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墮馬髻】髻名。因將發髻置于一側,呈似墮非墮之狀,故名。屬于魏晉時期婦女的一種發型,為一種偏垂在一邊的發髻。注意,“倭墮髻”不是墮馬髻,是墮馬髻的后代變體,兩者不一樣。墮馬髻據說是東漢權臣梁冀的妻子孫壽發明的。 【盤桓髻】髻名。其梳編法是將發蟠曲交卷,盤疊于頭頂上,穩而不走落,稱為盤桓髻。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長安婦女好為盤桓髻,到今其法不絕。” 【芭蕉髻】古代婦女發式,橢圓形,在髻的四周環以綠翠的一種髻式,宋人《瑤臺步月圖》中有此髻式。 【大盤髻】古代婦女發式,髻式凡五圍,緊緊扎牢,間以玉釵并用絲網固之,宋代較流行。 【大手髻】古代婦女發式,又名“大手結”、“大首結”。即用他人頭發做成發絡,續在自己的發中間,梳成圓球形的高髻,稱“大手髻”。 【單刀髻】古代婦女發式,又稱“刀形半翻髻”。雙刀髻又稱“刀形雙翻髻”。按其制法,可能都屬于假髻。這兩種發式曾流行于初唐宮中,后傳于貴族婦女中,士庶女子少見,從陜西乾縣永泰公主墓壁畫的侍女和禮泉縣張士貴墓出土的女俑可以得到資證。 【單環高髻】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將頭發盤卷一環,聳豎于頭頂的一種髻式,謂“單環高髻”。其法先將頭發收攏,用絲絳縛住,再向上各盤卷成一環形,用簪釵固定。單環高髻,曾流行于中國唐、宋、明各朝。 【杜韋娘髻】古代婦女發髻。明代嘉靖中禾妓杜韋,梳低小尖巧的實心髻,髻式實心低小,所以不易蓬松,因而一直保持其曉妝形態,當時吳中(今江蘇蘇州)婦人都效之。后又訛為“茴香髻”。 【飛天髻】古代漢族婦女發式,又叫“飛天紒”。是一種三環高髻,始于南北朝。《宋書·志第二十.五行志一》:“宋文帝元嘉六年(429),民間婦人結發者,三分發抽其髻直向上,謂之‘飛天紒’,始自東府,流被民庶。”其形是先將頭發分三分,每分用絲絳縛住,向上盤卷成環狀。出自宋文帝宮中,傳至漢族民間,后一直流行于宋、明各朝。 【靈蛇髻】靈蛇髻是古代漢族婦女發式,始自魏、晉時期。髻式變化無常態,蓋隨時隨形而梳繞之,據說是由曹魏文帝妻甄后所創。《采蘭雜志》:“甄后既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恒吐赤珠,若梧子大,不傷人,人欲害之。則不見矣。每日后梳妝,則盤結一髻形于后前,后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宮人擬之,十不得一二也”。視蛇之盤形而得到啟發,因而仿之為髻。 【蔽髻】一種假髻。晉成公的《蔽髻銘》對蔽髻作了專門的描述,言“或造茲髻,南金翠翼,明珠星列,繁華致飾”。蔽髻上鑲有金飾,有嚴格的制度,非命婦不得使用,且不同等級的命婦之間亦不可僭越。而普通漢族婦女除了將自身的頭發挽成各種發髻樣式外,也有戴假髻的。只不過這種假髻比較簡單,髻上的首飾也沒有蔽髻那樣復雜和華麗,時稱“緩鬢傾髻”。 【流蘇髻】發髻名。元伊世珍《瑯嬛記》:“輕云鬒發甚長,每梳頭,立于榻上,猶拂地,已綰髻,左右余發,各粗一指,結束作同心帶,垂手兩肩,以珠翠飾之,謂之流蘇髻”。 【蒲桃髻】唐馮贄《記事珠》:“小兒發初生為小髻十數,其父母為兒女相勝之辭曰蒲桃髻。”所謂“小髻十數”,當指十數小辮而言,這和新疆維吾爾族小姑娘梳的發辮差不多,曾盛行唐或唐以后的各個時期。另說此發式是“髻”而非辮發。但按所掌握的歷代繪畫和文物資料看,仍以辮發為多,梳髻者最多不五、六,“十數髻”未見有過。 【三角髻】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髯式樣。亦稱“三髻丫”《漢武帝內傳》:“(上元)夫人年可二十余,……頭作三角髻,余發散垂至腰。” 【雙環望仙髻】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當是一種高狀作雙環形的發髻。