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與社會》課程是以兒童生活為基礎,培養品德良好,促進兒童良好品德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課程。課程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最后要指導生活。田老師的這節《爸爸媽媽辛苦了》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主導思想,體現了品德與社會課程的理念。這是一節實實在在有意義的課,通過教學孩子們近一倍體會和理解父母工作的辛苦,從而產生對父母深深的關心、體貼與熱愛,濃濃的親情油然而生。同時也豐富了孩子們的內心體驗,促進了孩子們內心世界的發展和主體意識的形成。整節課,層次清晰,設計巧妙,實效性強,教師語言親切,讓我深受啟發??v觀本節課,我認為主要體現了以下幾點: 一、游戲引趣 營造氛圍 和諧的課堂氣氛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田老師以猜一猜的小游戲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以一顆真誠的心去引導學生。愛玩是孩子們的天性,田老師讓孩子們把家長的工作做成動作,其他孩子猜是什么工作,即增強了趣味性、又鍛煉了學生的表演、觀察、分析、理解能力。在活動中,孩子們進一步了解了家長們的工作,同事體驗著快樂,然后讓學生交流自己對父母工作中一項最深的一件事情,又以和諧的課堂氛圍優化了學習方式,學生能夠做到想說、敢說、愿意說,的課堂,從游戲到交流,再到感悟,無一不體驗著和諧的課堂氣氛,從而提高了品德的教育的實效性。 二、了解生活,尋找鏈接 品德與社會的課堂應該是常態化的課堂,引導學生進入真實的生活世界,對自己的生活進行有意義的觀察體驗。 1. 選擇熟悉的生活場景。如:田老師再讓學生了解醫生、教師的職業中,放錄像讓感。 受生活中父母工作的辛苦,讓學生體會到各種職業的重要性 2.激活已有的生活實踐。品德與社會的形式源于他們對生活的感受、認知和體驗,在了 解各種職業時,老師讓學生進行交流,特別是在教師這一職業中捕捉到了生活實踐,他們天天都可以感受到老師的辛苦。學生手機的材料豐富了課程內容,體現了生活課程的基礎這一特點。 三、關注需要,確定溝通 田老師與學生的生活進行了溝通。她立足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努力開發科成績鞥資源。只要細心觀察,資源無處不在。如:一位學生再說我的爸爸是一位交警時,教師播放了這位學生的爸爸工作的場景。真實的人地再現了爸爸工作的情況。孩子們看到了交警的辛苦。這樣利用資源,然后引入這個職業的重要,一個安定的社會需要這個職業沒這個職業也是平凡而偉大的。然后與學生進行溝通,爸爸媽媽工作這樣辛苦,你愿意為他們做點什么?學生能表達出真情實感, 四、創設情境,把握重點 教學中田老師利用游戲創設情境,用語言創設情境,如:你想對父母說點什么?你郵箱為父母做點什么呢?找汪洋在學生情感得到升華,感受頗深的情況下,學生真實的感受到了父母的辛苦,發自內心的想感謝父母,為他們捉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五、值得商榷的幾點 1.課的開始,讓學生交流父母從事的職業,學生了解的不夠深入,有些草率。 2.在交流老師這一職業時如果能就教師自己的工作做深入的說明和介紹效果會更好。 3.在學生用動作介紹父母做什么工作一環節,做得不夠典型,學生看不太明白,可是一猜即中,顯然實現做的準備,真樣不好。 4.課堂中個別學生注意里不集中,說明沒有激發足夠的興趣,沒有充分調動每個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5.教師的語言過多,如果能再簡練一些生動一些,把大多數時間給學生,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表達機會效果會更好。 總之,以上是自己積點不成熟的看法,優點之多言之不盡,建議不當請多指教。 |
|
來自: 88wenzhong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