,家庭生活是一種徹頭徹尾的浸泡,孩子是酸還是甜,都在這種印刻式的浸潤中形成。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沒有養成“三好”(身體好、性格好、習慣好),那么這個孩子就很可能成為所謂的“差生”。如果孩子在家庭里養成了壞身體、壞性格和壞習慣,那么,無論學校的老師和校長多么能干,他們也很難改變孩子。倘若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絕不可能成長為一顆茂盛的大樹。
今天,孩子的教育問題已成為每一個家庭的核心問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爸爸媽媽都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傾注在孩子身上,除希望孩子健康成長外,許多父母希望孩子卓越發展,實現自己沒有實現的夢想,甚至期盼孩子能夠成就整個家族的希望。可以說,對每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絕對是百分之百的希望。 作為校長,每次召開家長會我都有很深的感觸。一千多人的報告廳總是座無虛席,很多時候過道也站滿了人。爸爸媽媽來了,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來了。會議中,不僅所有的家長都在聚精會神地傾聽,認真記著筆記,甚至還有很多家長用錄音筆錄音,用DV攝像,唯恐遺漏了我說的任何一個字。會議結束,家長們又總是里三層外三層地將我團團圍住,咨詢各種教育問題,還有很多家長索要講座PPT。有一次講座,一位家長記錄了我的八點家教忠告,講座結束后,放在網上與大家分享,幾天內,相關微信便傳遍了國內外。這情這景,家長目光中同時透出的虔誠與焦慮,使我深深感到,在中國,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有著無限的責任。 在20多年的校長工作實踐中,我收到了數千封家長來信,這些信承載了家長們對我的無限信任。每一封信我都認真閱讀,既讀到了家長們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也讀到了很多家長的教育智慧。對前者,我很能夠理解;對后者,我也覺得很欣慰。但除了這些,還有很大一部分內容則讓我無法輕松。 一類家長說:“我深愛著自己的孩子,生活中我也非常關心孩子的成長,為了孩子的健康與進步,無論精力還是物力,我都盡了最大的努力,但孩子的成績總令我失望。這孩子為什么總是不上進呢?”“老師常常反映我的孩子缺少夢想,缺乏追求,缺失素養,學習習慣也不太好。在家庭日常生活中,孩子常常不懂事,對父母也不太尊重,甚至還會做出極端叛逆的事。我們真的很痛心?!薄@是家長們在傾訴教育煩惱。還有一類家長會說:“選擇一所好學校,就是選擇了孩子燦爛的前程。沈校長,我就把孩子交給學校了。我相信,天一中學一定會讓我的孩子走向卓越?!边@話語顯示了家長對名校的充分信任,另一方面也透著家長對某些教育觀點的盲從。這樣一些信件反映了較普遍的教育方向性問題。這兩類家長,他們尚未認識到家庭教育的本質,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他們才有可能實施正確的教育行為。 與家長的無所適從、緊張擔憂相對應的,是孩子們諸多的不領情。孩子們不滿意家長只關心自己的學習,而對自己的其他需求統統充耳不聞;不滿意家長總是要求自己去做什么,而從不留意自己心中真正想做什么……這樣的家庭中,家長與孩子之間很少有平等、坦誠的交流,于是,這些不滿意在孩子心中漸漸轉變成了怨意甚至恨意。 近些年引起巨大社會轟動的藥家鑫案、馬加爵案、李剛案、李某某案、十歲女童摔打鄰家男童案……讓我們不斷驚呼:“現在的孩子怎么了?這些本該如天使般純真的孩子怎么會有惡魔的行為呢?” 為什么在家長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重視的今天,家庭教育問題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激化了呢?我常常在想這個問題。 2012年4月,我收到無錫廣播電臺教育談話節目資深主持人北燕給我的一封來信,她在信中憂心忡忡地寫道: 沈校長: 您好! 如果您打開了這封信,我懇請您花一點時間將它看完——只為那些因為家長教育無方而備受傷害和折磨的孩子,為那些愛子如命卻教導無方的家長,為苦于家校配合不暢而無法實現“1+1﹥2”的老師們…… “孩子成長的質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于家庭教育的環境和質量”,“中國的教育改革目前最需優化的是家長的教育”……相信您一定也認同這樣的說法。我做過15年中學教師,也做了15年廣播電臺教育談話類節目。我是一個有28年“母齡”的女人,深知做家長尤其是在中國做家長的困惑和艱難。