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佗,又名旉,字元化,沛國譙(今安徽省亳縣)人,東漢末杰出的外科學家。他曾游學于徐州一帶,通曉各種經書,喜愛醫術和養生之學。華佗的醫學知識非常淵博,通曉內、外、婦、兒、針灸等科,尤精于外科、針灸和醫療體育。他敢于沖破封建禮教的束縛,提倡外科手術治療,治療疾病的思想具有精純果敢的特點,治療手段多樣,處方用藥不過數種,施針取穴不過數處,即能取得很好療效。他性情爽朗剛強,不圖名利,對于那些耽于功名利祿的人嫉之如仇。他曾先后拒絕太尉黃琬征召他出任做官,謝絕沛相陳珪舉他當孝廉的請求,只愿作一個平凡的民間醫生,以自己的醫術來解除病人的痛苦。
當時曹操患有“頭風眩”(有人解釋為三叉神經痛),屢治不效,聞華佗醫術超群,便差人請他為自己治病,華佗給予針灸治療迅速得效。曹操非常高興,便強留華佗做他的侍醫。華佗不慕名利,當然不愿以自己的醫術侍奉曹操一人,便托詞歸家,并以妻子有病為由,幾次延期不返。曹操大怒,派人查訪,說:若其妻確實有病,賜小豆四十斛,寬假限日;若是虛詐,便拘捕押歸。華佗既已借詞脫身,猶如出籠之鳥,豈肯再返,于是被逮捕入獄治罪。由于華佗堅持不肯做曹操侍醫,操惱羞成怒,要殺死華佗,此時謀士荀彧諫操曰:“佗術實工,人命所懸,宜含宥之。”曹操不從,最后,華佗這樣一位杰出的醫學家終被曹操所殺害,后世醫人無不為此扼腕而嘆!其后曹操愛子曹沖病重,操亦后悔說:“吾悔殺華佗,令此兒疆死也。”由此可見當時醫生社會地位的低下,以及受到統治者迫害的情況。
華佗行醫足跡遍及今江蘇、山東、河南、安徽部分地區。經他治療的病人很多,深受廣大人民的熱愛和尊崇,人們贊揚他為神醫,在民間也流傳了不少生動的故事。史料記載華佗著有《枕中灸刺經》等多種醫書,可惜均佚。一說華佗臨刑前,將自己著作出示獄吏“此可以活人”,獄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即索火燒之。《中藏經》是后人托名華佗的作品。華佗有弟子三人:樊阿,彭城人,善針術;吳普,廣陵人,著有《吳普本草》;李當之,長安人,撰有《李當之藥錄》。他們對后世醫藥學的發展,也做出了貢獻。
在外科方面,華佗創用酒服“麻沸散”,在全身麻醉下進行腹腔腫物切除及胃腸切除吻合手術等,并獲得較好的效果。我國外科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周禮》記載的醫學分科中,已有外科醫生即“瘍醫”,負責治療瘡瘍、腫瘍、刀槍傷和骨折。該折傷簿系王莽始建國天鳳元年(公元14年),記錄士兵折傷的病歷。說明當時外科已發展到一定水平,否則不會有專科醫生的出現。其實在華佗之前,中醫外科手術治療已有一定的發展,應當說華佗是在前人基礎上的一次創新性發展,或說他進一步擴大了外科手術治療的范圍。據《后漢書·華佗傳》記載:“若疾發結于內,針藥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即醉無所覺,因刳剖腹背,抽割積聚;若在腸胃,則斷截湔洗,除去積穢;既而縫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創愈,一月之間皆平復。”
這段記載雖然文字不長,給人的印象卻十分深刻,它確切告訴我們,華佗曾熟練運用“酒服麻沸散”的麻醉術,做過腹腔腫瘤摘除術和胃腸部分切除吻合術。華佗的手術麻醉效果較好,技術較精巧,這樣的手術,即使在今天,仍然還算是比較大的手術。而且其手術的縫合刀口四五天即愈,這與現代在無菌操作下的手術刀口愈合期一致,說明當時是很講手術清潔的,其所記載的神膏,也很可能是一種良好的消毒藥膏,所以取得了較好的療效。華佗的這種全身麻醉手術,在我國醫學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醫學史上也是罕見的,在世界麻醉學和外科手術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華佗被后世尊之為“外科鼻祖”,確實當之無愧。
