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文/銀蓮) 中國大陸研究錢鐘書美學思想第一人。被海外學者冰凌先生譽為“天下寫賦第一人”他與魏明倫、蒼山牧云被《中華辭賦》雜志合稱為“辭賦三大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四川省評論家協會主席何開... (文/銀蓮)
中國大陸研究錢鐘書美學思想第一人。 被海外學者冰 他與魏明倫、蒼山牧云被《中華辭賦》雜志合稱為“辭賦三大家” 他就是著名作家、文藝評論家、四川省評論家協會主席何開四先生 文化名人辭典 1945年生于四川瀘州,筆名夏文、曉西。1968年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畢業,1982 年廈門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歷任《當代文壇》主編、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魯迅文學獎、茅盾文學獎、全國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評委。 主要著述:長篇報告文學集《血染的風采》《藏醫大師措如才郎》,詮釋學以致用的《制勝十三韜》等各類著作十余種,累計300多萬字。 代表作品:《碧海掣鯨錄》《巴蜀文化賦》《成都賦》《大地賦》《中國農業賦》《白玉賦》《川菜賦》《中華錢幣賦》等100多篇碑賦。其中《大地賦》《中國農業賦》分別在中國農業展覽館和中華世紀壇刊刻展出,《中華錢幣賦》為中國歷史博物館收藏。 主要文學成就:策劃并撰稿的舞臺歌舞劇《大唐華章》獲國家級“文華”獎,策劃編劇的電視連續劇獲“五個一工程”獎、中國電視“金鷹”獎、廣電部“星光”獎,撰寫的文學評論作品獲四川省人民政府社科獎。 何開四的文學時空 出成都中心城區西行八公里,被千年歷史浸潤的青羊區文家場便到了。這是一個站在十字路口的城鎮,古老與現代在這里交匯。站在光影的交叉路口,一邊是阡陌縱橫,十里稻花香的農耕田園生活,微風拂面,吹動一池漢風唐韻千年文明的春水;一邊是公路縱橫交錯,住宅小區鱗次櫛比的現代化生活……從成都吹來的時尚之風在這個十字路口停留。無論時尚之風向左還是向右,文家場就那樣淡定的踩著唐風漢韻的民族節拍,在歷史的拐角處悄然轉身。漢磚白瓦、雕花窗框,蜀漢傳說,說唱陶俑,更有以傳播國學思想為主旨的漢代官學堂——文翁書院臨風而立。江安河從時光的深處蜿蜒而來,被漢磚、漆畫、書案、線裝古書氤氳的文家老街以“中國蜀文化第一街”的姿態聚焦南來北往游人的目光。 站在文家場的十字街口,何開四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十八年前在青羊區文家場居住的那些日子過電影似的一頁頁回放......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厭倦了城市中心車水馬龍的熱鬧喧囂,何開四舉家搬進文家場這個民風古樸,耕讀傳家的小鎮。讓何開四在成都周邊眾多山水小鎮中選擇文家場的緣起,是在文殊坊喝茶的一個午后,偶然想起漢書中那一段文翁辦學的記載。 公元前141年,漢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主政巴蜀時期,成都一帶還是蠻荒之地,蜀人未及教化多有“蠻夷之風”。文翁履任蜀郡太守之初,一方面興修水利,將都江堰灌溉系統大規模擴建。一方面推行啟蒙開智,文化興蜀的治蜀方略,率先在成都興辦了公立學堂,由政府出資選派張叔等10余名年輕的官員,到京師學習儒家經典和法律政令,學成后回蜀任教并委以重任。當時學堂的校舍都是用石頭修造的,取名石室學堂。文翁石室學堂擇優招收各縣少年入學,讓貧困人家的孩子與貴族子弟享有同等讀書機會,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免除雜役、兵役負擔,并根據學習情況讓這些“學官弟子”學成后有機會進入政府部門填補空缺職位。文翁興學讓四川學風大盛,漸漸與齊魯之學齊名,為后來四川文化繁榮,人才輩出埋下了伏筆。 文翁石室學堂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所由地方政府創建的官辦學校,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學校。文翁先進的辦學理念一直傳承到今天,成都名校石室中學便由此延續而來,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文家場這個因文翁之后裔文谷在此居住而得名的小鎮,在何開四記憶里那時候簡直就是一方世外桃源。