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五臟病治法
王旭高的《西溪書屋夜話錄》記錄了對肝臟病的治法,但對其它四臟則沒有提及。本節以王氏的肝臟病治法為基礎,增加了其它四臟病的治療方法,又為了統一格式,將王氏原文稍作改動。
一 肝病治法
肝者將軍之官,性喜條達。然而肝氣又最易郁結,所以疏通肝氣是臨床上治肝病的常用之法。
一,疏肝理氣法:肝經氣郁,兩脅氣脹或痛者,用疏肝理氣法。如柴胡疏肝散,藥如香附、郁金、蘇梗、青皮、橘葉之屬,兼寒加吳萸,兼熱加丹皮、炒梔,兼痰加半夏、茯芩等。
二,疏肝通絡法:如疏肝不應,營氣痹窒,絡脈瘀阻,宜兼通血絡,如《金匱》旋復花湯,藥如旋復花、新絳、歸須、桃仁、澤蘭葉等。
三,祛瘀通絡法:血瘀日久,辛潤通絡不應,胸脅刺痛,宜祛瘀通絡,如血府逐瘀湯,藥如柴胡、當歸、川芎、赤芍、桃仁、紅花等。
四,滋陰柔肝法:肝陰不足,肝絡痹阻,兩脅脹痛,疏之更甚者,當滋養肝陰,柔肝通絡。如一貫煎,藥如地黃,當歸、杞子、柏子仁、北沙參、麥冬,兼熱,加天冬、生地;兼寒,加蓯蓉、肉桂。
肝為鋼臟,體陰而用陽,陽氣最易亢上;又肝屬東方木,最多風證,《內經》所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臨床上,肝陽上亢,肝風上擾,每每見之。
五,涼肝熄風法:肝陽上亢,肝風肝火上冒巔頂,頭目昏眩,當涼肝熄風。如羚角鉤藤湯,藥如羚羊角、丹皮、菊花、雙鉤、白蒺藜等。
六,潛陽熄風法:溫病熱邪久羈,熱灼真陰,或誤用汗、下,重傷陰液,以致陰不潛陽,虛風內動,當潛陽以熄風。如大、小定風珠。藥如生地、女貞子、元參、白芍、阿膠、牡蠣、龜板、鱉甲、珍珠母等。
七,鎮肝熄風法:肝腎陰虧,肝陽上亢,氣血逆亂,頭眩目脹,當鎮肝熄風。如鎮肝熄風湯,藥如石決明、牡蠣、龍骨、龍齒、磁石、代赭石等。
八,養肝熄風法:肝為藏血之臟,肝血虛,肝風內動,不上冒巔頂,而旁走于四肢,經絡牽掣或麻木者,多屬血虛,當養血熄風。如《通俗傷寒論》之阿膠雞子黃湯,藥如生地、歸身、杞子、牛膝、天麻、炙首烏、三角胡麻等。
氣有余便是火,氣郁日久,便能化火;或肝陰不足,陽盛生火。肝火燔灼,游行于三焦,一身上下內外皆能為病,難以枚舉。如目紅顴赤,痙厥狂躁,淋秘瘡瘍,善饑煩渴,嘔吐不寐,上下血溢皆是。
凡郁怒傷肝,氣逆動火,煩熱脅痛,濕熱郁結,脹滿動血等證,皆宜清化肝經郁火。計有:
九,化肝法:肝氣郁而化火,煩熱脅痛,宜化肝法,如景岳化肝煎,藥如青皮、陳皮、丹皮、山梔、白芍、澤瀉、貝母等。
十,清肝法:肝膽火炎,目赤、耳聾、口苦,宜清肝膽之火,如黃芩湯,藥如羚羊角、丹皮、黑梔、黃芩、白芍、竹葉、連翹、夏枯草等。
十一,
瀉肝法:肝膽實火,或肝膽濕熱郁結,脅痛煩熱,頭痛目赤,尿黃便秘,宜用瀉肝法,如龍膽瀉肝湯、瀉青丸、當歸龍薈丸之類,藥如黃芩、龍膽草、大黃、黑梔、柴胡、蘆薈、澤瀉等。