華佗的手術麻醉問題,這里特別提一下麻沸散的問題。大的外科手術,能否順利進行和取得成功,和麻醉是否理想關系密切。華佗在1700年前,所以能成功地進行這樣高明而成效卓著的腹腔外科手術,是和他已經掌握了麻醉術分不開的。華佗的麻醉術,是用酒沖服麻沸散。酒本身就是一種常用的麻醉劑,即使在上世紀四五十年代,作者初習外科時,老師還曾用酒作為手術麻醉劑。華佗創造性地應用酒作臨床麻醉劑,在世界醫藥發展史上也是突出的貢獻。但更令我們關切的是他發明的全身麻醉劑——酒服麻沸散對后世影響頗大,還產生了一定的國際影響,如《世界藥學史》的著者西歐魯氏說:“阿拉伯醫家知用一種吸入的麻醉劑;恐從中國人學來,稱為中國希波克拉底的華佗,很精此種技術。”
可惜的是,麻沸散的藥物組成早已失傳。這是因為,華佗以終生心血所總結和撰寫的醫學書籍,已經不存在了。為什么會散失呢?有這樣一個歷史故事:華佗在獄中被曹操殺害前夕,曾“出一卷書與獄吏,曰:‘此可以活人。’吏畏法不敢受,佗不強與,索火燒之”。(《后漢書·華佗傳》)而且家中即使尚有其他藏書與著作,恐亦難以逃過抄沒之災。加之《后漢書》與《三國志》兩部史書關于華佗的傳記中均未記錄麻沸散的藥物組成,而且魏晉南北朝以及隋唐宋明等一千多年的醫籍包括外科專著,也不曾有此內容,只是有一些推測、托偽之說。如認為麻沸散可能和宋代竇材、元代危亦林、明代李時珍等所記載的睡圣散、草烏散、蒙汗藥相類似;其主藥,有認為是烏頭附子,有認為是《神農本草經》中之麻蕡,有認為是洋金花等。關于后一種藥,竇材的《扁鵲心書》(1146年)記有用睡圣散作為灸治前的麻醉劑,其主要藥物是山茄花(曼陀羅花);14世紀危亦林的正骨手術麻藥草烏散等,也是以洋金花(即曼陀羅花)為主配成的。日本外科學家華岡青州,于1805年使用曼陀羅花為主的藥物作為手術麻醉劑,被譽為世界外科學麻醉史上的首創,實際來自中國,其應用晚于我國幾百年。 半個世紀前,張驥《后漢書華佗傳補注》記有“世傳華佗麻沸散用羊躑躅三錢,茉莉花根一錢,當歸一兩,菖蒲三分,水煎服一碗”一段文字,同時在上海印行的《華佗神醫秘傳》也收載此方。香港中外出版社近年重印了這部書,當然也有相同的麻沸散處方。然而無論上海印本或香港印本都是偽托的,《華佗神醫秘傳》中的麻沸散處方也不能說是華佗的。因為,時隔1700年如何失而復出,該書并未做出一點令人信服的說明。總之,華佗的麻沸散之藥物組成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尚待我們進一步考證。 關于華佗進行過上述外科手術的評述。對于華佗的外科手術問題,曾有過否定的看法,他們認為,在當時不可能做那樣的手術,甚至否認華佗的存在,說華佗是神話;他們對國外更早一些的外科手術的記載都承認,但對華佗的事跡卻不承認。如果我們認真探索一下中國外科學的發展史實,就會看出上述種種看法都是不正確的。盡管當時手術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失敗率也可能較大,但華佗做過這類手術是確定無疑的,有關史書的記載是可信的。試看《后漢書》與《三國志》中對手術步驟、手術當中的具體要求及術后護理等的描述,都是比較合理而正確的,《后漢書》與《三國志》的作者都不是醫生,絕不可能虛構出如此確切的一些病例,應該是根據事實的翔實記載。同時,兩部史書及其演義中尚有其他一些有關手術的記載,如司馬師目上生瘤,醫師為之割去;關羽左臂中箭毒,醫師為之刳肉刮骨等,說明東漢、三國時在麻醉下進行手術并非罕事。
總之,華佗在我國外科發展史上有著不可否認的杰出的成就,從而成為后世外科醫家的一面旗幟。 新媒體編輯:朱蕗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