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原創中篇評彈《林徽因》,竟然能于首演檔連演五場,并在觀眾和彈苑議論風生。評彈原創能不能這樣“彈”,我們約請兩位專家開評。
抓原創,理性地放飛情感 文/ 胡曉軍
原創中篇評彈《林徽因》于3月下旬在蘭心大戲院開書,連演五場,其盛況為滬上多年來所未遇。此前,這部由上海評彈團精心編演的書目即以“眾籌”概念引起了大量的關注,《林徽因》的巨幅廣告也在評彈史上首次貼到了公交車廂與地鐵車站上。而今,這部書目終以強大的陣容、新穎的形式呈現在了新老聽眾的面前。
實際上,《林徽因》 的題材尤其是剪裁,包括“說噱彈唱演”五大藝術要素在內,整體上仍是遵循和延續了傳統的。全書以“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與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的愛情佳話為主干展開,這本是評彈言情的拿手好戲,但腳本并不止步于單純的“才子佳人”式演繹,而是試圖通過男女主人公對愛情的不同理解及作為,映現出當年中國社會劇烈動蕩、思想文化觀念急遽轉型的階段,青年知識分子在放飛個性,追求自由、愛情和幸福的同時,始終以理性控制感情、駕馭行為;試圖通過對基于愛情、超于愛情的無私純愛的提煉與宣揚,表達對人的尊重、對己的控制和對道德的堅守。這種尊重、控制和堅守,既來自西方的紳士風度和淑女風范,更源于中華的君子德操和佳人淑儀。男女主人公由此生發的浪漫與現實、迷惘與執著、歡欣與愁困,都放射出“理性地放飛情感”的終極意涵,聯接中外古今,并直接指向了當代人。
當下無論是愛、喜還是恨、怨,或者是愁或抑郁,動輒失衡、經常失控,筆者相信該書對當代知識青年的愛情觀、人生觀、社會觀,會有一定的借鏡作用和啟示。內容在才子佳人范疇內,也在評彈傳統之內;旨歸在歷史時代進程中,更在當代人心之中。加上雅馴而又通俗的語言,一并使《林徽因》具有了較強的文學性。不過,與“純愛”相比,全書對女主人公的生平業績、家國情懷的抒寫稍為單薄,只是為升華主題而提了幾口“氣”。鑒于該書并非為林徽因作傳的創作初衷,似乎將書名改為“林下美人”更為適宜,此語既出自書中人物之口,也更含蓄和有詩意一些。
《林徽因》的形制也是遵循和延續了傳統的。全書分三回,每回的事件和時空都很集中,相對獨立而彼此關聯。四、二和三人檔的配搭精致而中規矩,幾個演員起同一個角色,一個演員起兩個以上角色,都是中篇的常例。值得注意的是,該書在不同書回里,對林徽因和三位才子作了虛實相間的處理。如第二回“紫燕繞梁”以梁、林的夫妻情為主,第三回“毗鄰而居”以金、林的友情為主,均為實寫;而第一回“康橋別戀”徐、林實為主角,但徐志摩被全然虛化,形象性格和命運皆以金岳霖、劉海粟和凌叔華之口中道出,林徽因則先被虛化、后漸趨實,匠心獨運,可稱妙哉。
筆者感覺三回書中,以首回為最佳。正是因“切書”精到、得了妙趣,連帶“關子”的設置與釋放便最充分。演員分起角色,跳進跳出自然,于默契配合、旁敲側擊中帶出人物性格和彼此關系,唱調各擅勝場。那首《再別康橋》的聯聲吟唱更是悠揚婉轉、清韻滿場。這種無伴奏清唱與和聲,雖在上世紀五十年代的《劉胡蘭就義》中就已出現,但此次情形意境不同,可謂風雅幽遠、詩意盎然。
《林徽因》的舞臺呈現偏重于“演”,舞美、服裝的戲劇化用意十分明顯,由于運用恰到好處,并未對說表彈唱形成沖突。不過場刊中的“編劇”“飾演”之類提法,對新觀眾可能形成誤導。盡管評彈的“起角色”屬于戲劇范疇,畢竟在五大功法中,“演”居末位,從屬于說表、依附于彈唱,更因隨時跳進跳出的特性,與戲劇表演有質的不同。全書語言呈多元化,其中起角色的包括英語和普通話,均貼合人物的身份和文化背景,但在主敘語言中也有普通話出現,雖少卻刺耳,這種既無助于人物塑造,又不利于整體流暢的語言使用,需要更審慎的選擇。評彈原創,必然離不開“理性地放飛情感”。