肝氣、肝風、肝火,皆屬肝之實證。然肝病尚有屬虛之證,有肝之氣虛,有肝之火衰,有肝之陽氣不足,有肝陰虛,有肝血虛等。(肝陰虛見第四條,肝血虛見第八條。)
十二,
補肝氣:肝氣虛,乏力懈怠,不能耐勞,脅脹,憂郁、善恐。宜補肝氣。藥如黃芪,柴胡,當歸,白芍,陳皮,枳殼,炙草等。
十三,
溫肝法:肝火衰,為肝經之寒,嘔酸上氣,宜溫肝,藥如肉桂、吳萸、蜀椒,如兼中虛胃寒,加人參、干姜,即大建中湯法也。
十四,
補肝陽法:肝陽虛,肢體怠惰,四末欠溫,脅下隱痛,膽怯憂郁,宜溫肝陽,如暖肝煎。或補腎陽以助肝陽,如右歸丸。
肝臟在五行中屬木,肝與其它四臟的關系受五行生克關系的支配,其中以木橫克土和水不涵木較為常見
十五,
調理肝脾法:肝經氣郁,兩脅脹痛連及中脘,食不知味,宜調理肝脾。如逍遙散,藥如柴胡、當歸、白芍、茯苓、白術等。
十六, 培土瀉木法:肝氣乘脾,脘腹脹痛,宜培土瀉木,用六君子湯加吳萸、白芍、木香等。
十七, 泄肝和胃法:肝氣乘胃,脘痛嘔酸,宜泄肝和胃,如二陳湯加左金丸或白寇、金鈴子等。
十八,
培土寧風法:肝風上逆,中虛納少,宜滋陽明,瀉厥陰。藥如人參、炙甘草、麥冬、白芍、甘菊、玉竹等。
十九, 滋水涵木法:水虧而肝火盛,清之不應,當益腎水,乃“虛則補其母”
之法,亦乙癸同源之義也。如六味丸,大補陰丸,滋水清肝飲之類。
二十,
清金制木法,肝火上炎,清之不已,當制肝,乃清金以制木火之亢逆也。藥如沙參、麥冬、石斛、枇杷葉、天冬、玉竹、石決明。
二十一,
瀉子法:如肝火實者,兼瀉心,乃“實則瀉其子” 也。如瀉心湯,用黃連、黃芩之類。
二 心病治法
心者,君主之官,主神明,氣血陰陽不足,皆能使君主不安。
一, 補益心氣法:心氣不足,君主不安,心悸怔忡,用補益心氣法,如保元湯。藥如人參、黃芪、肉桂、炙甘草等。
二, 溫養心陽法:心陽虧虛,不能溫養心脈,心悸不安,用溫養心陽法,如桂枝
甘草湯、桂枝加附子湯。藥如桂枝、附子、炙甘草等。
三, 補養心血法:心血不足,亦使君主不安,須用補養心血法,如歸脾湯、四物湯。藥如當歸、白芍、地黃、龍眼肉、棗仁、人參、黃芪等
四, 滋養心陰法:補養心血不應,則須滋養心陰,如天王補心丹。藥如棗仁、柏子仁、北沙參、天麥冬、生地、太子參、五味子、當歸等。當歸。
五, 滋陰降火法:心陰不足,而又心火偏亢者,則須滋陰降火并行,如黃連阿膠湯。藥如黃連、黃芩、生地、阿膠、白芍、雞子黃等。
六,氣血雙補法:若心氣心血皆有不足,則用氣血雙補之法,如八珍湯、十全大補等。藥如人參、黃芪、當歸、地黃、芍藥、肉桂、炙甘草等。
七,陰陽并治法:若心陰心陽兩虧,脈結代,心動悸,則陰陽并治,如炙甘草湯。
八,活血祛瘀法:心氣心血有虛的一面,亦有實的一面。其實者,氣滯血瘀,心脈不通,須用活血祛瘀法,如血府逐瘀湯。藥如當歸、川芎、桃仁、紅花、赤芍、柴胡、枳殼等。
九,重鎮安神法:心火偏亢,陰血不足,心神不寧,或補養不應者,須加用重鎮,如朱砂安神丸。藥如朱砂、黃連、生地、當歸等。
以上諸法,相其機宜,皆可加用重鎮之品。如龍骨、龍齒、牡蠣、朱砂等。
