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達(北京四中高三四班) 風水是人類對現實的不準確概括,它扎根在實際需要中,只是在后來的演繹中偏離了實證的軌道…… 庭院式建筑是中國古代建筑的傳統,歷史至少已有三千多年,老北京四合院是其發展的最高峰。 古人為何要采取圍合的建筑形式?各方意見尚不統一,綜合起來,不外乎三種說法:其一,為了安全考慮。其二,古代文化重心在北方,而北方風沙較大,實測表明,當圍墻高于兩米時,5米/秒的風在四合院中會降為1.2米/秒,適宜人們生活。其三,古代文化對兒童要求嚴格,使其第一個反抗期不得不在壓抑中度過,致心理無法突破“肛門期”,表現為過分恐懼、自我節制力不足等,成人后,他們會沉迷于四合院提供的、相對自由的小空間中。 老北京四合院源于元朝,元末熊夢祥《析津志》載:“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謂之經,自東至西謂之緯。大街二十四步闊,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衖(音巷)通。”“衖通”,即胡同。在今北二環路,曾考古發現大型四合院,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 老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包含了強烈的儒家文化色彩,有嚴格的尊卑秩序,即所謂“北屋為尊,兩廂次之,倒座為賓,雜屋為附”,要求長幼有序、內外有別、主客分明。 比如用垂花門分割內外,垂花門內置水火棍,非請自入,打死白打。 再比如東廂房較西廂房高一寸,因從正房看去,東廂房在左,左為尊,長子全家居住于此,廚房也多設在此,因“民以食為天”。西廂房則是次子全家,所謂“高一寸為山”,不能半點錯亂。 令現代人感到難以理解的,是老北京四合院對風水的嚴格遵守,凡不按風水原理布局,只能算雜院,不能稱為四合院。其實,除了迷信因素外,風水中也包含了一定合理性元素。 比如老北京四合院講究“坎宅巽門”,即門必須開在東南方(東南在八卦中屬巽,是生氣方,故稱巽門),象征一帆風順,而正房必須坐北朝南(在八卦中,坎為正北,故稱為坎宅),在風水中屬“水”,可以防火。但推敲起來,北京冬季受西伯利亞冷空氣影響,風自西北來,陽光則自北往南照,如果房子坐南朝北,其冷可知。到了夏天,北京又以東南風為主,東南房無法受惠。所以說“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坎宅巽門”更近于一種避寒、避暑的舉措。 再比如,老北京四合院的西南角為“煞位”,多安置廁所,用穢物來鎮壓它,但從實際生活的角度看,西南角離大門近,便于淘糞工操作,放在其他位置都不如放在這里,其實,老北京四合院對此講究并不嚴格,魯迅故居的廁所即在西北角。 還有所謂“氣場”說,老北京在建四合院時要考慮門氣、地氣、衢氣、嶠氣等,其實也并不神秘。門氣即門不能開太大,否則會破壞“地氣”,就是讓隱私暴露;嶠氣就是墻與正屋合圍不能太高,否則居住者如在井中;衢氣指所臨街道是否繁華,如過于吵鬧,就要在建筑布局上加以考慮,避免受擾。氣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往往被渲染得玄乎其玄,其實都是從生活具體需要出發,以方便生活為旨歸。 傳統風水學要求“藏風聚氣”“環山抱水”,從老北京城大格局看,最合規矩,北方有連綿群山,東西亦有低嶺,如“青龍”“白虎”環抱,內有大河與湖泊,宋代朱熹說:“冀都是天地間好個大風水。山脈從云中發來,前面黃河環繞,泰山聳左為龍,華山聳右為虎,嵩山為前案,淮南諸山為第二重案,江南五嶺為第三重案,故古今建都之地,皆莫過于冀都。” 老北京四合院基本模仿了北京城的風水格局,四面圍墻如山,但自元代起,住戶不得私自引水,清代新醇親王府(今宋慶齡故居)內引后海水,也需得皇帝批準方可。為了“抱水”,老北京四合院中均放置荷花缸或魚缸,既美化了環境,又可以用來防火,這大概應該算是“不合理中的合理”吧。 至于四合院要求正房(坐北朝南)最高,東南最低,因“天不足西北,地不滿東南”,雖屬無稽之談,但正房高,采光取暖就好,而正房住的多是老人,此舉方便了他們的生活,亦可視為“不合理中的合理”。 風水是人類對現實的不準確概括,它扎根在實際需要中,只是在后來的演繹中偏離了實證的軌道,結果成為一套循環解釋、自我證明的概念游戲,所以應取其根底,略其推論。 |
|
來自: interest281 > 《未命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