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書友會第935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人成長 作者/戴克敏 編輯/張亞娟 ⊙ 二校/ 惠芬、張高傳⊙ 三校/ 居業 I摘要:“中醫用藥一是用它本身的治療作用;二是輔佐其它藥或利用其它藥輔佐而使其本身的作用加強,同時也加強其它藥的作用。以大黃為例,配合厚樸、枳實等氣分藥則入氣分,以治胸腹滿為主;若合芒硝則除實熱;若合巴豆、硫黃則除胃腸寒結;配合桃仁、蜇蟲、水蛭、虻蟲等血分藥則入血分;大黃配黃連、黃芩治心下痞;合黃柏、茵陳治黃疸;配甘遂、葶藶以治水飲。” 姜春華運用大黃的經驗 姜春華(1908~1992)教授臨床以擅用大黃治療急難重癥而著稱于世。他曾說:“大黃性味苦寒,為瀉火之藥。不僅攻堅破積,而且活血化瘀,瀉火涼血,清熱解毒。”《本經》稱大黃為黃良。《景岳全書》推譽大黃為藥中“四維”之一,以大黃、附子為藥中良將,人參、熟地為藥中之良相。姜老師指出:“中醫用藥一是用它本身的治療作用;二是輔佐其它藥或利用其它藥輔佐而使其本身的作用加強,同時也加強其它藥的作用。以大黃為例,配合厚樸、枳實等氣分藥則入氣分,以治胸腹滿為主;若合芒硝則除實熱;若合巴豆、硫黃則除胃腸寒結;配合桃仁、蜇蟲、水蛭、虻蟲等血分藥則入血分;大黃配黃連、黃芩治心下痞;合黃柏、茵陳治黃疸;配甘遂、葶藶以治水飲。” 大黃古稱將軍,以其有攻堅擊銳之力,多用于實證。考仲景虛實挾雜之證,大黃亦常用。鄒潤安先生說得好:“殊不知病有因實成虛,及一癥之中有虛有實,虛者宜補,實者自宜攻伐,乃撒其一面,遺其一面,于是虛因實而難復,實以虛而益猖,可治之候變為不治。”鄒氏又說:“大黃不單是攻堅破積,而是隨所往而有所率,斡旋虛實,通和氣血之良劑。” 姜老師臨床運用大黃的經驗:“大黃本身既有瀉下作用,也有止瀉作用。據藥理研究大黃含有豐富的番瀉甙促進腸管蠕動,可以使大便次數略增,但不會導致大瀉;芒硝為鹽類瀉下藥,水解后使水分滯留腸腔成高滲溶液,能稀釋糞塊(古稱軟堅),刺激腸管反射蠕動性增加;枳實加強腸管蠕動,所以大黃配芒硝及枳實,有大瀉作用,能蕩滌腸胃去留飲宿食。大黃用小量在6g以下,往往不瀉,常服也可導致便秘,對慢性泄瀉有時能起到止瀉作用,小量并可健胃。” 大黃可下瘀血,仲景下瘀血湯以大黃為主藥,諸家本草俱稱下瘀血,凡瘀血滯留之癥,皆可用之。姜老曾治一童子跌后發熱不退,用抗生素無效,用下瘀血湯不日熱退。這證明大黃確有祛瘀之功,瘀退而熱亦除,符合《本經》“主下瘀血,血閉寒熱”之說。 據藥理研究,單味大黃確有良好的止血效果。姜老師驗之于臨床,胃、十二指腸潰瘍出血,或支氣管擴張出血,或肝硬化見食道靜脈破裂出血,用生大黃研粉加入湯劑均有止血功效。 姜老常用大黃治療濕溫傷寒(即今之腸傷寒),配伍黃芩、黃連,此三物除局部清腸消炎外,同時還有殺菌解毒作用,其中尤以大黃功效最顯著,可一直服至熱退,或黃苔退凈為止,至穩至當。若能早期服用,不但可以防止腸出血,而且能縮短退熱時間。 大黃又為良好的清熱解毒藥,對于急性結膜炎,丹毒,牙齦、咽喉、鼻腔及耳內腫痛,癤癰等證,都有一定療效。 姜老運用大黃治療急性胰腺炎腸功能紊亂、膽囊炎、膽石癥、肝炎、肝硬化、腸癰等常取得顯著療效。現就隨診所得,整理老師運用大黃驗案如后。 1、通里攻下 蘇某某,男,78歲。上腹部劇烈疼痛持續不減,惡心嘔吐,發熱至40°C,腹痛拒按,口渴,大便秘結,小溲短赤,口臭,舌質紅,苔黃厚,脈弦緊。某醫院診斷為急性胰腺炎。本例痞、滿、燥、實俱全,治宜通里攻下,祛實逐邪為急。處方:生大黃9g,枳實9g,玄明粉6g(沖),大腹皮6g,藿、蘇梗各9g,黃芩9g,黃連6g,旋復花9g(包),檳郎9g,生甘草3g,2劑。 藥后瀉下垢便甚多,腹痛大減,嘔吐亦止。原方生大黃改為6g,去玄明粉,續服3劑而愈。 