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讀了這本書,我就進入了中華文化的浩瀚大洋,以前我只涉足中華文化的一個小溪流而已,這下一腳就跨過去,看到也進入了這文化的汪洋大海。 論語別裁世第一,自此不讀糟粕書 萬家論語傳孔學,惟有“別裁”動我心。傳統章句八股味,精彩文化靠新方。 我讀了《論語別裁》后,別的講《論語》的書我不讀了。關于《論語》的書有多少?你知道嗎?萬家論語傳孔學,但是只有別裁動我心。我讀了之后,心頭一震,哎呀!這是我要讀的,其他傳統講《論語》的都是章句解讀,如朱熹的一句一句解釋,那個讀起來是八股味道,有讀等于沒有讀。讀了南老師的越讀越喜歡讀,讀了那種章句解讀,則越讀越沒有味道。所以精采的文化老師,他用新的方法來為我們傳述《論語》。你知論語一共有幾字嗎?20篇492章,一萬一千字,那你看我們手上這上下冊兩本書一共幾個字嗎?50萬字所以一萬字南老師把他化為50萬字,50倍啊!南老師講這個《論語》真是別出心裁挖空心思在講。 醍醐灌頂,頓現明鏡,一通百通 “學而時習之”不是時時溫習舊功課。是日日作,轉知為智。 我讀了《論語別裁》之后,醍醐灌頂一般,心中頓現明鏡,一通百通了,以前不通的現在都通了。 《論語》第一章是“學而篇”,講到“學而時習之”,其意不是時時溫習舊功課,而是日日作,轉知為智。你看智跟知差一個什么字?差一個日字。所以那個習不是溫習,你看那些古代的八股解釋是說溫習功課。南老師說溫習功課,為了考試,哪會心里高興,討厭都來不及了,怎會“不亦說(悅)乎”?不是樂乎喔!悅是心里的快樂還沒有顯示出來,如果樂的話就跳起來了。 “有朋自遠方來”不是春風得意時。是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嫌棄甜如蜜之退潮人。 至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那個是樂乎跳起來抱著的,所以“有朋自遠方來”不是那個春風得意時,而是你已經不得意,但是你那個朋友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看你已經失意了,他還不嫌棄你,他的人生仍甜如蜜,但對你這退潮人他還來看你,不拋棄你,那個叫做樂。你有沒有過這種樂呢?不過你們大概都是沒有退潮的,都還春風得意,活在“車如流水馬如龍,花月正春風”中,這時朋友來見你,煩死了,怎么沒有提錢來見面呢?你失意時來看你,那個才是真正的朋友。那個朋友跟你是淡如水之交,因為你跟他往來是不要花什么成本,也因為不要花什么成本所以可以持久,如果甜如蜜花很多成本,多少錢都要花光了,對不對?甜如蜜的朋友交情不會久的。 “人不知而不慍”才是體諒別人的雅量,不論是升官或毀謗時。 再來第三句話,“人不知而不慍”,人家不知道你升官,不知道你會作文章,把你誤會了,你都不會在心里暗暗討厭他,為人如此,“不亦君子乎”,這個才是體諒別人的雅量。不管你是升官了,從總經理升為董事長了,見到面不叫你董事長叫你總經理。你看,這個人怎么這樣,人家升了官也不知道改稱呼,人家不知道你嘛!你寫了文章,人家誤會你的意思不是這個,你也不會討厭他。我讀了南老師講的這三句之后再讀下去,哎呀!這個人真的是心如明鏡的人,所以我就一直看下去,覺得里面寫的解釋,跟我高中初中甚至讀大學所知道的都不一樣。 孔夫子的“學問修養”不是指“寫文章作論文”。是學與問“做人做事”的成功方法。 孔夫子的學問修養,不指他寫文章做論文的那功夫啊!而是指他學跟問做人做事的成功的方法。南老師他在他那本書上一直講到這點。