總之,《林徽因》是一部主要在呈現形式上作“理性地放飛情感”的書目,緊緊地對應著全書的內容和主題,可謂“創作理念有致、形式創新有度”。第二、第三回的說表彈唱亦佳,但因內容所限,感覺稍嫌沉悶。這也可能是初演之故,有的演員手面準備和即興發揮不夠、臺上臺下互動不足。對于評彈來說,蘭心的舞臺顯然太高了一點。 中篇評彈新作未聞久矣,《林徽因》給了新老聽眾期待中和意料外的審美感受。對“一桌二椅”格局的突破,將視聽效果從演員身上延至全部舞臺,這是評彈界以原創來激活“非遺”活力、實現其當代價值的必要。評彈進入上海后,其兼收并蓄、廣納博采的潛質得到生發,很快成為海派文化精神的代表藝術之一。中篇評彈本就是內容和形式“雙創新”的書體,其1952年的開山之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也正出自上海評彈團的前身——上海市人民評彈工作團的集體創作。中篇評彈的誕生,滿足了人們對現實生活的關注,順應了城市的生活節奏和聽眾的審美趣味,其本體也因此更豐富、更優化和更成熟,不僅集長篇短篇的優勢,集評話彈詞的所長,更具備了多元并存、雜糅綜合、豐富多變的可能性。《林徽因》 以中篇為形式突破,是取得較高社會活性的明智之舉。
當然,這種高社會活性的質量源于腳本及呈現的質量。評彈史上形式的創新不少,比如上世紀曾有“評歌評戲”,本世紀也曾有“大樂隊配歌舞”,熱鬧一陣之后,很快被人厭棄,原因便是思想和藝術質量的粗劣、對評彈本體規定性的違拗。正如吳宗錫在《走進評彈》一書中寫的那樣,任何藝術當要“引起觀眾的新鮮感”、要“引起最大的審美興趣”,因而須有樣式、風格上的充分自由;但最重要的是首先“具有高的藝術質量和文化品位”。若把形式的創新比作風箏,那么藝術質量和文化品位便是放飛風箏的線,“理性地放飛情感”,遙遙地昭示著評彈藝術的未來。 (作者為上海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
求突破,評彈仍然姓“評”
文/ 張盛滿
作為蘇浙滬地區曾經風靡一時甚至一度與電影爭雄的傳統曲藝,評彈能走到今天,可謂喜憂參半。2006年,評彈進入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入遺既是國家給予評彈藝術的一種肯定,也為評彈的傳承和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然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遺產之謂遺產,正因為它的離人遠去。評彈之入遺,也讓我們不得不面對她日趨式微的現實。當然,評彈的這種現象并非個例,乃是整個中國傳統戲曲、曲藝普遍的尷尬。就在這種冷寂的形勢下,評彈界近日卻頗為熱鬧,由上海評彈團傾三年之力打造的中篇彈詞《林徽因》在蘭心大戲院隆重上演,場場爆滿。除了在宣傳上大造聲勢之外,上評團還首倡“眾籌”概念,引起熱議。這些方法將成為評彈偶或一試的造勢手段還是營銷的新的常態,不僅僅是上海評彈團或評彈界要思考的問題,也是中國傳統藝術、傳統文化研究領域的新課題。
聞風而動的不僅僅是老聽客,彈詞《林徽因》也吸引了眾多青春洋溢的年輕人,筆者有幸到場聆聽。從視聽與整體效果上來看,《林徽因》的演出盡顯海派風格。上海評彈團這種敢為天下先的嘗試與勇氣值得稱道。早在上世紀的民國初期,評彈即有“蘇道”與“海道”之別,海派以不拘一格、無分畛域的氣度迅速成為評彈的主力軍,不僅名家輩出,且流派迭成。“七煞檔”與“四響檔”名動一時,我們熟知的姚調、蔣調、張調、麗調等皆出自滬上;在蘇州難以立足的普余社移師申城后大受歡迎,奠定了男女檔的基礎。但是“蘇道”、“海道”皆姓“評”,都需遵循評彈藝術的規律,“海道”只是豐富了評彈藝術的表現力,姓“評”的根本未發生變化,這是廣大聽眾認可的前提。此次《林徽因》的熱演,筆者亦喜亦憂,喜的是上海評彈團的創新意識,憂的是如何把握好新的“度”,這也是現場老聽客所熱議的。
三回書兩個半小時,是為典型的中篇。開場即以大氣厚重的舞美與精細考究的服飾讓人驚艷不已,乃至還有機關布景。演員在言及劉海粟的對聯“梁上君子”、“林下美人”時,一副大幅的對聯從天而降。每個演員出演的劇中人都在說明書中明文標出,所穿的服裝都是特定角色的。然而這不同于書戲,因為演員是不走動的。《林徽因》的上述編創無疑是一個新的突破。但是,究竟是穿著長衫、旗袍的評彈藝人一人多角,跳進跳出好呢,還是角色分明強?究竟是運用語言藝術,把聽眾帶進藝術天地好呢,還是借助布景道具給我們展現實體性的具象為佳?