其形將頭發分成兩股,用絲絳束縛成環形。其高聳于頭頂或頭之兩側,有瞻然望仙之狀。據唐段成式《髻環品》載,唐玄宗時,宮中盛行雙環望仙髻,后為貴族婦女所喜尚,宋時仍流行。 【烏蠻髻】烏蠻髻,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青衣紅線即梳此髻,并攢金鳳釵(一作貫金雀釵),見《唐人小說》及《綠窗新語》。《苗俗紀聞》:“婦人髻高一尺,婀娜及額,類疊而銳,倘所謂烏蠻耶。”因發鬂雖高疊而卻作主銳狀,則不致有傾倒之慮,即此髻的特點。又紅線為劍俠女,梳此髻式亦符合其身份和性格。 【小盤髻】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髻式凡三圍,插以金釵,不用網固,宋代較流行。 【茴香髻】見“杜韋娘髻”。 【十字髻】因其發髻呈“十”字形而得名的一種髻式。這種發式的編盤方法是:先將頭發盤成一個“十”字行的發髻,再將余發在頭的兩側各盤一鬟直垂至肩,上用簪、釵固定即可。流行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最為形象的圖象資料如西安草廠坡出土的北魏彩繪陶俑,梳的就是這種發髻。魏晉之后各朝均很少見。 【百葉髻】百葉髻,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發式,發髻層疊。元稹《夢游春》詩句說:“叢梳百葉髻。”是一種分出很多小發髻的發式,有叢髻的特點,但又與叢髻分出層次不同,如西安市郭家灘張堪貢墓出土的一件女陶俑,是把黑發分作數股,由頭頂心向周圍散射開來,確實像一叢葉片。 【解散髻】古代的一種束發形式。《南齊書·王儉傳》:“(王儉)作解散髻,斜插幘簪,朝野慕之,相與放効。”清·洪亮吉《解散髻》詩:“一代風流比謝安,插簪散髻解朝冠。”自注:“王儉為國子祭酒,作解散髻斜插簪,嘗謂人曰:‘江左風流宰相,惟有謝安。’意以自比。”《南史·王儉傳》作“解散幘”。亦省作“解散”。唐陸龜蒙《和酒病偶作》:“唯欠白綃籠解散,洛生閑詠兩三聲。” 【叉手髻】婦女發髻名。髻形如叉手狀,故稱。《北史·室韋傳》:“女婦束發作叉手髻。” 【盤龍髻】指婦女盤繞卷曲的發髻。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山歌》:“山歌船唱有極有意義者,如:‘南山腳下一缸油,姊妹兩箇合梳頭。大的梳箇盤龍髻,小的梳箇楊爛頭。’”《中國歌謠資料·五更伴嫁》:“左梳右挽盤龍髻,右梳左挽插花樓。”亦省作“盤龍”。 【宜春髻】舊時春日婦女所梳的髻。因將“宜春”字樣貼在彩勝上,故名。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立春之日,悉剪彩為燕,戴之,帖‘宜春’二字。” 【百合髻】百合髻,古代漢族婦女發式之一。平髻類,長發在腦頂分成數股,先前后分梳,發腳掩藏。流行于中國唐代。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頭髻自古之有髻,而吉者,系也。.........貞觀中.....又百合髻,作白妝黑眉。 【雙環髻】雙環髻又名雙環靈蛇髻,中國古代漢族女子發髻之一。通常是將女子頭發分成兩股,用絲絳束縛成環形,高聳于頭頂或頭之兩側雙環髻。后唐、宋各朝流行的雙環高髻、雙環望仙髻即以此發髻為原型發展而來。最初流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是少女梳的,但是也有少數漢族婦女梳此頭。在南朝時,由于受佛教的影響,漢族婦女多在發頂正中分成髻鬟,做成上豎的環式,謂之“飛天髻”,先在宮中流行,后在民間普及。在發髻上再加飾步搖簪、花鈿、釵鑷子、或插以鮮花等。 【雙環高髻】將頭發盤卷成兩個發環,聳豎于頭頂的一種髻式,謂“雙環高髻”。其法先將頭發中分為兩股,各用絲絳縛住,再向上各盤卷成一環形,用簪釵固定。