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擇RA最表淺、搏動最強、走形直的部位。 建議分兩步給予局麻藥物。 進針方向與皮膚呈30~60度角,與血管走行一致。 避免反復嘗試穿刺。 1.反復穿刺不成功 可能原因: 未刺中RA。 注射麻藥過多致局部皮膚漲起,造成RA搏動減弱,穿刺成功率降低。 穿刺部位的RA走行迂曲。 RA痙攣導致無回血或回血緩慢。 對策: 穿刺皮丘應小于1 cm,向RA下方注射麻藥,穿刺成功后補充注射麻藥。 局麻時,混合硝酸甘油和利多卡因使用。 依次上移穿刺點1~2 cm,新穿刺點先不注射麻藥,穿刺成功后補充少量麻藥。 更換穿刺點至RA走行較直部位后,再行穿刺。 未刺中RA,如何解決?—RA搏動良好,但穿刺不進去 多見于老年體瘦患者。 RA搏動良好,但是周圍軟組織較少,缺乏固定。 發生粥樣硬化的RA會滾動,穿刺針總滑向側邊。 對策: 中、食指將RA推擠向肌腱,進行固定。 穿刺針斜側穿刺。 進針速度要快。 2.穿刺針刺入RA,但是穿刺針尾部血流不暢 多見于穿刺針斜面未全部進入血管。需輕緩進針、退針,微調針尖角度方向。 RA痙攣:導絲可順暢進入RA。 穿刺針進入RA分支。如果調整穿刺針位置后,仍無法順利前送導絲,常提示此種可能。或者,因穿刺點過于靠近腕部造成。常需向近心端前移穿刺部位后再次進針,進針方向與RA走形一致。 3.穿刺針回血良好,但送入導絲時阻力較大 導絲進入RA分支。 RA嚴重迂曲。需在透視下觀察血管走形;實施外壓迫,令血管伸直;考慮PTCA導絲。 導絲頂在RA壁上。需稍后退,旋轉穿刺針,調整方向;改變穿刺針的進針深度后,再次送入導絲。 穿刺針移出血管。需重新穿刺。 RA畸形,如殘余RA、RA發育細小等。 常見并發癥包括RA痙攣、出血與血腫。其他并發癥還包括RA閉塞、動靜脈瘺、假性動脈瘤、前臂筋膜室綜合征、張力性水泡、腦血管栓塞、縱隔血腫、手功能障礙。 1. RA痙攣 最常見的并發癥,發生率約為5%~10%。 在女性、糖尿病及吸煙患者中,較為多見。 穿刺時麻醉不充分,反復穿刺,動作粗暴。 導管硬度大,使用非親水涂層的導管或導絲,動脈鞘較短。 預防措施: 一般處理:穿刺點充分麻醉,術前應用擴血管藥物。 合適的器械 動脈鞘管:長、管徑小、表面親水。 導絲:超滑、頭端塑形。 導管:5F或4F導管,減少導管交換。 術者:動作輕柔,確保導絲先行,透視下送入導管。 治療措施: 充分鎮靜止痛。 給予擴血管藥物:硝酸甘油、維拉帕米等。 改用對側RA或股動脈。 RA鞘管難以拔除者,可在局麻充分的條件下拔除。 2. 前臂血腫 反復穿刺導致RA損傷。 導絲或導管進入RA細小分支,或穿破動脈。 術后穿刺點壓迫不當,穿刺點滲血進入皮下。 操縱導絲、導管動作粗暴,導致RA損傷甚至撕裂。 先天性RA細小,發育不良。 預防措施: 選擇親水涂層導絲。 保證導絲先行,動作輕柔。 遇到阻力應立即停止前送,必要時進行血管造影。 術后正確壓迫止血,密切觀察。 治療措施: 停用抗凝藥。 局部加壓包扎:繃帶、血壓計袖帶。注意皮膚溫度、張力及患者的疼痛感。 直接壓迫出血點。 冰袋冷敷。 避免出現前壁骨筋膜室綜合征。 3. 前壁骨筋膜室綜合征 經RA和經尺動脈穿刺的一種嚴重并發癥。 前臂持續性劇烈疼痛,進行性加重。 手指屈曲狀態、肌力減弱。 表面皮膚略紅、溫度稍高、腫脹、有嚴重壓痛。 遠側脈搏和毛細血管充盈時間正常。 缺血性肌痙攣。 治療措施: 制動、壓迫止血。 停用抗凝藥。 甘露醇脫水,50%硫酸鎂持續冷敷。 筋膜間室切開減張術。 積極防治失水、酸中毒、高血鉀癥、腎衰竭、心律不齊、休克等嚴重并發癥。 最后,講者對本次的講座內容進行了簡要總結,要點如下:經RA途徑穿刺的學習過程相對較長。與經股動脈途徑相比,經RA途徑的穿刺部位血管并發癥明顯減少。由于RA特有的解剖特點,有些并發癥也是特有的。穿刺前充分評估RA,術者經驗非常重要。術后密切觀察,出現并發癥應盡早處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