在15年的談話節目中,我接觸到成百上千的學生和家長,更讓我知道,在中國,“家長”這個職業讓多少孩子的生活質量大打折扣,學校教育又是那么的需要家長的有效配合,而確有一些家長的“配合”甚至產生負效應……一句話,家庭教育指導勢在必行…… 是的,撥開家庭教育的誤區,傳播正確的家庭教育理念,普及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勢在必行! 在正式討論科學的家庭教育之前,我想請每一位家長先思考這樣一個問題:自把孩子送進學校之日起,我仍重視對孩子的家庭教育嗎? 我接觸的很多家長用他們的行動給出了這樣的答案:教育就是學校生活和知識學習,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學校,由老師去管教。有了這樣的想法,就可以理解為什么這些家長削尖腦袋把孩子送進名校,還想方設法把孩子安排進名班主任的班里,而做到這些之后,他便認為萬事大吉,一身輕松,對孩子的教育可以不再掛心了。 這樣的想法當然是錯的,因為無論在何時,家庭教育都絕對不可缺失,父母的影響對孩子的成長是至關重要的。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家庭教育、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這三方面的影響。家庭既實施生理成長的關懷,更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熏陶,性格與習慣的培養。基于此,它是一切教育的基礎。學校貫徹“德育為首”“以德樹人”的教育,知識與技能的教育也是它的重要內容。社會教育是多方面的,也是終身的。社會教育的施教者為整個社會,善惡美丑都是它施教的內容,社會既給人健康向上的營養,也給人反面的浸染,若要自潔不污,關鍵是要有足夠的分辨力與自持力??梢钥隙ǖ卣f,如果在家庭生活中沒有培植良好的根系,孩子絕不可能成長為一棵茂盛的大樹。 也有家長會很自信地說,自己向來很重視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投入了大量的金錢與時間。但是我可以肯定地說,教育的成功不一定與投入的金錢與時間成正比。現在,請家長們對照以下的行為,想想自己的教育行為是否適當。 ★不知道家庭生活具有“印刻效應”,平日生活中沒有用好的品質與好的言行給孩子做榜樣,忽視了對孩子性格的塑造與習慣的過程性培養。 ★千方百計將孩子擠進重點學校,到處尋訪名師給孩子輔導,但沒有認識到夢想、興趣、內驅力、持久力等才是支持孩子前進的核心素養。 ★沒有認識到廣泛的書籍閱讀、豐富的大自然游歷、品質性數字媒體閱讀、人際交往的社會性閱讀、走進社區的體驗性閱讀等豐富經歷,對孩子素質培養的重要性。 ★對孩子的教育簡單粗暴,孩子成績退步便勃然大怒,名次靠前就得意忘形。從不關心過程,只要結果。很少與孩子進行深入對話與心靈溝通。 ★無微不至地照顧孩子的生活,一切包辦代替。孩子缺失了獨立,缺失了自律,遇到困難總是讓父母去解決。 ★非常注意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但忽視了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沒有給予孩子足夠的時間陪伴與精神陪伴。 ★總羨慕別人的孩子是神童,沒能準確把握與深入認識自己孩子的興趣和強勢智慧,也沒有及時給予孩子個性發展的指導與幫助。 ★迷信“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失去了教育的耐心與理性,用短視的行為影響孩子的長遠發展。 ★不顧孩子的興趣,盲目地送孩子上各種培訓班,孩子忙碌于各種技能訓練、特長班學習。父母認為這就是素質教育。 ★受社會功利化影響,父母自身心態浮躁,相信鉆營,不相信努力;追求名利,鄙視平凡;仰慕浮華,不愿腳踏實地……
如果上述行為中有些正是你們家庭教育的實際,那么,請一定要認真反思,深刻警醒。我給予你這樣的提醒:希望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應該給予孩子怎樣的家庭教育。 我常這樣想,將一個蘋果切開,可以很容易地數清里面有幾粒種子。然而,當一粒粒種子發芽時,誰能說得出哪粒種子能長成多高的大樹,哪粒種子長成的大樹又能結多少蘋果?但是我相信,要讓孩子有卓越的成就,父母正確的引導與農夫般的辛勤培育,一定是不可缺少的。 我曾在工作日記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行走在校園美麗的小道上,猶如回到自己的童年,只要你愿意傾聽,就一定會聽到風吹樹葉如詩一般的聲音,細雨蒙蒙奏出山間泉水叮咚的音樂。親愛的老師,只要你愿意看,就一定會看到許多許多生命正在成長的燦爛?!?/span> 作為家長,應該以熱騰騰的情感呵護孩子成長,以無限的期盼引領孩子成長,以充滿智慧的教育行為幫助孩子成長,以農夫守望麥田的耐心等待孩子成功。 