臨水而居的那條老街,與大自然渾然一體,滿眼青蔥,早起看門前花開花落,夜夜聽蛙聲一片。十七年前新修的外環路還是門前冷落車馬稀。逢一、三、五趕場天,文家場瘦小的街道更是被剛從田間地頭采摘下來,還滴著露水的蔬菜水果裝點得五彩繽紛。 老街盡頭的132廠,在普通人眼里是個神神秘秘的地方。文家場人寧靜生活的那汪河水,不時被騰空起飛的蛟龍戰斗機攪得濺起幾朵水花。每當有飛機從頭頂上飛過,在田地間彎腰耕種勞作的人,在小路上漫步行走的人都會不約而同的抬起頭,打望那直沖云天的飛機,興奮中伴隨一陣心靈的震撼。直到那保衛和平的“鐵鴿子”越飛越高,飛出天空那道彩虹般的弧線,飛出人群的視線之外....... 北大學子 心有教育情結 何開四先生的教育情結,還得從他的家世說起。1945年,何開四出生在川南瀘州一個教育世家。何開四的父親何白李參加過1926年6月劉伯承領導的瀘順起義,這次起義比南昌起義還早一年多。解放后,何白李先后擔任縣立中學校長,瀘州師范學校校長。何開四的祖父也是一位畢生躬耕于三尺教壇的老師。受家庭影響,何開四從小就愛讀書,文學、歷史、天文、地理統統涉獵。“博聞強記”是何開四讀書的特點。他自小就顯露出超強的記憶力,一篇古文看二、三遍就能背誦?!氨M信書,不如無書”,他明白博覽群書更要學以致用。懂得改變思維方式是學以致用取得好成績的關鍵,讀書不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掌握了有效的學習方法,何開四的學習成績一直很拔尖。1963年,作為百年名校瀘州一中應屆高中畢業生,何開四以一篇高分作文《唱國際歌所想到的》,成為川南地區文科狀元,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激烈博弈中,被北京大學圖書館學系首批錄取。 走進中國最高學府北京大學的校園,最吸引何開四的是圖書館里井然有序包羅萬千的書刊,在北大學習期間,何開四沉迷于三件事:泡圖書館,鍛煉身體,看電影。這不僅在無意中踐行了素質教育,也為何開四擁有扎實的文學和理論功底墊定了基礎。李大釗、毛澤東等偉人當年就是在北大圖書館泡出來的。中國古代教育家孔子常用《易經》里的一句話:“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告誡學生。這句話主旨是說,一個人無論是治學還是立事,一定要志存高遠,并為之努力奮斗,才有可能登峰造極。名師云集的北大,對何開四的文化人格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68年9月從北大畢業,當時正值“文革”時期,何開四被分配到北大荒部隊農場接受“再教育”。這段不平常的經歷對于何開四來說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磨煉,也是他思考人生的開始。 在北大荒那兩年,有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那時的北大荒還是真正的荒涼之地,幾十里甚至一兩百里地不見人煙。冬天,冰天雪地;到了夏天,又是一片澤國。車進不去,郵件、報紙,甚至糧食都運不進去。好不容易運進去一次,信件和報紙都是一個月前的了。 何開四至今還清晰地記得,有一次,一位同學家里寄了幾塊肥皂來。包肥皂的是幾張《參考消息》,上面有一則阿波羅登上月球的消息。那條新聞對于何開四來說,震撼太大了,“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從那天起,何開四感覺到時間的緊迫,自己再不能虛度光陰了,開始千方百計地找些所謂的禁書來讀。 1971年,何開四回到老家繼續著祖輩的事業,在川南瀘州一個遠郊中學教書,在三尺講臺上一站就是九年。 錢學研究 觸電舞臺影視
1977年恢復高考,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奏,改變了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研究生考試的恢復則要晚一步。1979年,34歲的何開四考入廈門大學中文系文藝理論專業,師從錢鐘書先生的好友鄭朝宗導師攻讀碩士研究生。在研究《管錐篇》、《談藝錄》之余,他完成了10余萬字的畢業論文《錢鐘書美學思想的歷史演進》。后來,他論文基礎上補充完善,出版了20萬字的《碧海掣鯨錄》,成為國內第一部研究錢鐘書美學的專著,在海內外產生了廣泛影響,獲得四川省社科獎。 1982年,何開四從廈門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四川省作家協會工作。