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好。古代儒家君子做人講求“慎獨”。“慎獨”出自《禮記·中庸》:“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 過去的讀書人從小熟讀《四書》、《五經》,所以對“慎獨”可謂無人不知。但是,光知道慎獨理論,沒有實踐則是枉然。而曾國藩的高明就在于對這一古老真理做了一輩子的實踐,這不僅使他自己大受其益,還使他的家庭大受其益,更使社會大受其益。 曾國藩在逝世前的一年零一個月,總結了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在這四條之中,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由此可見,曾國藩對于“慎獨”的重視。 那么,“慎獨”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南宋理學家朱熹解釋:“獨者,人所不知而己所獨知之地也。”慎獨并非追求空間上的獨居、獨處,而是追求心理、人格上的卓爾不群。正所謂“馳逐于外,修治于內”。一個杰出的人,即使功勛在外,也不能沒有內心的修為。相反,一個真正有為的人,更加注重內心的修為。 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就在人格上對自己有一種很高的期望。這種期望不同于外在的功利目的,它追求的是一種內在的精神境界。為此,他的價值取向使他很自然地走上了自省、自責、自勝、自強的圣賢之路。 咸豐六年九月(1856年),曾國藩給兒子紀鴻的信中說:“吾有志學為圣賢。”何謂圣賢?曾國藩認為,圣賢不僅要能名傳海內,更要能降服自心。 縱觀歷史,環顧現實,發現有許多人有能力征服別人,甚至征服天下,卻沒辦法征服自己。有一句古語:“威震四海,勇冠三軍;只沒本事,降服自心。”在人生路上,有美人關、金錢關、名譽關、權勢關……大多數人都過不了這些關,他們可以降服別人,卻不能降服自己,因此,始終成不了圣賢。 在曾國藩看來,圣賢就是有本事“降伏自心”的人。曾國藩以他們為榜樣,可見其志趣的超凡脫俗。“降服自心”也就是征服自己,也就是《四書》、《五經》中的“正心”、“誠意”,而用功的方法就是“慎獨”。 在曾國藩四條日課中,第一條“慎獨則心安”是這樣寫的:“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心既知有善,知有惡,而不能實用其力,以為善去惡,則謂之自欺。方寸之自欺與否,蓋他人所不及知,而己獨知之。故《大學》之誠意章,兩言慎獨。果能‘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力去人欲以存天理,則《大學》之所謂‘自慊’,《中庸》之所謂‘戒慎恐懼’,皆能切實行之。即曾子之所謂‘自反而縮’,孟子之所謂‘仰不愧,俯不怍’。所謂‘養心莫善于寡欲’,皆不外乎是。故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斷無‘行有不慊于心則餒’之時。人無一內愧之事,則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寬平,是人生第一自強之道,第一尋樂之方,守身之先務也。” (小編加解讀:慎獨則心安。自我修養,沒有比養心更難的。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有惡,卻不能真正盡力為善去惡,這就是自己欺騙自己。心里是否自欺,別人是不知道的,只有自己知道。所以,《大學》中“誠意”這一章節,兩次說到慎獨。如果真能做到喜歡善如同喜好美色,討厭惡事如同討厭惡臭一樣,盡力去掉人欲而存天理,那么《大學》中所說的自慊,《中庸》中所說的戒慎恐懼,都能夠切實地做到。曾子所說的問心無愧,孟子所說俯仰無愧于天地的境界,所謂養心沒有比寡欲更好的辦法,都是這些內容。所以,能夠慎獨,則自我反省不會感到內疚,可以無愧于天地鬼神,肯定不會有行為不合于心意而導致不安。人若沒有一件內心感到羞愧的事,心里就會泰然,常常感到愉快、平和,這是人生自強的首要之道,尋樂的最好方法,守身的首要之務。) 從曾國藩的論述中可以看出,他認為一個人要自修,就要養心,而要養心要寡欲,更要內省。在曾國藩看來,慎獨是做到內省、寡欲,并達到養心、修身的辦法。不僅如此,他還認為,慎獨是可以“切實行之”的事情。 關于慎獨,曾國藩不僅有理論闡述,更能自覺地實踐慎獨功夫,嚴格地對待自己,并反省自己的行為。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1842年),曾國藩與一位叫小珊的朋友鬧了一場別扭。事后,他下定決心重新做人。初九日,曾國藩即撕下“面子”,主動找小珊認錯。十三日,他又與另一位朋友請小珊吃飯,釋怨于杯酒之間。 關于這件事情,曾國藩在日記中有相關的敘述,同時,他還寫下了一段非常深刻的自責:“晡時,赴小珊處。小珊前與予有隙,細思皆我之不是。茍我素以忠信待人,何至人不見信?茍我素禮人以敬,何至人有慢言?且即令人有不是,何至肆口漫罵,忿戾不顧,幾于忘身及親若此?此事余有三大過:平日不信不敬,相恃太深,一也;比時一語不合,忿恨無禮,二也;齟齬之后,人反平易,我反悍然不近人情,三也。惡言不出于口,忿言不反于身,此之不知,遑問其他?謹記于此,以為切戒。” 由此可見,曾國藩的自我反省之嚴,行為之慎。在曾國藩的著述中,反復出現諸如“戒”、“慎”等語,其對于自己的要求之嚴苛,可見一斑。在去世前的第四天,曾國藩已經62歲,但那種慚愧自責的心情與他30歲初修慎獨時的心情幾乎一模一樣,他真正做到了幾十年如一日。正因為他沒有一天不是如此嚴格要求自己,所以,他的人格為人所敬,成為后世學習的榜樣。 曾國藩齊家、練軍、治國,所在功績赫然,天下矚目。他成功的核心原因在于他慎獨,心地干凈,從而感動了他人。全軍上下都自覺地服從他的約束,地方官民都自覺地謹守他的教化。他的后繼者李鴻章接待他人時常帶傲慢輕侮之色,俯視一切,揶揄播弄之。唯事曾國藩,有如嚴父,執禮之恭,有不知其然而然者。這種不怒而威的感化效果,充分證明了曾國藩慎獨之功的深厚。 (圖片源于:TOPIT.ME) 摘自掌閱書城《做人要學曾國藩,做事要學胡雪巖》 肖悅 著 (后人對曾、胡兩人點評頗多,批判有之,褒揚有之。但作為相對的成功者,曾國藩從一介書生到位及人臣,在錯綜復雜的形勢之下明暫保身、得以善終,其修身、齊家、平天下的能力與做人處世的藝術可窺一斑:而胡雪巖儼然是中國版的洛克菲勒,在短短的幾十年里,從一個錢莊的小伙計躍身成為聞名于世的紅頂商人。以“仁”、“義”二字作為經商的根本。善于隨機應變。使其生意蒸蒸日上,富甲天下。本書采取批判性學習的態度,對兩人在做人與做事的獨到之處側重闡述,給今人以借鑒。) 本文內容摘選自掌閱簽約原創作品,歡迎轉發本文,如需轉載請注明出處。 手機下載掌閱iReader,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