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利面前,大多數人無法保持本心,會用盡一切方法得到自己想要的。但是鷸蚌相爭,最后得利的往往是那些不爭的漁翁。這也就應了老子曾經說過的:“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意思是,正是一個人不與他人爭斗,所以普天之下無人能與他相爭。 這是一個智者做人做事的哲學。但十分可惜,兩千多年來,懂得這種做人哲學的人少之又少。名利當前,人們經常忘記本心,爭得你死我活的人,大都傷痕遍體、一無所有,有的甚至身敗名裂、一命嗚呼。 反之,那些與世無爭、心態平和之人往往更容易到達人生頂峰。三國時期,曹操欲選擇自己的接班人。太子是長子曹玉,但另一個兒子曹植才華橫溢,更 受曹操器重。所以曹操想更換大子。曹丕知道此事之后十分著急,忙向他的親信大臣賈詡討教。賈詡說:“希望你有良好的品德修行,做事要像個寒士一樣,就兢業業,盡到做兒子的禮數,這樣就可以了。” 曹丕經賈詡點化,很快認識到爭是不爭,不爭是爭的道理。一次曹操親征,曹植又為了討父親歡心而朗誦歌頌父親功德的文幸,并顯示自己的才能。而太子曹丕掩面而泣,跪拜不起,一語不言。曹操便問為何如此,曹丕便咬咽著說:“父王年事已高,卻要親自出征,兒子感動但是很擔憂父親身體,因此不知說些什么。” 此言一出,滿朝肅然,所有人都感動于太子的孝心和仁義。反之,大家倒覺得曹植只知道凸顯個人才華,不如太子本分仁^與孝道背道而馳,難以勝任一國之主。畢競文幸寫得好不能代表品德高尚,不代表可以治理好國家,結果太子依然是曹丕。 曹操去世,曹丕便順利當上了魏國國君。爭是不爭,不爭是爭。與其爭不贏,不如不爭,曹丕只做太子該做的事情,最后,這場爭奪太子之位的戰爭,以“不爭者勝”而告終。 點擊推廣底圖,免費瀏覽生活資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