心主神明,又心為君主之官,外有心胞護衛,外邪逆傳,多為心胞所受而波及君主,出現神明受累證狀。
十,清熱安神法:胸中煩熱,熱擾神明,心神不寧,多夢難眠,用本法,如梔子豉湯。藥如炒梔、豆豉、黃連等
十一,清熱開竅法:溫邪逆傳,內陷心胞,邪熱灼津為痰,痰蒙心竅,高熱神昏,須用清熱開竅法,如安宮牛黃丸。
十二,清熱鎮痙開竅法:用于上法而有痙厥者。此時,不僅邪陷心胞,且溫邪內傳,全身邪熟鴟張,肝風內動而生痙厥。所以,清熱開竅的同時還要用鎮痙之品,如紫雪丹。
十三,清熱化濁開竅法:此法用于熱病高熱神昏而以痰濁為重者,如至寶丹。
心為火臟,而水能克火,所以水飲往往能上凌心火而作病,又痰仍飲之屬,痰火上擾,亦多奔君主之官。
十四,溫陽逐飲法:心中陽氣不足,不能制水,寒水上凌,心陽受遏,用本法,如真武湯。藥如附子、干姜、人參、桂枝、茯苓等。
十五,溫化痰飲法:飲積于胸中,阻遏心陽,心悸怔忡,當用溫藥和之,如苓桂術甘湯。藥如桂枝、甘草、茯苓、白朮等。
十六,清瀉痰火法:五志化火,煎煉津液成痰,痰火上憂,心神不寧,當清瀉痰火,如礞石滾痰丸。藥如青礞石、大黃、芒硝、黃芩、沉香等。
十七,化飲除痰法:痰飲積于胸中,心神不寧,煩擾不眠多夢,用本法,如導痰湯。藥如半夏、南星、陳皮、枳實、茯苓、茯神等。
心與其它臟腑關系,上節有瀉心火而治肝法。以下還有數法。
十八,補益心脾法:心主血,脾生血,脾虛不能生血,則心所主之血不足,就須心脾同補,如歸脾湯。藥如人參、黃芪、當歸、園眼肉、茯神、白術、棗仁、遠志等。
十九,交通心腎法:心屬火,腎屬水,水火相濟,則心腎相交,人即安和。如腎陰虛,腎水不能上濟,則心火獨亢,須養腎陰以瀉心火,如黃連阿膠湯。藥如生地、白芍、萸肉、元參、黃連、黃芩等;倘若腎陽虛,腎中真火不能上交,亦使心火獨亢,則須補腎陽以降心火,如交泰丸。用肉桂和黃連。
二十,補益心肺法:心肺同處上焦,肺主氣,心主血,氣為血帥,血為氣母,氣血不足,須心肺同補,如十全大補湯。藥如人參、黃芪、當歸、地黃、肉桂、五味子、園眼肉等。
二十一,導熱下行法:心與小腸為臟腑表里,心移熱于小腸,心煩失眠,口瘡尿赤,治以導熱下行,如導赤散,引熱從小便而出。藥如生地、黃連、竹葉、木通、車前草等。
三 脾病治法
脾為后天之本,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脾臟之病,多表現在運化功能的失調,氣血生化不足,后天之本匱乏。以致氣虛血少,水停濕聚,統血無力等等。
飲食物的消化吸收,與脾的運化功能關系很大,如脾氣虛弱,或脾臟虛寒,都能影響到飲食物的消化吸收,以致氣虛血弱,水停濕聚。
一,補中益氣法:中氣不足,脾不健運,或中氣下陷,升舉無權,須用健脾益氣藥物補益中氣,升陽舉陷,健脾助運,如補中益氣湯。藥如人參、黃芪、白朮、炙甘草、升麻、柴胡等。
二,溫運脾陽法:中氣虛寒,脾陽不運,飲食物不能消化吸收,采用溫中健脾之品健運脾陽,如理中湯。藥如人參、干姜、桂枝、良姜、川椒、白術、炙甘草等。
