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太宗猝的死引發清廷皇室新一輪的權力斗爭。太宗長子豪格與太祖十四子多爾袞爭奪皇位,最終太宗九子福臨嗣位,實權被多爾袞控制,皇權旁落。多爾袞死后,順治帝清洗了依附多爾袞的宗室貴族,確立皇權獨尊地位,結束了努爾哈赤以來滿洲貴族慘烈的權力紛爭,清廷進入到了君主高度集權的時代。 一、 太宗去世后的皇位爭奪
太宗皇太極生前沒有明確儲君歸屬,死后引起新一輪的權力斗爭,豪格、多爾袞成為皇位最有力的爭奪者。豪格是太宗長子,封為和碩肅親王,是清廷第一位皇子親王;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太宗的弟弟,政治軍事才能出眾,封為和碩睿親王。
豪格與多爾袞的針鋒相對,導致清廷統治層分裂成為兩大陣容。豪格是正藍旗旗主,得到了兩黃旗大臣、鑲藍旗旗主濟爾哈朗的支持,黃藍四旗明確支持豪格。多爾袞、多鐸、阿濟格三兄弟掌握兩白旗,“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禮親王代善控制兩紅旗,不做表態,其子孫支持多爾袞。雙方劍拔弩張,豪格、多爾袞無論誰即位,都會導致對方的強烈反對,引發統治階層內訌。在諸王爭執不下的情況下,太宗舊部兩黃旗大臣明確表態“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清史稿索尼傳》記載如下:
“諸王大臣列坐東西廡,索尼及巴圖魯鄂拜首言立皇子,睿親王令暫退。英親王阿濟格、豫親王多鐸勸睿親王即帝位,睿親王猶豫未允,豫親王曰:“若不允,當立我。我名在太祖遺詔。”睿親王曰:“肅親王亦有名,不獨王也。”豫親王又曰:“不立我,論長當立禮親王。”禮親王曰:“睿親王若允,我國之福。否則當立皇子。我老矣,能勝此耶?”乃定議奉世祖即位。”索尼與譚泰、圖賴、鞏阿岱、錫翰、鄂拜盟於三官廟,誓輔幼主,六人如一體。” 兩黃旗大臣明確主張傳子,但是豪格不是太宗唯一的兒子,出于平衡的需要,皇九子福臨即位,濟爾哈朗、多爾袞成為攝政王,豪格被排除出權力核心圈,為其悲劇的命運埋下了伏筆。長期備受打壓的代善后裔并不甘心,郡王阿達禮(代善三子薩哈廉長子)與貝子碩托(代善次子)試圖謀廢福臨擁立多爾袞,被代善、多爾袞告發后處死。太祖第十一子巴布海夫婦也牽涉謀反案中,被處死,“巴布海及其妻并子阿喀喇皆坐死”。順治帝即位伊始,一位郡王、貝子及皇叔就因權力紛爭而被處死,注定了清廷權力斗爭日趨殘酷。
二、多爾袞攝政代天
攝政伊始,多爾袞就奪取了清廷軍政大權,殘酷迫害政敵濟爾哈朗和豪格。迫使濟爾哈朗諭部院各官,“凡白事先啟睿親王,而自居其次。”順治元年,以豪格中傷攝政王,將其奪爵,隨后復封為親王。順治五年,平定張獻忠的豪格班師回朝,卻被以“徇隱部將冒功及擢用罪人揚善弟吉賽”的罪名關進監獄,不久死于獄中,多爾袞納其福晉。對皇太極父子忠心耿耿的濟爾哈朗在順治四年,“以府第逾制”被剝奪輔政地位。次年,宗室貝子屯齊、尚善、屯齊喀等誣告濟爾哈朗不揭發大臣謀立豪格,降爵為郡王。豪格、濟爾哈朗一死一降,太宗后裔及親信遭遇嚴厲壓制。