有的還將余發垂下作成燕尾形,叫作“垂髾”。雙環高髻,曾流行于唐、宋各時期。 【雙環望仙髻】據唐段成式《髻環品》載,唐玄宗時,宮中盛行雙環望仙髻,后為貴族漢族婦女所喜尚,宋時仍流行。是一種高狀作雙環形的發髻。其形將頭發分成兩股,用絲絳束縛成環形,高聳于頭頂或頭之兩側,有瞻然望仙之狀,謂“雙環望仙髻”。 【烏紗髻】罩著黑紗的發髻。清袁枚《隨園詩話》卷六:“見憶娘戴烏紗髻,著天青羅裙,眉目秀媚。” 【傾髻】其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結椎、傾斜結束置于頭前或頭側,在仕女畫中頗為多見。據《晉書》記載:“太元中公主婦女必緩鬢,傾髻以為盛飾。” 【凌虛髻】“凌虛髻”屬于交擰的形式,其髻交集擰旋,懸空托在頂上。據《中華古今注》記載:“隋有凌虛髻、祥云髻。”這種發式如云盤回,凌托頂上,搖而不脫落。 【百合髻】其梳編法是凈發分股盤結,并合疊于頭頂。 【回心髻】回心髻類似盤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交擰,盤結回心于頭頂或頭前。據《中華古今注》記載:“梁武帝詔宮人梳回心髻。”清佚名之《胤禎妃行樂圖屏》中亦有這種發式。 【拋家髻】“拋家髻”其梳編法是在頭頂挽椎成髻,兩鬢緩長,以澤膠貼而抱面。唐末京師婦女梳發,以兩鬢抱面,狀如椎髻,名曰“拋家髻”。亦稱“鬅鬢”,“鳳頭”。據《唐五行志》記載“貴妃假鬢為首飾,曰義髻,僖宗內人束發甚急為囚髻,唐末婦人梳發以兩髻抱面為拋家髻”。今京劇旦角仍延用之。 【朝云近香髻】“朝云近香髻”類似疊擰的形式,其編法是將發分股擰盤,交疊于頂,生動而穩定。據《中華古今注》記載:“大業中令宮人梳朝云近香髻。”這種發式別具一格,饒有風趣。在八十七神仙圖卷中亦有此種發式。 【倭墮髻】又叫“墮馬髻”,發髻偏歪在頭部一側,似墮非墮,是東漢后期流行的一種時髦發式。古代婦女發髻式樣。 樂府詩集《陌上桑》:“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晉·崔豹《古今注·雜注》:“墮馬髻今無復作者。倭墮髻,一云墮馬之余形也。” 【圓髻】隋唐五代時期的發型,將發全部束起,綰成圓形發髻,是一種簡易發式。 【驚鵠髻】“驚鵠髻”也是反綰式之一。其梳編法是將發攏上反綰,成驚鳥雙翼欲展之勢,生動而有趣。 【牡丹頭】明代婦女發式。牡丹頭是一種高髻,蘇州盛行此式,后逐漸流行北方。 【高錐髻】“高椎髻”其梳編法是將發攏結于頂,挽成單椎,聳立于頭頂。 【雙鬟】古代漢族未婚女子常用的一種發式,其特點是在頭的兩側各盤卷一髻垂下。既垂又有鬟的,稱“雙垂鬟髻”,單垂髻而無鬟的,稱“雙垂髻”,既無鬟且不下垂的,直謂為“雙髻”。這幾種發髻形式在戰國時期就已流行,至唐代更盛,故多見于唐人詩詠。 【三鬟髻】三鬟髻,古代漢族婦女的一種髻式。中國宋代未出嫁少女,以梳雙鬟為多,鬟是中空如環形的發髻。有把鬟梳在額上的,也有梳成好幾個鬟的。 【婭鬟】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中華古今注》中記載的發髻名稱: 【平頭髻】 【小須變裙髻】 【凌云髻】 【梳望仙九鬟髻】 【參鸞髻】 【奉圣髻】 【梳十二鬟髻】 【墮馬髻】 【梳瑤臺髻】 【百花髻】 【芙蓉歸云髻】 【回心髻】 【歸真髻】 【凌虛髻】 【祥云髻】 【朝云近香髻】 【歸秦髻】 【奉仙髻】 【節暈妝】 【歸順髻】 【愁來髻】 【飛髻】 【百合髻】 【盤桓髻】 【仙髻】 【參考資料】 1、在線查詢網 http://cihai./one.asp?id=1 2、百度百科>“鬟”字條目 http://baike.baidu.com/search?word=%E9%AC%9F&pn=0&rn=0&enc=utf8 3、[五代]馬縞《中華古今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