三,健脾醒胃法:脾胃虛弱,不能運化飲食水濕,須健脾醒胃同行,如香砂六君子湯。藥如人參、白朮、茯苓、半夏、砂仁、木香等。
四,健脾統血法:脾虛不能統攝血液,出現各種出血證狀,用健脾統血法,如歸脾湯。藥如人參、黃芪、白術、當歸、園眼肉、炙甘草等。
五,滋潤脾陰法:脾陰不足,同樣影響到脾臟運化功能,此時須用滋潤脾陰法,方如參苓白術散,藥如太子參、生白術、準山藥、扁豆、白芍、黃精、芡實、蓮子、薏苡仁、粳米、炙甘草等。
六,滋養胃陰法:脾胃以膜相連,胃陰不足亦能影響到脾陰不足,而臨床上胃陰虛比較明顯多見,所以養胃陰法也就經常被采用,養胃湯為此而沒。藥如北沙參、生地、麥冬、玉竹、花粉、雪梨、甘蔗、牛乳等。
水濕的轉輸,亦屬脾臟的運化功能。胃主容納,喜濕惡燥。水飲入口,集于胃中:濕氣襲人,亦中于胃家,同氣相求也。脾主運化,胃中之水飲、濕氣,全憑脾臟的健運而轉輸。倘若脾病運化不及,就會有水飲停留、濕濁結聚諸證。倘若濕邪盛極,阻遏脾胃之氣,脾臟不克運化,亦會有水飲停留、濕濁結聚諸證。
七,宣化外濕法:外濕襲人,濕濁聚于胃中,脾臟運化不及,須用芳香化濁,淡滲利濕以維護脾臟的運化環境,如藿香正氣散。藥如藿香、蒼術、白術、川樸、腹皮、半夏、蘇葉、陳皮、茯苓、白芷等。
八,宣散外濕法:風濕襲人肌表,全身肌肉疼痛,以脾主肌肉也。當宣散之,如羌活勝濕湯。藥如羌活、獨活、川芎、防風、蔓荊子、蒿本等。
九,芳化濕濁法:濕濁襲人,邪氣鴟張,濕濁壅盛胃中,抑遏脾胃受納運化功能。此非脾虛,而因邪盛,故用芳香燥烈藥物,化濕濁以運脾胃,如達原飲。藥如草菓、川樸、檳榔、蔻仁、砂仁等。
十,溫脾化濕法:此法用于脾陽不足,濕從寒化,脾運不及,水飲停聚之證,如胃苓湯、實脾飲之類。藥如人參、茯苓、白術、蒼術、附子、干姜、生姜、豬苓、川樸、草菓等。
十一,清熱化濕法:外感濕熱盛于內,或上蒸,或下注,可用本法,如連撲飲、甘露消毒丹。藥如黃連、黃芩、炒梔、石菖蒲、川樸、半夏、蔻仁、藿香等。
十二,清熱利濕法:內生濕熱壅盛,水濕不能運化,當清熱與利濕並重,如茵陳篙湯。藥如茵陳、黃柏、炒梔、大黃、木通等。
十三,健脾利水法,脾虛不能運化水濕,致使水飲停聚者,當健脾與利水同用,如苓桂術甘湯。
脾臟與其它四臟的關系,多和脾主運化有關。脾之運化不及,氣血生化不足,或水濕壅盛,就能影響到它臟的功能;而它臟的功能變化,亦能影響到脾臟的運化功能。
十四,溫腎健脾法:腎陽虛,不能溫熙脾臟,以致脾陽弱,運化功能不及,須補腎陽,溫脾陽,雙補脾腎陽氣,如附子理中湯。藥如附子、肉桂、干姜、人參、白術等。
十五,燥濕化痰法:中焦濕盛,脾陽不克運化,水濕上壅于肺,聚而成痰,用燥濕化痰法,如二陳湯、平胃散。藥如半夏、陳皮、蒼術、白術、茯苓、南星、白芥子、婁皮等。
十六,培土生金法:脾虛不能運濕,亦使水濕上泛化痰,壅盛于肺,須健脾化痰,用培土生金法,如六君子湯。藥如人參、白術、茯苓、半夏、陳皮、杏仁、百部等。