這一時期他大量撰寫發表當代文藝批評文章,并結集出版了《批評與探索》一書。作為全國中文核心期刊《當代文壇》雜志主編,他多次獲得國家級、省級表彰獎勵。這一時期,他不滿足于學術研究,還撰寫了長篇報告文學集《血染的風采》,以及詮釋學以致用的《制勝十三韜》等各類著作十余種,累計300多萬字。同時擔任了四川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四川省文藝評論家協會主席,茅盾文學獎評委、全國少數民族駿馬獎評委,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專家。 1995年,有關部門籌備拍攝十集電視音樂史詩《長征組歌》,何開四在會上發表了與眾不同的見解,“這部片子必須超越一般的苦難和生死……長征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它應表現的是人類的苦難歷程和對困境自強不息的抗爭。”攝制組當場采納了他的觀點,尋上門來堅持要請他創作這個劇本。何開四最終不負眾望,這部電視劇播出后好評如潮。 何開四向來喜歡新生事物,凡新生事物經他輕輕撥弄,總會大放異彩。 十年前,何開四偶然接手了第二屆四川國際電視節晚會總撰稿,享譽海內外的詩樂舞臺劇《大唐華章》的策劃和總撰稿都是他。由他擔任編劇或總撰稿的16集電視記錄片《古堰長流》,35集電視風光片《魅力天府》等上百集影視作品陸續在中央電視臺播放,累計獲獎70多項次。在創作的同時他還組織策劃大型文學活動,經常應邀到高校做文學方面的演講,并涉足雕塑及文化景觀設計領域。
何開四“染指”碑賦創作純屬偶然。1994年,都江堰建堰2050周年,水利灌溉1000萬畝,國家水利部與四川省人民政府計劃立碑紀念。擬請一位德高望重、具有深厚文學造詣、人文思想的作家執筆,相關人員幾經周折找到了何開四。作品面世后,海內外100多家媒體轉發了這篇具有洪鐘大呂之氣的碑文。碑文中強調了“道法自然”的生態和人文意義,突出了水利與國家命運的息息相通:“水能興邦,邦能興水”;“水運系乎國運,國運系乎水運”。 得益于這偶然的開始,《都江堰實灌一千萬畝碑記》開創了何開四的碑賦人生,邀他作賦的紛至沓來。10多年間,何開四先后寫下《巴蜀文化賦》《成都賦》《大地賦》《國酒茅臺賦》《川菜賦》《中華錢幣賦》等100多篇碑賦。 “天地玄黃,遠古洪荒。滄海畢,巴蜀立。風光甲天下,人文鼎盛千古?!?/span> 一篇文章說透巴蜀文化史。2001年,四川省委黨校建校50周年,何開四應邀為該校校園廣場創意了一面濃縮巴蜀文化歷史的雕塑墻,并激情創作了《巴蜀文化賦》。當時正在黨校培訓的地廳班學員閱讀了正在刊刻的《巴蜀文化賦》,希望能聽作者當面釋惑,何開四應邀為這些學員講了堂辭賦欣賞課,想不到學員們歡迎的程度超乎預期。校方便將這堂講座固定下來,書記班、縣長班、地廳班,何開四也樂此不疲地扮演了黨校的客座教授。 “天地玄黃,遠古洪荒。滄海畢,巴蜀立。風光甲于天下,人文鼎盛千古。”《巴蜀文化賦》韻味十足的開篇以立體的視角向我們集中掃描了巴蜀上下五千年。巴蜀文化研究學者伍松喬對《巴蜀文化賦》有個精彩的評價,“滄海畢,巴蜀立。僅用短短6個字便理清了巴蜀淵源”。 何開四作賦有一把標尺:提升思想,賦予精神。寫作《錢幣賦》之前,他從《中國貨幣史》到《世界金融》,從《中國古錢目錄》到《金融與外貿》,閱讀了100多萬字的資料。資料記載,中國共有50000多種貨幣,在貨幣史上創造了70多項世界紀錄,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就誕生在成都。何開四發現,“古錢幣外圓內方,其實是古人天圓地方宇宙觀的直接反映,錢幣承載著深厚的中華文化。” 為了尋找靈感,何開四經特許進入成都印鈔公司車間全程體驗,他在那里呆了整整一天,鈔票“嘩嘩”作響,100多位女工 “刷刷”地清點鈔票,金銀幣車間里,金錠重達幾十斤,這是個特殊的行業,印鈔人需要怎樣一種精神境界?“錢積如山,德立千仞;錢流如川,心如止水”,何開四順口吟來這16個字也是《中華錢幣賦》的點睛之筆。 四川歷史上出過司馬相如、王褒、楊雄等寫賦名家,今日四川更成為當代碑賦文化大省,辭賦遍及公園、城市雕塑墻、休閑文化廣場、特色街區、餐館、商業樓盤、住宅小區等各行各業,碑賦業已成為巴蜀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和獨特的人文景觀。何開四“大筆寫賦”的各種版本在海外也廣為流傳,全美中國作家聯誼會主席、美籍華人冰凌先生2001年專程來川采訪了他,認為他是“天下寫賦第一人”。何開四認為,碑賦提升的精神反過來對人的激勵作用注定著它強大的生命力,也符合盛世寫碑文的歷史傳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