按:本例急性胰腺炎,辨證為脾胃實熱,積滯內阻。姜老取承氣湯與瀉心湯加減通里攻下,快速直折邪熱,攻除積滯,一拔其本,其病速愈。 2、行氣通下 何某某,男,37歲。形體壯實,大便如羊屎,二三日一行,如斯已3個月,腹中脹滿難受,每因食后更脹而少食,四肢乏力,舌紅、苔白厚膩,脈沉而有力。某醫院診斷為腸功能紊亂癥。辨證為腸間氣滯,用厚樸三物湯加味:厚樸24g,大黃12g,枳實15g,大腹皮9g,2劑。 藥后大便見暢,腹脹立減,原方減量:厚樸18g,大黃9g,枳實9g,大腹皮6g,木香6g,2劑藥后,每日腹瀉數次,腹中舒暢,膩苔全消,精神正常。 按:經云:“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是謂大腸傳送糟柏,以通暢為用。該病例大便如羊屎,腹脹,脈雖沉但有力,責之氣滯為主。前人云:“食入脹加,治在通腑。”本例腹脹痛而閉,屬厚樸三物湯證,治以行氣通下而脹滿得除。 3、和解瀉下 談某某,女,59歲。患慢性膽囊炎已3年,惡心,食欲不振,膽區脹痛,反射到兩脅及后背,頭兩側酸痛,腹部脹滿,大便秘結,3日未解。舌苔黃甚厚,脈弦數,投以大柴胡湯加味:柴胡15g,黃芩9g,姜半夏9g,白芍15g,生姜3片,枳實9g,大黃6g,郁金30g,金錢草30g,大棗5枚,5劑。藥后疼痛緩解,大便得通。 按:脅痛,惡心,頭兩側酸痛,均為熱郁少陽之癥;腹脹,大便秘結,乃陽明腑氣不通,少陽病兼里實,故用大柴胡湯,和解瀉下并施而取效也。 4、利膽排石 方某某,女,55歲。患膽囊結石癥,面目皆黃,納差,消瘦,膽區疼痛反射到兩肩背,舌根苔黃膩,脈弦急,治以膽道排石湯合茵陳蒿湯加味:生大黃9g,梔子9g,柴胡9g,虎杖9g,郁金15g,茵陳蒿30g,大葉金錢草30g,7劑藥后,黃疸退,余證顯著好轉。 按:膽囊結石引起的黃疸,屬于阻塞性黃疸,宗膽道排石湯,以利膽疏肝、排石、泄熱為治。據天津醫藥雜志報道:“茵陳雖利膽,但不能收縮膽囊。山梔只能輕度收縮膽囊,大黃無收縮膽囊作用。若茵陳配山梔,只呈現山梔的作用,當再加入大黃,膽囊發生強烈收縮作用。證實了茵陳蒿湯必須全方使用,才有最佳療效。若膽結石呈細砂狀,用本方排石有效。 5、清熱利濕 向某某,男,37歲。患者于1周前突感胃脘脹滿,發熱曾至38.5℃,服西藥3天后熱退,但鞏膜及皮膚出現黃疸,經某醫院檢查為急性黃疸性肝炎,ALT為800u,連日來胸悶,納呆,腹脹,尿赤似濃茶,肝區不舒,苔白膩,脈弦細。治以茵陳蒿湯加味:生大黃9g,山梔9g,茵陳15g,澤瀉9g,大腹皮9g,田基黃15g,全瓜蔞15g,大葉金錢草30g,7劑。 藥后ALT下降到300u,諸癥減輕,食欲增加。原方加鮮茅根30g,續服藥14劑后,黃疸全退,Ⅱ為10u,ALT下降至40u,病愈。 按:凡黃疸性肝炎,中醫辨證多從濕熱論治。二者之中以熱為本,以濕為標。明代吳又可論茵陳蒿湯治黃疸,認為大黃為治療黃疸之主藥。他說:“設去大黃,而服茵陳及山梔,是忘本治標,鮮有效矣!或用茵陳、五苓,不惟不能退黃,小便間亦難利。”姜老同意吳又可之說,并認為黃疸性肝炎,以病毒為本,肝炎為標;肝炎為本,黃疸為標;黃疸為本,小便赤少為標。本例姜老用大黃配田基黃、全瓜蔞控制肝炎病毒,此為治本;茵陳蒿配大葉金錢草、大腹皮、澤瀉、白茅根利水退黃疸,此為治標。標本兼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6、活血化瘀 蔡某某,男,47歲。患慢性肝炎已3年,ALT持續在100u以上,服中西藥,ALT均不下降。現臍下痛,肝區刺痛,舌紫暗、苔白厚,脈細弦。治擬活血化瘀:桃仁9g,制大黃9g,蜇蟲6g,桂枝9g,丹皮9g,赤芍9g,田基黃30g,九香蟲4.5g。服上方14劑后,ALT下降至50u以下,續服14劑,以資鞏固。 按:本病例為慢性肝炎,血瘀癥狀明顯,故用下瘀血湯及桂枝茯苓丸加減。