十七,調和肝脾法:脾弱肝強,脾之運化功能受到抑制,木來克土之證,用逍遙散疏肝健脾。藥如當歸、白芍、柴胡、茯苓、白術等。
十八,泄肝和胃法,此非由脾胃之弱,實因肝木強盛,橫逆克土,故用泄肝以和胃,如柴胡疏肝飲,四逆散合左金丸之類。藥如柴胡、枳實、香附、郁金、當歸、白芍、川芎等。
十九,補益心脾法,脾虛不能生血,致心血不足,怔忡健忘,則須健脾生血,如歸脾湯。藥如人參、黃芪、白朮、當歸、園眼肉、茯神、棗仁、遠志等。
四 肺病治法
肺主氣,司呼吸,外合皮毛。所以,肺臟的病變,主要表現在氣機的出入升降失常和外邪犯表所出現的各種病機,如咳嗽喘息、心血痹阻、水道失調、腑氣不降等等,與肺臟都有密切的關系,都可以通過治肺而愈。
肺合皮毛,外邪犯表,肺臟首當其沖。各種解表法,基本上都在肺臟治法中。
一, 宣肺散寒法:用于風寒外束者,如麻黃湯之類,藥如麻黃、桂枝、細辛、蔥白、羌活、生姜等;用于涼燥犯肺者,如杏蘇散,藥如蘇葉、杏仁、豆豉、防風、荊芥等。
二, 溫化寒飲法:用于寒飲阻肺,外感風寒者,如小青龍湯。藥如麻黃、桂枝、細辛、干姜、五味子、半夏等。
三, 疏風清熱法:用于風熱犯肺者,如銀翹散、桑菊飲之屬。藥如銀花、連翹、桑葉、菊花、荊芥、牛蒡子、薄荷等。
四, 清肺潤燥法:用于溫燥犯肺者,如桑杏湯、清燥救肺湯。藥如桑葉、杏仁、炒梔、北沙參、川貝、杷葉、阿膠、麥冬等。
五, 滋陰解表法:用于陰虛感冒者,如加減葳蕤湯。藥如玉竹、桔梗、豆豉、蔥白、薄荷、蘆根等。
肺為嬌臟,司呼吸,行清肅之令。外邪犯之,或內在臟腑邪氣犯之,清肅之令不行,肺氣上逆,則為咳嗽矣。由于外邪、內邪皆可令肺臟咳嗽,所以本節所列二十余種治法,皆可用于咳嗽的治療,非獨清火、化痰諸法。
六,清肺化痰法:痰熱壅肺,咳嗽痰多,用本法,如清金化痰湯、葦莖湯之類。藥如黃芩、炒梔、知母、浙貝、桑皮、括婁、桔梗、葦莖、冬瓜仁等。
七, 溫肺化痰法:寒痰阻肺,咳逆痰白,用本法,如三子養親湯,苓甘五味姜辛湯。藥如蘇子、白芥子、萊菔子、干姜、細辛、五味子、橘紅等。
八, 燥濕化痰法:用于痰濕犯肺咳嗽者,如二陳湯、平胃散。藥如半夏、南星、陳皮、蒼術、川樸、杏仁、白芥子等。
九,瀉肺逐飲法:水飲伏肺,咳嗽痰多者,如葶藶大棗瀉肺湯、控涎丹。
肺主氣,肺之虛,多為氣之不足;又肺為嬌臟,不耐火刑,易為陰虛。
十,補益肺氣法:肺氣虛,當補益肺氣,如補肺湯。藥如人參、黃芪、五味子等。
十一,收斂肺氣法:氣陰不足,肺氣耗散者,當收斂肺氣,如生脈散。藥如人參、麥冬、五味子等。
十二,滋陰潤肺法:用于肺陰虧損,虛熱內灼者,如百合固金湯、沙參麥冬湯。藥如百合、生地、熟地、麥冬、北沙參、玉竹、川貝、阿膠等。
肺主治節,調理全身水與氣的運行。治節不行,水與氣運行失調,水滯氣壅,則病焉。
十三,宣肺通痹法:宣肺氣而通胸痹,用治胸痹心痛者,如括婁薤白桂枝湯。
藥 如括婁、薤白、桂枝、半夏、枳實、杏仁等。
