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一年已經發表了SCI論文4篇,還有一篇在審稿當中, 有一些體會跟大家分享: 首先,創新是SCI的根本,一篇SCI,必須有自己明確的創新,有了創新,并且有足夠合理充分的實驗支持,發SCI就不是問題了,可以說創新是SCI的靈魂。 語言也許反復修改, 也許早發,也許晚發,也許影響因子高或者低,但是總是能發出來的。 第二, 語言。 SCI對英語要求很嚴格, 容許的語法錯誤很少。 所以需要特別謹慎。這是我們中國人投稿英文SCI最頭疼的。平時注意對積累一些常見的語法和句子,看文獻的時候經常摘抄下來, 慢慢就會有經驗了。我最初的時候也是經常被拒稿,原因里面都提到英語不好,要找英語母語的人修改,但是那得需要花錢啊。現在投稿,再也沒有因為語言而被拒稿了, 這是一個瓶頸, 突破了就好了。再就是找人幫修改, 不用害羞,也不用害怕,要知道,這是正常的學術交流。實在不行, 投一些俄羅斯等刊物,對語言要求低, 不過影響因子就很低啦。 第三, 實驗。 我們做的很多實驗, 都可能在文章中體現不出來。 或者做了很多,但是在文章中就那么一兩句。 怎么辦呢, 在做實驗之前就很好的規劃一下, 跟文章沒多大關系的實驗盡可能就不要做啦。這樣節省時間和金錢。 第四。選對刊物。 看你的參考文獻列表里面的文章都發到哪里啦,就在投那里,機會會比較多。 每個刊物都有側重, 跟主編的喜好有關系。 這個運氣很重要。有時候影響因子高一點的未必難投。 第五, 題目。盡可能搶眼一點,在修改階段,可以列出幾個題目,讓同行幫你修改論文的同時, 幫你分析一下哪個題目更好。 第六, 摘要,沒有固定的格式。 是全文的總結,講全文到底介紹了個什么東西, 非常重要。 一定要突出創新和意義。總共就3,4句話,比如 其中第一句可以介紹一下做的東西有什么用途,第二句介紹是怎么做的, 第三句介紹取得了什么效果, 第四句較少有什么重大意義 。 第七, introduction, 這部分也很重要,也很難寫。 感覺是不要寫得太大了,每個研究都有大背景和小背景,寫的太大背景, 會讓人感覺不到你的研究的特色, 有點喧賓奪主,因為畢竟能看你論文的主要都是小同行。 但是要寫得深一點,顯得有水平。 這個很看人的水平和知識面。 第八, 圖表, 越精美越好, 但是不是越多越好。可以參考一下google map, 看看別人文章里的圖是怎么做的,會有很大啟發。 第九,結果與討論, 突出創新。 每個結果的意義方面需要深刻分析。 我習慣把結果和討論合起來寫,這樣會在分析結果的同時討論它存在的問題和意義。 第十, 參考文獻。 要盡量選擇新的, 高檔次的參考文獻,這樣給人感覺你的研究比較前沿。 另外在羅列參考文獻的時候,也應該特別仔細。 因為這里是編輯特別注意的。 每個刊物都有自己固定的格式,如果參考文獻格式都出現錯誤, 那就說明你太不認真了, 對刊物不尊重。 如果有Endnote這樣的軟件是最好的啦。 另外需要特別注意的是PNAS, 這個刊物的縮寫每個刊物都有些細微差別, 比如有的有USA,有的是U S A, 就很不一樣。 細節決定成敗。 祝大家發論文愉快! 歡迎評價,謝謝!!! [ Last edited by ganshoutai on 2011-10-8 at 21:15 ] |
|
來自: The_Creator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