九香蟲為治療肝痛的有效藥物,田基黃為姜老清利肝膽濕熱常用藥,輔助大黃有降低ALT的作用。 7、化瘀軟堅 鄭某某,男,37歲。患慢性肝炎6年。面色晦黑,胸、手頸均有蜘蛛痣,周身浮腫,下肢尤甚,兩脅疼痛,右上腹疼痛,腹脹,食后更明顯,大便初硬后溏,唇色紫暗,口干,不欲飲,氣短乏力,少寐怕冷,舌質紫暗有瘀斑,脈細弦數。肝臟觸診肋下3指半,質地硬,脾左肋下1指半可捫及,腹部無移動性濁音,腹壁靜脈曲張。實驗室檢查:A/G為1:2,蛋白電泳球蛋白29.5%。治以活血軟堅兼理氣,方用下瘀血湯加味:當歸9g,制大黃9g,地鱉蟲3g,桃仁6g,嫩蘇梗9g,茯苓9g,枳殼9g,7劑。 二診:服上方后胃納較差,感到頭熱口干,大便干結,四肢仍浮腫,脈弦弱,治宜活血。茯苓9g,制大黃9g,地鱉蟲6g,桃仁6g,龍膽草6g,山梔9g,玉米須30g,阿膠6g,炮山甲粉1.2g(吞),7劑。 三診:下瘀血湯加減服用約40劑,浮腫減輕,面色由黑轉黃,面部蜘蛛痣已退,但胸、手、頸部有蜘蛛痣,舌上瘀斑已消失,兩脅切痛,小便黃,腰酸背痛,面部、下肢仍有浮腫,A/G為1.75:1,蛋白電泳Y-球蛋白18.3%。治以化瘀軟堅,兼清血熱。處方:當歸9g,制大黃9g,丹皮9g,地鱉蟲6g,桃仁9g,連翹9g,茯苓9g,玉米須30g,鱉甲15g。服上方后,病情明顯好轉。 按:肝硬化主要是瘀血阻滯肝絡而形成,由血瘀而致氣滯,治療應首先以活血化瘀軟堅為主,使肝臟血行暢通,瘀血清除,肝氣亦得調暢,從而改善肝硬化產生的臨床癥狀和一系列異常檢驗指標。應用下瘀血湯,大黃生者初服可引起大便次數增加,但連續服用即轉為正常,若對大黃特別敏感者,可用制大黃。對于晚期肝硬化腹水,姜老師也認為主要矛盾在肝血瘀積,亦以下瘀血湯為主方。對輕、中度腹水者,用下瘀血湯加當歸、丹參、生地、熟地、赤芍、白芍、黨參(或用人參粉3g)、黃芪各9g,白術、茯苓、鱉甲、牡蠣各15g,黑大豆30g;腹中脹氣加木香3g,藿梗蘇梗、枳殼、大腹皮各9g。對腹水較多、體質較弱而小便不利者,用下瘀血湯加黨參、黃芪各15g,白術、黑大豆、西瓜皮、葫蘆、玉米須、大葉金錢草各30g,澤瀉、木通各12g,茯苓15g;陰虛者加阿膠9g,熟地15g;陽虛者加桂枝、附子各9g。對體質較實,大量腹水伴脹滿,小便極少者,用下瘀血湯加商陸、大戟、芫花各9g,車前子、赤茯苓、葫蘆各15g,大葉金錢草30g,大腹子、皮各9g,另牽牛子3g研粉沖入藥中服。 8、化瘀清解 戴某某,男,53歲。腹痛1周,經某醫院外科檢查診斷為闌尾包塊,刻診右下腹可捫及8cmX6cm之腫塊,內下側邊緣明顯,有明顯壓痛,左下腹軟,舌有紫斑、苔黃膩,脈弦緊。治擬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用大黃牡丹皮湯及薏苡附子敗醬散加減:制大黃9g,丹皮9g,桃仁6g,赤芍9g,當歸9g,敗醬草15g,紅藤30g,冬瓜子15g,薏苡仁15g,7劑。 連續服藥42劑后,舌苔凈、紫斑消失,外科檢查闌尾包塊已完全消失。隨訪15年,患者健康,闌尾炎再未復發。 按:闌尾包塊屬于中醫腸癰之范疇。姜老認為是濕熱內伏腸腑,營血瘀結,結于少腹成癥,治宜化瘀軟堅,清熱解毒。制大黃化瘀清解為主藥;輔以丹皮、桃仁、赤芍破瘀血,除癥堅;佐以敗醬草、紅藤、當歸活血解毒;使以冬瓜子、薏苡仁消腫排膿。【中醫書友會(微信號zhongyishuyou)編校發表】
I 版權聲明:本文摘自《山西中醫》,1997年10月第13卷第5期。尊重知識與勞動,轉載請保留版權信息。本平臺所發布內容的版權屬于相關權利人所有,如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請隨時與我們聯系協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