十四,宣肺行水法:風邪外襲,肺失宣降,不能通調水道,風水相搏,發為水腫,治風水者,如越婢湯。藥如麻黃、杏仁、連翹、杷葉、滑石、通草、赤小豆等。
十五,清肺利水法:肺熱壅盛,失于清肅,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致成癃閉,須清肺以利水,如清肺飲。藥如黃芩、炒梔、麥冬、桑皮、茯苓、車前子等。
脾為肺母,腎為肺子,脾腎都能使肺病;木受金克,但木火亦能刑金。
十六,培土生金法:脾虛不能運化水濕,水飲化痰上儲于肺而成咳嗽,用本法,如六君子湯。藥如人參、茯苓、白朮、炙甘草、半夏、陳皮、杏仁、百部等。
十七,滋腎養肺法:用于肺腎陰虛者,如六味地黃丸。藥如生地、萸肉、山藥、丹皮、茯苓、麥冬、百合等。
十八,滋腎斂肺法:用于肺腎陰虛,肺氣耗散者,如七味都氣丸。藥如生地、萸肉、山藥、人參、茯苓、麥冬、五味子等。
十九,疏肝清肺法:用于肝氣郁結,肺失清肅者,如四逆散合杏、貝。藥如柴胡、枳實、白芍、杏仁、浙貝、桔梗、生甘草等。
二十,清肝利肺法:用于木火刑金,嗆咳氣逆者,如黛蛤散合瀉白散。藥如青黛、海蛤、桑皮、地骨皮、黃芩、杷葉、前胡等。
肺與大腸相表里,可以用治肺而治大腸。
二十一,通腑降火法:肺熱而腑氣不降,大便秘結,可以肺與大腸同治,如宣白承氣湯。藥如石膏、杏仁、婁皮、大黃等。
五 腎病治法
腎者先天之本,人之與生俱來的陰陽之氣即藏于腎。又腎者,主蟄封藏之本,腎精只宜固密,不宜泄露,所以腎病多虛證,即使實證亦是本虛標實。
一,腎氣法:腎氣不足,腰酸腿軟,不耐勞作,用本法,如大補元煎。藥如人參、當歸、熟地、萸肉、山藥、杜仲、杞子等。
二,溫補腎陽法:腎陽虛,命門火衰,用本法,如金匱腎氣丸、右歸丸。藥如熟地、萸肉、山藥、肉桂、附子、杜仲、杞子、菟絲子、鹿角膠等
三,滋養腎陰法:腎陰虛,真陰不足,用本法,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藥如熟地、萸肉、山藥、杞子、菟絲子、龜板膠等。
四,滋陰降火法:腎陰虛,相火亢盛,當滋陰降火,如知柏地黃丸。藥如知母、黃柏、熟地、萸肉、山藥、丹皮等。
五,溫腎驅濕法:腰為腎之外府,腎虛寒濕駐著,用本法溫寒驅濕,如甘姜苓術湯。藥如干姜、茯苓、白術、甘草等。
腎藏精,主生殖,人類的子息繁衍,皆與腎有密切關系。
六,固攝腎精法:腎失封藏之權,遺精早泄,用本法,如金鎖固精丸。藥如潼蒺藜、芡實、龍骨、牡蠣、菟絲子、蓮子等。
七,補腎生精法:或秉賦不足,或勞欲過度,致腎虛腎精不足,陽萎、早泄,用補腎生精法,如五子衍宗丸。藥如菟絲子、五味子、車前子、韭子、杞子、覆盆子等。
八,補腎壯陽法,命門火衰,腎陽不足,或遺精早泄,或陽萎,須溫補命門之火,用本法,如右歸丸、贊育丹。藥如熟地、萸肉、人參、當歸、杜仲、巴戟、蓯蓉、仙茅、仙靈婢、蛇床子、韭子、杞子、肉桂、附子等。