請大家認真閱讀我校天一中學一位學生的周記: 我理想中的父母,不僅對我有生活上的幫助,我更希望在我學習的過程中,他們能多了解我的學習情況。我不快樂時,不僅僅需要父母的安慰,更需要他們的支持,希望他們永遠是我的精神支柱。 父母賦予了我們生命,我們應該尊重他們,但同時我又希望父母能夠在某些方面更仁慈一點。例如,我在某一次重大考試中沒能發揮出自己的正常水平,我希望從父母的口中得到的不是無情的責罵,而是鼓勵。這樣才能激發我對學習的興趣,也給我無窮無盡的動力,因為我知道無論自己是成功還是失敗,身后總有兩個人永遠支持著自己,永遠愛著自己。如果父母見到我開口就罵,只能加重我的自卑感,讓我覺得眼前唯一的一點星光都消失了,自己面前的路是黑暗的,根本不知該往哪里走,該怎樣走。我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問題,思考問題。 父母應是我們最信賴的朋友,成長中有煩惱的時候,回到家里,能夠把胸中的不快向他們傾訴。父母不會打斷我的話語,也不會皺著眉頭不聽我說話,而是微笑著聽我暢談,直到我講完,然后輕輕地說:“孩子,我們支持你。”父母不是一味地反對我做這做那,為我的將來鋪好平坦順暢的道路,而是由我掌握自己的命運,計劃自己的將來,讓我體驗人生的坎坷,學會跌倒了再爬起來的道理。 我理想中的父母能夠與我經常交流,不以他們的思想來禁錮我,讓我有充分的發展空間…… 我理想中的父母應該關心我的生活、學習、心理,不應該只關注我的成績與名次。他們更應看到的是我的需求、我的興趣、我的進步、我的成長。 …………
正如父母不能選擇孩子一樣,孩子也不能選擇父母。但從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傾訴中,你是不是可以領悟到許多?其中的很多是你應該做到而沒有做到的啊! 我也清楚地看到家庭教育中存在著許多誤區。很多家長認為,教育就是學校生活和知識學習,教育就是把孩子送進學校,教育就是老師的事情。不少家長甚至認為,幫助孩子成長只是找一所名校,找一位好班主任,重視孩子的發展就是極度關注孩子的成績,素質教育就是要讓孩子學彈鋼琴、學繪畫…… 在與許多家長進行深入交流的過程中,我開始思考這樣一些問題:孩子成長中出現的若干問題全部是孩子自身的原因造成的嗎?孩子的進步與發展可以僅僅靠學校和教師的影響嗎?孩子的成績和班級名次就是孩子生命成長的全部嗎? 我常常想,為什么在同一所學校里學習,有的家長感受著孩子成長的快樂和幸福,有的家長卻有那么多的困惑與煩惱? 我也常常想,優秀孩子成長中表現出的種種良好素質、良好習慣,真的都是學校、班主任、任課老師的功勞嗎? 經過30年的教育實踐,我可以下結論:每一個優秀的孩子取得的所有進步,其基礎都是父母的循循善誘和家庭優秀文化的深刻熏陶。我堅信,真正把孩子送至人生高速公路入口處的“教師”,一定是孩子的爸爸、媽媽。當然,我也知道,一些“問題孩子”的身上確實存在家庭文化的某些負面影響,所謂“龍生龍,鳳生鳳”的古訓,并不僅指遺傳的力量強大,更多的是指家庭文化的作用明顯。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優秀的孩子都受到優秀的家庭教育,而偏執、怪異的孩子所受到的家庭教育中,常有一些行為不當。 很多父母以“素質教育”的名義對孩子提出了各種各樣的要求,于是,在父母的引導甚至逼迫之下,孩子們走上了另一條應試之路,在自身并無興趣卻為考分、考級而奮斗的應試路上越走越遠…… 許多家長尚未深刻認識到孩子首先是一個生命,生命應該被尊重;其次,孩子又是獨立的人,個性應予以肯定與發展;最后,孩子還是一個成長中的人,孩子就是孩子,應該有各種各樣的調皮,應該有自由成長的空間。在面對孩子成長的心態上,在幫助孩子成長的方式上,在教育孩子的智慧上,很多家長可能陷入了一些誤區。如果不從這些誤區中走出來,將永遠被“剪不斷,理還亂”的困惑所纏繞。 如果要我回答家庭教育的起點是什么,我會這樣說:家庭教育的起點就是懂孩子,父母要用心去讀懂孩子,用愛去呵護孩子,用智慧去引導孩子。
兒童的偉大之處就在于發展具有可能性,每一個兒童都有無數種發展的可能。孩子成長的方向、孩子的素質、孩子將來可能達到的高度,都由家庭熏陶所決定,孩子性格與習慣的養成正受到你不經意的生活話語的影響。 人的培養十分復雜,教育孩子絕對是一項高級工程。種子萌芽必須有溫潤的土壤,幼苗茁壯成長必須有適宜的氣候。家庭就是孩子健康成長的土壤,家庭文化就是氣候。你必須確認,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 ——永遠站在孩子的前面,因為你是他的燈塔,是他的精神領袖! ——永遠站在孩子的一面,除了成績,你更要關注孩子性格、習慣的形成! ——永遠和孩子站在一起,做孩子的朋友,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激勵,需要情感與精神的滋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