評彈是一門虛擬的口語藝術,角色的轉換往往在演員的一句表白、一瞥眼神、一個動作,方寸書臺卻是萬千世界。這一藝術特征,正契合了德國戲劇家布萊希特的“陌生化”理論,即為了完成一種更加豐富的表達,演員需保持自我的獨立,在劇情中跳進跳出。《林徽因》 在原則上仍堅持了評彈的這種傳統表達模式,發揮著隱性角色的“說法現身”功能。同時也借鑒前蘇聯的斯坦尼戲劇體系,試圖將角色固定化,形成“表”與“演”的合體,使聽眾在移情的基礎上實現與角色、劇情的共鳴。當然,要想在隱性與具化的雙重結構中全身進退是有相當難度的。如何在既保持評彈本體特征,不使原有的虛擬空間產生裂痕,又能實現表達上的突破,貼近時人的欣賞習慣?上海評彈團做了一次大膽的嘗試。這里所蘊含的理論問題,恐怕也是需要我們在創新中進行思考的。
《林徽因》的出現,是與目下流行的傳統文化的復興熱潮相契合的。民國才女成群,從林徽因、張愛玲、廬隱、呂碧城到蕭紅、丁玲、冰心。她們身上既散發著西方新式的感性思維,也暗合東方傳統的理性氣質,她們無疑是東西文化交融的載體與符號,而這種符號特征,也恰恰是當下青年群體特性的部分反映,因此易于引發共鳴。上海評彈團號準了時脈,所以《林徽因》是應運而生的產物。全書故事完整,起承有度,說、噱、彈、唱、演諸項表現得皆算得體,其中的唱尤為突出,蔣調、張調、俞調等此起彼伏。書中從《康橋別戀》《紫燕繞梁》到《毗鄰而居》每回自成一體,由始而終。其中尚可商榷的是,由于受篇幅的約束,內容未完全展開,沖突的推進受到限制,情節缺乏波折,所以稍顯內縮與緊張。如再作雕琢,把關子落實,則更臻完滿。 評彈將路向何方?中篇《林徽因》似乎為我們提供了一些答案,但這些探索與考量,需要的不僅是膽識,更是智慧。如評彈這樣的中國傳統藝術將如何在日漸衰微的境遇下實現突圍?我們拭目以待,也衷心祝愿《林徽因》能越演越好。 (作者為《評彈1949:大變局下的上海說書藝人研究》作者)

這是“朝花時文”第802期。請直接點右下角“寫評論”發表對這篇文章的高見。投稿郵箱wbb037@jfdaily.com。投稿類型:散文隨筆雜說,尤喜有思想有觀點有干貨不無病呻吟;影視劇和熱門舞臺劇評論,尤喜針對熱點、切中時弊、抓住創作傾向趨勢者;微小說或小小說,見新出奇,走心入神。也許你可以在這里見到有你自己出現的一期,特優者也有可能被選入全新上線的上海觀察“朝花時文”欄目或解放日報“朝花”版。
“朝花時文”上可查詢曾為解放日報“朝花”寫作的從80歲到八零后的200多位作家、評論家、藝術家和媒體名作者的力作,猜猜他們是誰,把你想要的姓名回復在首頁對話框,如果我們已建這位作者目錄,你就可靜待發送過來該作者為本副刊或微信撰寫的文章。你也可回到上頁,看屏幕下方的三個子目錄,閱讀近期力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