九,補腎調經法,腎主生育,婦女月經不調有因腎虛者,須補腎以調經。若腎氣虛者,補其腎氣,如大補元煎、固陰煎之類,藥如熟地、萸肉、山藥、人參、當歸、杜仲、杞子、五味子、菟絲子等;若腎陰虛者,補其腎陰,如六味地黃丸、左歸丸,藥如熟地、萸肉、山藥、當歸、杞子、菟絲子、龜板膠等;薦腎陽虛者,補其腎陽,如八味地黃丸、右歸丸,藥如熟地、萸肉、山藥、當歸、杜仲、仙茅、仙靈婢、肉桂、附子、鹿角膠等。
十,溫腎暖宮法,婦女不孕,因腎虛者,據上法調治。若兼宮寒者,用溫腎暖宮法,如艾附暖宮丸,藥如艾葉、香附、當歸、川斷、吳萸、川芎、白藥、黃芪、肉桂、紫石英等。
腎司二便,所以二便的病變往往與腎有關。腎病有虛無實,所以,二便之病變與腎有關的,都是因為腎臟陰陽之虛,使二便的排出受到影響而生病變。
十一,溫陽制水法:腎陽虛,不能制水,水邪泛濫,或水腫,或喘息,或心悸,或頭眩,用本法,如真武湯、濟生腎氣丸。藥如附子、肉桂、茯苓、白術。澤瀉、車前子、牛膝、白芍等。
十二,固攝腎氣法,腎氣虛,不能固攝封藏,小便頻清,或遣尿、遺精,用本法,如二仙丹、桑螵蛸散。藥如金櫻子、芡實、桑螵蛸、龍骨、龜板、人參等。
十三,溫陽利水法:腎陽虛,不能利水,小便點滴而出,或閉塞不通,用本法,如濟生腎氣丸。藥如熟地、山藥、茯苓、澤瀉、附子、肉桂、車前子、牛膝等。
十四,滋陰利尿法:腎陰虛,相火亢盛,火氣約傷尿道血絡,或尿血,或血淋,用本法,如知柏地黃丸。藥如熟地、山藥、茯苓、澤瀉、知母、黃柏等。
十五,溫陽通便法:腎陽虛,陰寒結聚下焦,大便冷秘不通,須用辛潤溫腎陽以通便,如濟川煎加肉桂。藥如肉桂、蓯蓉、當歸、牛膝、升麻、枳殼等。
十六,溫腎止瀉法:腎陽虛,不能固攝下焦,五更泄瀉,用本法,如四神丸。藥如補骨脂、吳萸、肉菓、五味子等。
腎為先天之本,腎臟之強弱,對其它四臟的影響很大。而且,腎與其它四臟的關系,往往是因為腎本臟陰陽之虛而累及其它四臟的。
十七,溫陽制水法:腎陽虛不能制水,水氣上凌心火,心悸、怔忡,用本法,如真武湯。藥如附子、干姜、茯苓、白術、白芍、人參等。
十八,心腎交濟法:腎陰虛,不能上濟心火;或腎陽虛,心火獨亢于上,心煩、多夢、失眠,用本法,如黃連阿膠湯(陰虛) 、交泰丸(陽虛)
。
十九,滋水清肝法:腎為肝之母,肝木有賴腎水之滋養,腎陰虛不能涵養肝木,則肝火亢盛,用本法,如滋水清肝飲。藥如生地、萸肉、山藥、丹皮、當歸、白芍、柴胡、炒梔等。
二十,滋陰潛陽法,腎陰虛,肝陽上亢,頭痛眩暈,用滋陰潛陽法,如大定風珠。藥如生地、龜板、鱉甲、白芍、阿膠、麥冬、麻仁、牡蠣、炙甘草等。蓋肝火、肝陽,同出一源,其根本皆因腎陰虧虛,所以治法上滋養腎陰是相同的。
二十一,補腎納氣法:肺腎相通,肺主呼,腎主吸。腎虛吸納無權,則咳喘上氣,呼多吸少,用本法,如人參胡桃湯、參蛤散之類。藥如人參、蛤蚧、胡桃、甜杏仁、川貝、炙甘草等。
二十二,溫腎健脾法: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腎陽虛,脾陽必弱,須雙補脾腎之陽,如附子理中湯。藥如附子、肉桂、干姜、人參、茯苓、白術、炙甘草等。
|