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澤民 當我們基于生存的物質條件得到滿足后,讀書就成為不可或缺的精神需求。 “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生活里沒有書籍,就像沒有陽光;智慧里沒有書籍,就像鳥兒沒有翅膀”(莎士比亞)。讀書能開拓我們的視野,豐富我們的知識,提升我們的素養,陶冶我們的情操。讀書,是獲取知識的重要渠道,是修身養性的精神瑜珈。通過讀書,我們可以不斷地充實自己,反省自己,校正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不斷提高自己的生活質量和人生價值。 閱讀,是一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它需要我們摒棄浮躁,靜下心來,走出書中的世界,與圣哲先賢進行心與心的交流。“好的書籍是貴重的珍寶”(別林斯基),我們只有沉下去,走進文字里,細嚼慢咽,才能消化吸收。當我們將一本書讀薄時,書中的知識、智慧也就融入自己的大腦。 融入大腦并不是拿來主義的照單全收,不是迷信、盲從,而是要在閱讀中深入思考。無論是提升技能的專業書籍,啟迪心智的哲學書籍,還是凈化心靈的文學作品,都需要我們多思考,多問幾個為什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深刻理解,深入領會,并做到融會貫通。通過閱讀思考,我們才能觸類旁通而不是僵化教條;通過閱讀思考,我們才能做書的主人而不是奴隸;通過閱讀思考,我們才能找準自己的人生坐標,把握自己的人生航向。 然而,生活中也有一些人,缺乏思考,奉書為圣旨,一頭扎進書本里,茫然找不到方向。若不動腦筋進行甄別,把大師奉為神仙,就會鬧出“生吃泥鰍治百病”的笑話。又譬如有些史書,有精華,也有糟粕,若不加篩選地全部接納,就會被書中的腐朽沒落思想毒害。《孟子·盡心下》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如果不深入思考,不去偽存真,這樣的讀書沒有任何意義。 好讀書,更需要善讀書。我們既要靜下心來讀進去,更要深入思考跳出來。跳不出來的是繭,跳出來,就成了蝶。當我們靜心潛讀,用審視的目光把一本書讀薄、把自己的思想變厚時,我們離破繭成蝶也就不遠了。 (作者系安徽省作協會員) 來源: 荊州日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