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文詩是雜體詩的一種,漢代以后多有出現。 回文詩可以分為繁體的“盤中詩”和璇磯圖”以及簡體的回文詩。一繁雜的盤中詩為漢人蘇伯玉之妻所制,而璇璣圖則出自前秦竇滔之妻蘇惠之手。 一般的簡單回文詩,據劉輜《文心雕龍·明詩篇》所述,為道原(有人說“原”字是“慶”字之誤)所創。但《雜體詩序謂“晉傅咸有回文反復詩二首”,則又在道慶之前。后代文人也作了不少回文詩,桑世昌輯有《回文類聚》一書,可以參考。回文詩的構成,是詩句正倒讀來皆可成誦。如蘇軾所作的《題金山寺》詩,正讀是: 潮隨暗浪雪山傾,遠浦漁舟釣月明,橋對寺門松徑小,巷當泉眼石波清。 倒過來讀卻成了: 回文詩的制作,表現了漢語獨有的語言特點。首先,它反映了漢語音節結構的分析性。所謂分析性,是指漢語的音節既可以單獨分開來用,也可以靈活地與其他音節結合起來用,這與某些外國語那種某一個詞比較固定地由多個音節構成不易分拆的情況不同,這就便于在回文詩中能夠正倒自如地與其他音節結合構成有意義的文句。其次,要寫成回文詩只有在語詞沒有詞形變化(如詞尾時、格等的變化)的情況下才有可能,這也反映出漢語詞語的特點。再次,回文詩還表明了漢語音節結構嚴整性的特點。只有音節結構整齊,才能經過縱橫反復之后保持音節數的齊整和節奏(音步)的勻稱。 回文,也寫作“回文”、“回紋”、“回環”。它是漢語特有的一種使用詞序回環往復的修辭方法,文體上稱之為“回文體”。唐代上官儀說,“詩有八對”,其七曰“回文對”,“情新因意得,意得逐情新”,用的就是這種措詞方法。充分展示并利用了漢語以單音節語素為主和以語序為重要語法手段這兩大特點,讀來回環往復,綿延無盡,給人以蕩氣回腸,意興盎然的美感?;匚牡男问皆跁x代以后就很盛行,而且在多種文體中被采用。人們用這種手法造句、寫詩、填詞、度曲,便分別稱為回文,文詩,回文詞和回文曲。雖然不乏游戲之作,卻也頗見遣詞造句的功力。 回文詩是一種按一定法則將字詞排列成文,回環往復都能誦讀的詩。這種詩的形式變化無窮,非?;顫?。能上下顛倒讀,能順讀倒讀,能斜讀,能交互讀。只要循著規律讀,都能讀成優美的詩篇。正如清人朱存孝說的:“詩體不一,而回文優異?!? 文學史上第一個作回文詩的是誰?朱存孝在《回文類聚.序》中說,“自蘇伯玉妻《盤中詩》為肇端,竇滔妻作《璇璣圖》而大備”?!侗P中詩》是否就是“肇端”,說法尚且不一,但說回文詩因《璇璣圖》而“大備”,卻是古今文人公認的事實。 《賞花》由來——蘇小妹遙寄回環詩 六月的一天下午,蘇小妹與長兄蘇東坡正蕩舟湖上,欣賞那無邊景致,忽然有人呈上蘇小妹丈夫秦少游捎來的一封書信。打開一看,原來是一首別出心裁的回環詩: 蘇小妹看罷微微一笑,立即省悟出其中的奧秘,讀出了這首疊字回文詩: 靜思伊久阻歸期, 蘇小妹被丈夫的一片癡情深深感到動,心中蕩起無限相思之情。面對一望無際的西湖美景,便仿少游詩體,也作了一首回環詩,遙寄遠方的親人: 賞花歸去馬如飛, 蘇氏兄妹也派人將他們的詩作送與秦少游。 同上面的《賞花》有統一格式的又兩篇,感覺也很不錯 其一、《贊園丁》 “園丁栽植樹成材筑玉臺高優質木” 園丁栽植樹成材, 其二、明末浙江才女吳絳雪《四時山水詩》: 鶯啼岸柳弄春晴夜月明, 香蓮碧水動風涼夏日長, 秋江楚雁宿沙洲淺水流, 紅爐透炭炙寒風御隆冬。 春 景 詩 鶯啼岸柳弄春晴, 夏 景 詩 香蓮碧水動風涼, 秋 景 詩 秋江楚雁宿沙洲, 冬 景 詩 紅爐透炭炙寒風,
除了上面的格式,另附幾首其它格式的回文詩,也別有韻味. 一、廣東高州縣觀山寺壁上刻有一回文詩: 悠悠綠水傍林偎, 倒讀詩如下: 開篷一棹遠溪流, 思妻詩 枯眼望遙山隔水, 思夫詩 兒憶父兮妻憶夫, 三、湖北咸豐縣有一首《萬柳堤即景》回文詩: 春城一色柳垂新, 四、津人曹鴻年也有一首回文詩: 五、清代詩人李*《春閨》詩: 臉波橫淚橫波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