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峻用則有戡亂劫病之功,微用亦有撫緩調中之妙,譬之蕭、曹、絳、灌,乃勇猛武夫,而用之為相,亦能輔治太平。 ——明 李時珍 這段話摘自藥圣李時珍作著《本草綱目》,其意為:巴豆大劑量使用可以消積導滯,作用迅猛;小劑量使用則調中止瀉,作用甚妙。李時珍還將巴豆比作將軍將領,即能在戰場上驍勇善戰,也能在朝堂上輔佐君王,施展雄才偉略。 巴豆:“此物出巴蜀,而形如菽豆,故以名之”(《本草綱目》)。巴豆因產地、形狀而得名。歸胃、大腸經。性味:辛,熱。有瀉寒積,逐水,祛痰之功效。炒炭止瀉,外用蝕瘡、殺蟲。 醫圣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中有四個妙用巴豆的方子:
本方主治:驅痰除滿,治在破中焦之結。用于治療肺膿瘍初期、晚期均見良效。有報道用本方治療寒實結胸取得良好效果。
組成: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參、干姜、吳茱萸 本方:治療九種心痛。感受穢惡不正之氣,腹部脹痛,日不能言;或多年積冷,寒氣攻沖。心腹疼痛。
組成:巴豆、杏仁 本方主治:中惡,心痛腹脹,大便不通。
組成:大黃、干姜、巴豆 本方主治:寒實冷積內停,心腹卒暴脹痛,痛如錐刺,氣急口噤,大便不通。 現代研究表明本方有:1、調節胃腸機能的作用。2、抗粘連的作用。3、抗菌的作用 歌訣:三物備急巴豆研,干姜大黃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積,速投此方救急先。 三物備急方,相信就算不是從事于中醫藥行業的人也都對其如雷貫耳。此方之所以如此經典,藥效神速,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在于大黃、巴豆的妙用。此方只有三味藥,大黃、巴豆占了很大比例,大黃苦泄通降,一則抑制巴豆辛熱之毒,一則協助巴豆泄下通腑,且大黃之寒,得巴豆、干姜之熱,則其性大減。大黃與巴豆既相殺又相使。 同時李時珍認為:“巴豆生猛熟緩,可升可降,與大黃同用則瀉人反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