“做人失敗,做事成功”——北宋末年民族英雄武舉冠軍岳飛的故事(“精忠報國”害了他) 南老師舉了三個人做人做事的例子,他說有一個人做人很失敗,做事很成功,是誰?岳飛。北宋末年的岳飛打仗一定贏的,百戰百勝。人家問他你怎么每次打仗都勝利呢?妙訣在哪里?他回答說“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那個一心,就是萬眾一心,不是千萬將帥千萬心,而是一萬個人就是一個心。岳家軍一共有幾個人,我就這樣問過南老師。我的答案是岳家軍是一萬個人,萬眾一心。 那么岳飛失敗在哪里呢?精忠報國害了他。岳飛打仗成功,但是跟皇帝搞不好,所以最后死了。為什么跟皇帝搞不好?因為他只管精忠報國,不理宋高宗趙構,趙構當然不要他爸爸宋徽宗、哥哥宋欽宗回來。他們都被金人擄去了,岳飛就要直搗黃龍把他們迎回來。你想想,把爸爸皇帝、哥哥皇帝迎回來,這個弟弟皇帝怎么辦啊!但是岳飛不懂,硬要把他們弄回來,所以皇帝當然要把他干掉了。 “作人成功,做事失敗”——南宋末年民族英雄進士狀元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救了他) 另外一個人做人成功,做事失敗的,就是南宋末年民族英雄文天祥。文天祥是文人,也帶兵打仗,每戰必敗。他寫過“零丁洋里嘆零丁,惶恐灘頭說惶恐”之句,以及在《正氣歌》里面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身為文人,雖然打仗失敗,做事失敗,但是做人成功。元朝的元世宗是忽必烈,勸告他幾次說你就投降做我的宰相,你現在在南宋那還有什么可做的呢?他不要,他說人總是要死嘛!所以做人文天祥成功了。文天祥與岳飛兩個都是民族英雄,真正成功嗎?都是失敗,一個在監獄里被殺,一個在風波亭里被殺。 “做人成功,做事成功”——唐代五朝元老郭令公郭子儀“功高不震主”的人生藝術。 只有這個人成功了,南老師說的,那個就是郭子儀,做人成功,做事也成功。那時唐朝安祿山造反,中葉亂七八糟換了好幾個皇帝,每換一個皇帝,都要叫郭子儀出來打仗。郭子儀也沒有什么兵,也沒有糧草,怎么打仗?可是郭子儀做人不錯的,他就跟他的部下,在各地方統兵的,跟他借五千,另一個借一萬,就這樣兵借了、糧借了,沒有兩個月就搞了幾萬兵糧去打仗。結果贏啦!贏了回來當然就一一將兵糧歸還人家。而皇帝對打勝扙回來的將軍當然是忌諱的,因為怕他功高震主。但郭子儀會做事,也會做人。他了解皇帝的心情,就跟皇上說我打仗太累了,現在常常肚子痛,所以要把兵權交出來。你看,皇帝看他這樣,怎么不說郭愛卿你深得我心啊!就封他官,到最后做并肩王。南老師常常提這個,我們到底要做什么?要會做事?還是會做人?都要會做,但是那是很困難的。 南師的“做人三寶”:“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南老師講,那做人有什么寶貝呢?在他書上常常把老子的話拿來用,“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做人就是要這樣,很謙虛,慈悲節儉。節儉不是吝嗇,不應該用的不用,應該用的再大筆也要花,而且如果有什么獎金功勞,不敢為天下先,你可不要第一個搶,讓同輩或你的部下先得,這樣你最后才得到大家擁護。 南師的“做事三寶”:“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落實于韓非。” 另外,南老師講做事的三寶:“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落實于韓非。”內心是用著黃老的謙沖謙虛,外示儒術,外面用的就是儒家的禮法。比如一個企業規模差不多是中型的,你只有謙虛還是不行的,還需講倫理組織,最后再落實于韓非子的法制,如此把你的企業文化落實,大規模把文化變成條文、表格、標準。 南師將《論語》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一萬一千多字,化為《論語別裁》五十萬九千字,功夫五十倍,是名師名句大寶藏。 我深切感到南老師的學識是“云在山頭,登上山頭云更遠;月在海中,撥開水面月更深”,真正的“博大精深”!南公研究教授學問不囿于形式,極深艱澀的道理用極淺明易懂的話語講授給大眾,使大眾獲益極多,為傳播普及國學、佛學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大道播于環宇,實為現當代儒佛道學第一人的國寶級人物,為世人敬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