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寒證治 草根中醫 張吉成 肝寒:1、指陽氣不足所致肝氣凝澀,失其剛強之性,屬內寒證。證見驚慌善恐,憂郁膽怯,倦怠乏力,四肢不溫,脈沉細而遲等。 2、指寒邪凝滯于肝經(寒滯肝脈):肝的經脈絡于外陰部,經過小腹,分布兩脅。如寒邪凝滯于肝的經脈,可使該經脈攣急,出現下腹脹痛,牽引睪丸墜痛,并見肢冷畏寒,舌苔白滑,脈沉弦或遲等。多見于睪丸、附睪疾病及女子痛經、月經不調等。 一、陽虛肝寒 1、吳茱萸湯 方源:《傷寒論》 組成: 吳茱萸、人參、生姜、大棗。 功效: 溫肝理氣降逆。 主治:肝寒氣滯 ,癥見吞酸嘈雜,或頭頂痛、干嘔、吐涎沫,舌淡苔白滑,脈沉遲者。 2、吳茱萸四逆湯 組成:附子、干姜、吳茱萸、甘草。 功效:補火生土,溫肝降逆。 主治:厥陰寒化證,水寒土濕木郁證,癥見 手足逆冷,脘腹冷痛,胸悶太息,小腹墜脹,睪丸墜痛,或女子痛經、月經不調。 3、茵陳四逆湯 方源:《衛生寶鑒·補遺>。 組成:干姜45克 甘草(炙)60克 附子(炮)1枚(去皮,破8片) 茵陳180克。 功效:溫陽化氣,利濕退黃。 主治:黃疸陰證。皮膚涼又煩熱,欲臥水中,喘嘔,脈沉細遲無力而發黃者。 二、寒滯肝脈 1、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偏于養血) 方源:《傷寒論》 組成:當歸、桂枝、 芍藥、 細辛、 通草、 大棗、 甘草、吳茱萸、生姜。 功效:溫肝理氣,散寒活血。 主治:寒凝肝脈證,月經不調(閉經、月經量少、痛經等)而見月經色黑挾塊、經行腹痛、喜溫喜按、情志不暢、肢冷不溫等癥。 2、少腹逐瘀湯(偏于化瘀) 方源:《醫林改錯》 組成:小茴香(炒)、干姜(炒)、 延胡索、沒藥(研)、 當歸、川芎、官桂、赤芍、蒲黃、五靈脂(炒)。 方歌:少腹茴香與炒姜,元胡靈脂沒芎當,蒲黃官桂赤芍藥,調經種子第一方。 功效:溫肝理氣,活血祛瘀。 主治:少腹瘀血積塊疼痛或不痛,或痛而無積塊,或少腹脹滿;或經期腰酸少腹脹,或月經一月見三五次,連接不斷,斷而又來,其色或紫或黑,,或有瘀塊,或崩漏兼少腹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