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牙周治療 ○ 心血管病患者的牙周維護治療 ○ 糖尿病患者的牙周序列治療 ○ 慢性腎臟病患者的牙周治療 呼吸系統疾病是一種發病年齡范圍比較廣泛的疾病,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OPD)是一種患病率、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的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氣流受限為特點,主要表現為氣道壁和肺實質的慢性炎癥和結構破壞,導致管腔狹窄、肺氣腫形成和進行性氣流阻力增加,即“氣道重塑”。近年來,隨著我國社會逐漸進入老齡化及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老年COPD患者的數量不斷增加,患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同時也給社會帶來了沉重的醫療負擔。 牙周炎通過引發機體慢性炎癥、激活機體防御系統,在導致牙周支持組織破壞的同時,毒性產物及其引發釋放的炎性介質可以隨血液循環至全身,進而影響系統性疾病的進程。研究發現, COPD患者呼吸道與口腔內的牙周致病菌具有同源性。COPD患者牙周炎患病率高達100%,并且病情更為嚴重。牙周健康狀況差、口腔衛生習慣不良,不及時到口腔科就診,牙周狀況惡化等因素均增加了患COPD的風險。促進牙周健康會提高COPD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COPD急性發作的頻率,而急性發作是導致COPD患者死亡的最主要原因。據多個全國性的流調數據顯示,COPD患者的刷牙頻率較低,較少使用牙線和(或)牙縫刷,漱口水和電動牙刷。因此,建議通過牙周干預來幫助預防和控制COPD的發生和發展,在COPD治療計劃中納入口腔衛生指導、定期牙周維護、適時牙周治療等內容。特別是對急性發作的患者,要開展床旁口腔衛生維護。 慢性牙周炎作為心血管疾病的一種危險因素也已得到廣泛認同。對于同時患有冠心病和牙周炎的患者來說,了解牙周炎治療對心血管疾病治療的影響,提高慢性牙周炎的治療和維護水平,可以降低患冠心病的風險。 吸煙、飲酒、口腔衛生習慣、患者依從性、個人生活方式等些影響牙周治療療效的因素,同時也是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有研究表明,慢性牙周炎和心血管疾病擁有共同的基因背景。因此,進行積極的牙周健康宣教對心血管患者的日常維護具有積極效果。慢性牙周炎的致病菌以革蘭氏陰性菌為主,這些致病菌所產生的內毒素和細胞炎癥因子可使機體處于應激狀態,引起血液中纖維蛋白原、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水平增高,使脂代謝發生異常,從而增加冠心病的發病風險。 對冠心病患者進行積極的牙周基礎治療,降低牙周袋內革蘭氏陰性致病菌數目,對心血管疾病尤其高脂血癥有積極的預防作用。研究表明,冠心病伴中、重度慢性牙周炎患者經過牙周非手術治療后,在牙周臨床指標明顯好轉的同時,冠心病相關細胞因子[白介素6(IL-6)、C-反應蛋白(hs-CRP)]的水平降低,冠心病發病風險降低。同時,牙周基礎治療可降低全身炎癥細胞因子[前列腺素E2、血栓素A2、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等]的水平, 進而降低動脈粥樣硬化疾病發生、發展和再發生的風險。 在治療時機方面,患有穩定型冠心病和中、重度牙周炎的患者,采用潔治術+分次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的牙周治療是安全的,患者未出現全身不良反應,牙周狀況改善明顯。在進行牙周治療時應注重牙周的長期維護,若維護治療不當或者不進行牙周維護治療,心血管疾病的臨床療效也得不到較好的鞏固。 糖尿病是常見的內分泌代謝性疾病,其并發癥累及全身多個器官,嚴重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質量。目前,許多研究已經證實了糖尿病與牙周炎的雙向關系,一方面糖尿病是牙周炎的危險因素,另一方面牙周炎作為慢性炎癥對糖尿病的代謝控制具有負面影響,并提出牙周炎是糖尿病的第六并發癥。牙周炎不僅僅是一種局限性疾病過程,其外周作用還包括內分泌代謝的變化和全身炎癥免疫反應。 近些年,許多學者聚焦于牙周基礎治療對2型糖尿?。═2DM)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療效觀察。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的非手術牙周干預治療有益于局部牙周組織的健康維護和降低血糖水平。在研究中,治療組接受牙周序列治療包括初診口腔衛生宣教、全口齦上超聲潔治、齦下刮治和根面平整術,通過3個月的牙周基礎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菌斑指數顯著減少、探診出血指數和袋深度顯著改善,同時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改善,血糖水平改善可高達17.1%。 同時,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在長期高血糖的作用和影響下,其牙周組織抗感染能力減弱,其牙周致病菌數量亦明顯增多,主要以伴放線放線桿菌、牙齦卟啉單胞菌、福賽擬桿菌等為主,使得牙周組織更容易發生炎癥反應,通過牙周基礎治療,能大幅度降低糖尿病伴慢性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主要牙周致病菌數量,并改善牙周臨床參數和血清生化指標,包括如血清磷、血清鈣磷比、甘油三酯等。 慢性腎臟疾病是一個嚴重的全球性健康問題,成人患病率為10%~16%,可進一步發展至終末期腎臟病。有相當一致的證據,支持牙周炎和慢性腎臟病之間的正相關關系。 大量的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牙周炎和慢性腎臟病及其危險因素之間存在著廣泛復雜的聯系;且提示,控制牙周炎的發病率也有利于全身慢性炎癥性疾病的治療與改善。 口腔衛生不良以及慢性牙周炎,在接受透析的患者中很常見。牙周炎癥可改變透析患者(CKD)的血清白蛋白和C-反應蛋白水平,使慢性腎病加重。由于低蛋白血癥,使CKD患者的死亡率增加,因此必須通過降低透析患者全身炎癥負擔來降低死亡率,其中包括牙周炎的控制。 牙周炎治療可以改善全身炎癥反應、營養狀況及腹膜透析患者促紅細胞生成素的反應。牙周治療后,牙周臨床指標明顯降低,高敏C反應蛋白明顯下降,血尿素氮增加,營養狀況改善,從而減少透析中促紅細胞生成素的用量,促使血紅蛋白水平保持穩定。因此,國外有研究者建議對伴有中、重度牙周炎的透析患者進行牙周治療,手段包括齦下刮治、根面平整、拔出無治療意義的患牙以及局部應用抗生素。 慢性腎臟病不接受透析者,在牙周治療后,IL-6和鐵調素前體(prohepcidin)水平也明顯降低,誘發的全身炎癥反應下降,有效的牙周治療可能改善患者的慢性腎臟病的炎癥負擔。 除上述疾病外,牙周炎與全身其他免疫性疾病及癌癥之間均被證實有相關關系,特別是使與吸煙相關的癌癥的發病風險增加2.5倍。因此,牙周健康狀況的監測、口腔健康指導與衛生維護、牙周基礎治療均應被納入全身疾病預防和治療的整體策略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