與之同時,多爾袞極力扶植個人勢力。其本人先后封為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成為清朝事實上的統治者。順治帝稱“睿王多爾袞、獨專威權……所用儀仗音樂及衛從之人、俱僭擬至尊。蓋造府第、亦與宮闕無異……又擅自誑稱太宗文皇帝之即位、原系奪立……竟以朝廷自居。”多爾袞去世前,掌握著兩白、正藍三旗,權勢滔天。同母兄阿濟格封為英親王,子勞親深受多爾袞喜愛,也封為親王;同母弟多鐸封為和碩豫親王,后被晉升為輔政叔德豫親王,取代濟爾哈朗成為清廷二號人物。
除了提攜近親,多爾袞重用被太宗打壓的宗室親貴。郡王阿達禮因公開支持多爾袞而死,他的弟弟勒克德渾被恢復了皇族身份,封為多羅貝勒,南征后冊封為郡王,世襲罔替(也與其父薩哈廉擁立相關),算是對阿達禮的補償。褚英、代善家族屢遭打擊,多爾袞令承襲代善爵位的滿達海、褚英第三子尼堪及太祖第七子阿巴泰三子博洛為親王,管理朝政,并稱清初理政三王。同時,晉封太宗第五子碩塞為親王,代善第四子瓦克達為郡王,極力籠絡。
三、 順治帝實現了皇權集中
1、順治帝對多爾袞集團的清洗
順治七年,多爾袞去世,清朝政局發生重大震蕩。英親王阿濟格急于接管權力,想繼承攝政王的爵位,召其子郡王勞親以兵脅多爾袞所屬使附己,遭致多爾袞下屬的反感,反而倒向了順治一方,左右訐阿濟格欲為亂, 順治帝借機將阿濟格父子賜死,收回了大權。同時,順治帝清算多爾袞集團,追論其罪狀,將伊母子、并妻所得封典悉行追奪。多鐸已經去世,其后裔爵位降為郡王。順治帝將尼堪、博洛晉封親王(兩人曾被多爾袞降為郡王),數年后進行報復。滿達海、博洛死后降爵,尼堪因戰死不予追究,其后裔備受壓制。
同時,順治帝為受迫害的宗室晉爵,穩定了政局,冊封濟爾哈朗為叔和碩鄭親王,他的兩個兒子封為郡王;為豪格沉冤昭血,封肅親王,世襲罔替。碩塞、瓦克達相繼參與議政,博洛的弟弟岳樂備受器重,后封為安親王。有學者指出,順治帝對遭受多爾袞的欺壓記憶猶新,臨終前曾意傳位于年長的皇族親王,這位親王就是岳樂。
2、順治帝的政權建設
在權力格局方面,順治帝手握權柄,雖然給與濟爾哈朗極高規格的禮遇,卻不賦予實權。“諭內三院、以后一應章奏、悉進朕覽。不必啟和碩鄭親王。”八旗旗主分配方面,順治帝親自統領正黃、鑲黃、正白三旗,皇帝統領上三旗成為定制,其兄長塞碩、豪格子富綬、親貴岳樂、濟爾哈朗掌控其他四旗,只有正紅旗主非順治嫡系,在空前強大的皇權面前,諸王實力相形見絀,再也無力挑釁皇權。在制度上分割八旗權力,強化皇權,將八旗旗主軍權收歸皇帝,皇權與軍權實現了初步統一。皇帝執掌上三旗,諸王、貝勒執掌下五旗,上三旗較下五旗為崇。上三旗是皇帝的親兵,它從人力、配備上均超過下五旗。下五旗主要是駐防兵,駐扎在全國各地,分散了下五旗兵力,分割諸王兵權,將八旗兵權收歸天子。
與之同時,清廷進入了人才斷檔期,崇德元年冊封的親郡王(代善、豪格、岳托、濟爾哈朗、多爾袞、多鐸、阿濟格、阿達禮)在順治年間已經全部去世。而年輕一代多英年早逝,碩塞、博洛、瓦克達、滿達海、羅洛渾、勒克德渾、尼堪、多尼等人皆英年早逝,只有岳樂活到了康熙年間。順治迎來宗室勢力最薄弱的時期,輕松的實現了中央集權。清理多爾袞集團后,清廷王權凌駕于皇權之上的情形不復存在。順治帝臨終前,令索尼等四人輔政,“特命內大臣索尼、蘇克薩哈、遏必隆、鰲拜為輔臣。伊等皆勛舊重臣。朕以腹心寄托。其勉矢忠藎、保翊沖主。佐理政務。”清廷第一次出現沒有宗室主政的局面,宗親貴族政治地位日趨邊緣化,殘酷的宗室斗爭告一段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